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六大亮點”興水利 5年累計投入達到982億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四川日報報道,2007年以來的5年,是四川水利發展形勢最好、發展步伐最快、發展成效最大、惠及民生最多的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水利緊緊圍繞兩個加快總體部署及再造一個都江…
據四川日報報道,2007年以來的5年,是四川水利發展形勢最好、發展步伐最快、發展成效最大、惠及民生最多的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水利緊緊圍繞“兩個加快”總體部署及“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核心目標,攻堅克難,堅韌不拔地向前推進,水利災后重建取得歷史性勝利,水利基礎設施有力支撐了災區恢復重建和發展提高;水利投資實現歷史性增長,水利投入累計達到了982億元,相當于新中國成立后59年水利投資的2倍;骨干工程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建成、在建或開工大中型水庫達58座,相當于過去59年的53%;水利工程效益實現歷史性提升,新增有效灌面395萬畝,解決農村飲水安全2080萬人。四川水利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大提升,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六大亮點”興水利
亮點之一:超前謀劃奠定發展格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超前謀劃,堅持把水利建設作為保障和支撐“兩個加快”大局的戰略任務,在解決“蜀道難”的同時,集中力量突破“蜀水難”問題。
早在2008年,省政府出臺1號文件,要求加快水利發展。2011年,省委又出臺1號文件,做出了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4年間,省政府與水利部兩次簽署合作備忘錄,實現了中央部署與四川實際的有效對接。2009年,省政府印發了《“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建設規劃綱要》,明確用8年時間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86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69萬畝(相當于都江堰灌區現有灌面)。先后召開省委水利工作會議、全省水利工作會和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現場會等10余個大型會議。
亮點之二:抗災減災展現水利忠誠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對四川水利造成嚴重損失。為抗擊“5·12”汶川特大地震,水利部調集全國3500名水利干部奔赴抗震救災一線。四川水利緊急行動,全力抗災,有效防范地震次生災害,實現了震損水庫、水電站無一垮壩,震損堤防無一決口,堰塞湖排險避險無一人傷亡,災區群眾應急供水得到有效保障,創造了世界上處置大型堰塞湖的奇跡,譜寫了水利抗災史上的新篇章。
接著,全面排查地震災區和防汛重點市(州)防汛隱患,精心組織重點區域防汛避險演練,強化落實防汛避險搶險責任和措施,數次成功迎戰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災害,勝利保衛了映秀、龍池鎮災后重建成果。在2010年“8.13”特大洪水泥石流發生之前,綿竹市清平鄉5400名群眾按預案緊急轉移,創造了臨災避險的奇跡。
水利災后重建鎖定“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目標,39個國家級重災縣水利災后恢復重建累計完成規劃項目1641個,完成規劃投資215.36億元,661.68萬災區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得以解決,1222座震損水庫完成除險加固,810公里震損堤防恢復重建,113座堰塞湖整治銷號。
亮點之三:大規模投入體現發展決心
2007年以來,四川水利投入累計達到982億元(含災后重建216億元),相當于建國59年(1949-2007年)水利投資(485億元)的2倍。其中,中央常規水利資金234億元,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第一,連續四年位居西部第一。2011年,全省落實常規水利資金規模達到214億元,比2010年增長84%,其中省級資金28.85億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今年全省落實常規水利資金規模再創新高,其中省級資金達31.66億元,比去年增長10%,保持了穩定增長的勢頭。
亮點之四:骨干工程書寫歷史跨越
2007年以來,全省建成大橋灌區一期、中江黃鹿水庫等7處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武都水庫、新華水庫、瑪依河引水工程等13處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設;亭子口、小井溝、向家壩首部取水隧洞、武引二期灌區、毗河供水一期5處大型工程開工建設,圓了幾代人的夢想;通江二郎廟、宣漢白巖灘等33處中型水利工程全面開工,惠及萬千群眾。5年來,水利建設超車提速,四川建成、在建或開工的大中型水庫達58座,相當于建國后59年(1949-2007年)的53%。加快推進前期工作,目前我省在建和儲備的水利項目總投資達600多億元,“十二五”規劃投資1567億元,為四川水利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亮點之五:農田水利彰顯民生情懷
農田水利建設在制度創新、服務民生上取得重要進展,人民群眾在水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新建飲水安全工程19萬處,累計解決208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整治病險水庫4014座。大力推進灌區節水配套、增效示范和末級渠系改造等項目建設,新增有效灌面395萬畝。
亮點之六:科學管水贏得社會公認
堅持依法治水、科學管水,推進改革創新,涉水事務管理能力不斷提高。出臺四川省防洪法實施辦法、水文條例實施辦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等法規,修訂了四川省水土保持法實施辦法。涉水行政審批不斷規范,審批效能不斷提高。全面實施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審批制度,加強飲用水源水質監測和入河排污口監管,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加強。省政府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意見》,計劃用3年時間分批啟動建設100個節水型社會建設重點縣(市、區)。全省21個市(州)和181個縣(市、區)全部組建水務局,初步形成了水資源統一管理格局;四川省水務投資集團掛牌成立,9個市、54個縣組建了水務投資集團公司。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基本完成,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初步形成。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蓬勃發展,全省農民用水戶協會5944個。行業行風建設不斷加強,認真貫徹懲防體系建設規劃,經政風行風網評群眾滿意率達到97.62%。
四川水利5年發展歷程,是黨的十七大以來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一個側面,是四川“兩個加快”實踐的一個縮影。這一發展歷程,體現了“科學發展”這一主題,不僅有“量”的擴張,而且有“質”的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走出了一條具有四川水利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
科學發展必須科學規劃
按照省委“新增100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新增1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的目標任務,針對四川已成灌區配套不足的現狀,2009年9月,我省編制了《四川省“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建設規劃綱要》。規劃總投資522億元,相當于新中國成立至“十五”末期四川水利建設投資總和的兩倍。規劃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86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69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00萬畝。規劃目標實現后,全省耕地有效灌溉率將由2008年的42%提高到54%,人均有效灌溉面積可達0.55畝。加上其它措施,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00億斤,相當于規劃實施前全省糧食產量的14%,改寫四川“靠天吃飯”的歷史。
“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成為四川水利建設史上投資額度最大、覆蓋面積最廣、受益群眾最多的工程。“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規劃,以其大投入、大規模、大效益,翻開了四川水利發展史上的新篇章。
我省還編制實施了汶川地震水利災后重建規劃、重點水源工程近期建設規劃、“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成都經濟區水資源配置戰略規劃、渠江流域防洪規劃、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建設規劃、成渝經濟區水利專項規劃、四川藏區水利發展規劃、建設美麗富饒文明和諧安寧河谷水利建設規劃、大小涼山綜合扶貧開發水利建設規劃等60余項重要規劃。這5年是規劃編制最多、審批最多的5年,是規劃實施最快、執行最有力的五年,也是規劃引領水利建設、規范涉水管理、爭取中央支持效益最顯著的5年。
科學發展必須凝聚力量。科學發展必須統籌兼顧
我省地域遼闊,各地自然稟賦和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不同,平原與丘陵、老旱區與洪災多發區、城市與農村所面臨的水問題千差萬別。四川水利部門結合各自實際,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實現流域與區域協調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高度統一。
成都經濟區(天府新區)是四川“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五大經濟區”之一,是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人口、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省的33%、50%。隨著成渝經濟區的規劃建設,人口、經濟快速增長,需水量剛性增加,原規劃的水源工程不能完全滿足用水需求,需要進一步完善水資源配置方案。今年2月以來,組織編制完成了《成都經濟區水資源配置戰略規劃》,提出了水資源保障及引青(衣江)濟岷(江)初步方案,可從根本上滿足成都經濟區及天府新區長遠發展的水資源需求。
在抓好重點區域的同時,注重兼顧丘陵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水庫淹沒區等特殊區域,深入開展藏區水利、彝家新寨、富民安康、連片扶貧、牧民定居行動等一系列水利建設,極大改善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優化了水利區域發展布局。
科學發展必須狠抓落實
2011年中央1號文件的出臺,為水利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隨之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課題。為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四川逐條研讀1號文件,逐項分解責任分工,把每項政策都落到實處。
省政府辦公廳出臺了《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省級投資支持原則及籌措方案》,落實了“十二五”全省水利規劃投資1567億元。出臺了《關于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具體事項的通知》,明確按不少于土地出讓收益的10%比例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其中省級統籌30%。出臺了《四川省地方水利建設基金籌集和使用管理實施辦法》,明確有重點防洪任務和水資源短缺的城市從城市建設維護稅中劃出20%的資金用于城市防洪排澇和水源工程建設。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成立了四川省水務投資集團。出臺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管理辦法》、《關于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使中央戰略部署在四川落地生根。
科學發展必須優化方法
在水資源條件深刻變化、經濟社會深刻轉軌轉型的過去5年里,四川水利面臨許多過去沒有遇到的新情況,面臨許多沒有現成經驗可資借鑒的新問題,這些都要求四川水利人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
一是敢于創新。面對長期以來的“多龍管水”的體制,我省自加壓力,力推水務體制改革,提出“2009年全面完成市、縣兩級水務局組建”的工作目標。一年之內,全省21個市(州)、181個縣(市、區)全部組建了水務局,初步形成了水資源統一管理格局。
二是勤于總結。注意認真總結群眾的創造和基層的探索,將其上升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經驗。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中,總結出參與式方法,構建了與群眾有效溝通的途徑。在農村水利建設中,總結出政府主導,農民投入、社會投入、信貸投入補充的“一主導,三補充”投入機制,解決了農建投入難的問題。在實施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過程中,創造了“競爭立項、集中投入、民辦公助、先建后補”的農建新機制及“三項原則”、“三主思想”、“七步工作法”等做法。這些經驗不僅在其它省市水利系統推廣,也在省內其它行業廣泛推行。
三是善于引導。注意圍繞中心抓典型,由抓點到擴面,幫助典型自我加壓,帶動全局整體推進,讓典型在更大的范圍內起到示范帶動的作用。在重點工作方面,開展了12個全域灌溉試點縣建設、30個節水型社會建設重點縣建設。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著力打造安寧河谷農建綜合示范片、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示范片、水利現代化灌區示范片、旱山村雨水集蓄利用“一線兩片”示范片“四大農建樣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抓好廣安、達州、涼山等地水土保持大示范建設,啟動成渝線水土保持大示范建設。這些典型,通過傳思想、給政策、教方法,產生了積極的示范帶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