四川福建兩省領銜地方版4萬億投資 鼓勵民間投資
來源:證券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自今年7月中央定調“保下限”以來,“溫和投資”穩步推進,各地方普遍提升了投資建設的力度。近日,四川省、福建省分別發布各自投資計劃和已完成投資情況,被認為是地方版的“四萬億”投資計…
自今年7月中央定調“保下限”以來,“溫和投資”穩步推進,各地方普遍提升了投資建設的力度。近日,四川省、福建省分別發布各自投資計劃和已完成投資情況,被認為是地方版的“四萬億”投資計劃,“四萬億”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地方版”四萬億元投資不同以往
本月22日,四川省政府新聞辦、發改委發布了《四川省重大投資項目名錄(2013-2014年)》今明兩年計劃實施4.26萬億元的重大項目投資,超過2008年中央政府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成為近年來已知的地方政府最大投資計劃;繼四川之后,福建也推出了龐大的投資計劃,該省發改委網站公布的項目投資數據接近4萬億元。
2013年以來,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不減,而出口增長低于預設目標;與此同時,投資需求也有所上升。于是,投資驅動再次被地方政府視為重要的拉動因素。“經濟下行壓力大,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又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沒有產業支撐是得不到保障的。”四川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就本省的情況介紹道。
在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基調下,地方政府的萬億級投資計劃引起相關人士的擔憂和警惕。業內專家認為,此前中央“四萬億”投資計劃造成的產業陣痛至今尚未消化,各地應該在堅持產業結構調整的前提下,謹慎推出大規模的基建計劃。
專家表示,對于投資,重點要看投資地區和投資結構,不能盲目地一概否定投資的必要性,也不必過度擔憂地方政府萬億元投資計劃會阻礙經濟轉型。“從出臺投資計劃的地方來看,大多數分布在中西部。這符合國家經濟轉型和區域發展布局的安排。”前瞻網資深產業研究員魏悅分析稱,東南沿海的地方政府投資沖動不是太強,即使有投資,也是遵循結構調整大方向,即第三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
“新一屆政府主導下的投資,是符合國家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方向,是能夠吸納就業和發展民生的投資。”魏悅表示,從投資主體來看,不論中央政府改革投資審批制度,還是地方政府的萬億投資計劃,都將投資主體多元化放在首要位置,也就是改變過去由政府和國有企業主導的局面,而轉向注重對民間投資的激活和引導。
魏悅預測,有效地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各領域建設,將是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
地方版巨額投資“有進有退”
近期地方政府頻現巨額投資計劃,投資熱情高漲,地方投資拉動經濟的決心可見一斑。從各地政府公布的規劃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投資趨于務實,產能嚴重過剩、企業盈利較差的行業已經不再列入規劃。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從投資內容上看,基礎設施投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了各地政府鼓勵的投資重點,投資多集中在基建、產業投資、民生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
基礎設施方面,在四川省4.26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中將最大的蛋糕分給了基礎設施建設,共計有基礎設施類項目710個,投資額為20469億元。而在浙江省的10萬億投資藍圖中,基礎設施投資則是一個萬億板塊,按照《浙江省擴大有效投資“411”重大項目建設行動計劃(2013-2017年)》,該省將力爭五年新建(改建)鐵路15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14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2.4億噸;新增民用機場旅客吞吐能力2000萬人次;新增4G網絡基站5萬個。
在產業投資方面,這一輪地方投資計劃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廣受推崇。重慶市政府發布的工業領域主要產業的三年振興規劃中指出,“十二五”期間,全市工業將累計投入1.5萬億元,建成7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30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此外,江西省在中博會發布的1200個招商項目中,主要是今年全省重大產業招商項目和現代服務業重點招商項目,涉及現代物流、信息傳輸和計算機軟件業、服務外包、金融等十大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市還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推出了針對區域市場自身特點的投資項目,如貴州推出了大批旅游項目;江蘇省南京市發布《市政府關于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若干意見》,出臺一系列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政策;黑龍江省政府公布的《關于促進全省工業經濟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旨在鼓勵企業增加生產、幫助企業開拓市場、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和減輕企業負擔。
民間資本作用增強資金投向“軟肋區域”
■本報記者夏青
對于本輪地方版的“四萬億”投資計劃,業內關注最多的還是資金來源。有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地方政府為了發展地區經濟,相繼推出地方產業發展規劃與投資計劃,相對于此前中央的“四萬億”投資計劃由中央政府投入加地方籌措而言,地方版“四萬億”更多強調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
2008年啟動的4萬億元投資,財政資金和銀行信貸充當了主角。業內人士分析,由此產生了四種后果:一是加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壓力,迫使地方政府靠出讓土地收入來獲得配套資金,提高了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二是形成了政府投資一家獨大的局面,削弱了公平市場競爭,導致了資金低效配置。三是催生了地方政府投資攀比、重復建設及資金浪費行為,加劇了產業結構失衡和產能過剩。四是政府在資金不足時,倒逼銀行實施寬松信貸政策,推高了物價漲幅,造成了地方政府債務猛增。也正是因此,導致了當前對再次大規模投資的擔憂。
此外,審計署前不久對36個城市地方政府債務審計結果表明,地方政府債務在膨脹,危機在擴大。因此,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在本輪地方投資中顯得至關重要。
四川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堅持“非禁即入”原則,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推動民間資本有效進入金融、能源、鐵路、電信等領域,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近期,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鼓勵和激活民間投資。
10月14日,北京市公布16條政策,為民間投資進入文化創意產業開辟新的發展空間。政策重點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藝術等文化主導行業,引導民間資本在設計服務、廣告會展、動漫網游等創意主體行業規模化發展、品牌化運營。此外,為解決民營文化企業設施不足的問題,北京市還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改造舊廠房、特色工業遺址、老舊商業設施等,政府給予總投資20%—30%資金補貼,單體改造項目補貼資金不超過1000萬元。
而10月27日,安徽省政府也出臺20條意見,其中提出盡快在鐵路、衛生、教育、養老等領域推出一批適合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進入的項目,以提升資金供給保障能力。
對于民間資本來說,當前也急需投資渠道。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有40多萬億元居民存款以及30多萬億元民間資本,這為地方大規模籌資提供了可能。
業內專家表示,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既可抑制貨幣增發引發通貨膨脹和民眾財富縮水,又可將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平衡當期消費與遠期投資關系,改變國民儲蓄率長期偏高對內需和再生產的抑制局面。
“目前,各地方出臺的是初步的產業發展規劃及投資目標,但對于拉動經濟增長的結果如何,還有待觀察。”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2008年-2009年中央的“四萬億”投資計劃使GDP增速曾經一度反彈到10%以上,但這也被業內認為是過度地刺激了經濟。
由于此前中央“四萬億”投資計劃給后續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小負擔,因此業內人士表示,各地方相繼推出的投資規劃,初衷是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但同時要防止產生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從2008年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至今,各級投資幾乎都流向了建筑、鋼鐵、鐵路、公路等基礎行業和重工行業,而一些輕工行業則危機重重。
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盡管這些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但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呈加劇之勢。
從項目的選擇上來看,這次與“四萬億”相同的地方依然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不過,此次地方投資規劃主要集中在官方認為不會出現產能過剩的行業,比如中西部地區的鐵路、地鐵等軌道交通。特別是軌道交通的審批權下放到地方,軌道交通將是繼高鐵之后的第二個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此外,各地方也將目光開始轉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省市區縣的2013-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研究報告中,也都提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
我國約有40萬億元民間資金,長期缺乏穩定的實業投資渠道。盡管國務院出臺了民間投資的“新36條”,但由于國外經濟環境的波動和國內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不理想,民間資本仍然面臨諸多障礙。為此,應將民間資本優勢和新興產業優勢結合起來,讓民間資本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獲得充分的利用平臺。
地方版“四萬億”能否引發新一輪牛市存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