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型城鎮化啟動 32家開發區試點造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本報記者近日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的消息,通過對該省16個地市40多家開發區的前期調研,已初步選定32家開發區作為產城一體化試點園區。而產城一體化正是該省新型城鎮化的突破口。“理論上來講…
據本報記者近日從安徽省發改委獲悉的消息,通過對該省16個地市40多家開發區的前期調研,已初步選定32家開發區作為產城一體化試點園區。而產城一體化正是該省新型城鎮化的突破口。
“理論上來講這個政策推出后許多開發區的規劃都要調整,所以這也是他們接下來要抓緊做的事。”安徽省發改委人士稱。
但一些安徽當地專家也提出憂慮,是否有足夠的產業來支撐產城一體?且安徽的一些開發區存在嚴重的企業圈地現象,如何從制度上防止產城一體變成開發區的地產開發盛宴?
開發區造城
根據安徽發改委文件,此次遴選的試點開發區以“國家級優先、發展基礎好優先、緊鄰城區優先、規模大優先”為基本原則,包括皖南皖北共建的幾個重點園區都位列其中。
安徽省住建廳下達的細化要求顯示,通過調研,開發區的產城一體分獨立新區型、產業主導型、綜合功能型三種類型來實施。 其中獨立新區型開發區將按照城市的標準來打造,即將開發區打造成中心城市以外的新城;綜合功能型位于城市邊緣,此類開發區要求合理確定產業用地、居住用地、服務用地的比例,加強產城融合;產業主導型則以工業用地和生產性服務業用地為主,減少污染和安全隱患。
住建廳認為,產城一體的園區規劃,其產業用地應占總用地的40%-50%左右,居住服務用地占20%-30%左右,道路交通用地占15%左右,綠化及其他用地占15%左右。 也就是說,各試點開發區新修編的規劃將重點在用地上作出安排,產業用地將只占不到一半的面積,原先規劃的一些產業用地或將變更為居住用地或其他用地。
安徽省住建廳又要求,園區產業用地的地塊邊界不能一次性劃定,要根據園區企業生產規模和用地規模的大小,在劃分時留有彈性。發改委則表示,鼓勵試點園區對周邊相鄰園區進行整合,進一步擴展空間。
“產城一體對試點開發區來講肯定受歡迎,這些政策對開發區整體的發展是個利好,開發區的地產開發未來可能有更好的前景。”當地專家認為。
實際上在產城一體政策出臺之前,安徽的一些開發區已經在這樣做了。如位于合肥城北的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提早就進行了產城一體布局,一些地產開發商已進入園區開發。近日,該園區內一個生產等離子面板的企業還一舉拿下了277畝純居住地塊。
系列隱憂
“產城一體的出發點就是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要改變,把開發區作為一個新的城市來建,而不是作為一個工廠密集區來建。”安徽發改委經濟研究院區域所所長徐振宇認為。
他分析,產城一體是為解決城市面臨的一些問題,是城市工業化和城鎮化融合的過程,也是對開發區理念的一種回歸。
不過產城一體也存憂慮。 一位調研過很多開發區的當地官方學者認為,從他多年的調研來看,安徽開發區企業圈地問題非常突出。“有的企業就兩個廠房,搞了一千畝的地,它來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搞產業。”他說。
數據顯示,“十一五”以來,安徽開發區數量已由89家增加到175家。平均每年新增開發區超過12個。這意味著,全省每個市縣均有1至2個省級開發區,再加上大量的鄉鎮工業集中區,開發區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地開發區貪大貪多而質量不優的問題。安徽省發改委課題組內部報告顯示,安徽開發區從業人員年均工資3.3萬元,每畝年均產出強度3.5萬元,也就是說一畝地平均只能養活一個人。
而從畝均稅收來看,全省開發區平均畝均稅收2.5萬元,僅有40個開發區的畝均稅收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有63個開發區的畝均稅收不足1萬元。
除了產業支撐問題,環境問題也成為推進產城一體的隱憂。“這個壓力遲早會來的,”當地專家稱,“要對污染控制更嚴格。”
這一系列現象都對安徽當下推進的產城一體提出問題。“產城一體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特別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一些市,是達不到的,所以硬性推動也沒必要。”當地專家說。
當地發改委人士透露,從土地使用角度來說接下來可能要出臺新的政策,包括土地閑置的政策判定等都更為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