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盟基礎設施合作需優化完善外部環境
來源:新華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9月21日至9月25日舉辦的第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中國與東盟不少政商界人士均表示在過去10年基礎設施領域擴大合作的基礎上,要緊緊抓住東盟內部、中國…
在9月21日至9月25日舉辦的第九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中國與東盟不少政商界人士均表示在過去10年基礎設施領域擴大合作的基礎上,要緊緊抓住東盟內部、中國與東盟之間推進互聯互通的新機遇,進一步優化合作環境,將基礎設施合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中國-東盟全面合作10年基礎設施合作成績斐然
2002年中國和東盟10國共同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10年來,中國與東盟從“早期收獲計劃”到“零關稅”,從早前“農業先行”到能源和基礎設施合作,雙邊合作正逐步走向縱深。
2009年4月,中國宣布今后3-5年內將向東盟國家提供150億美元的信貸,并決定設立總規模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2011年11月,又宣布追加100億美元信貸(包括4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支持,主要投資于雙方基礎設施、能源資源、信息通信等領域的重大投資合作項目。
商務部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在東盟投資額已達188億美元。與此同時,東盟對中國的投資規模也不斷擴大。2002年,東盟對華實際投資32.6億美元;2011年,這一數字為70億美元,較2002年增長了1倍多。截至2012年6月底,東盟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也達到738億美元。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刁春和在南寧說:“中資企業在東盟工程承包主要還是集中在電力設施、軌道交通、公路、橋梁、鐵路等基礎設施領域。”
他透露,2011年中國企業在東盟市場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215億美元,新簽合同額166億美元,分別占我國當年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和新簽合同總額的21%和11.7%。僅在泰國,2011年中國企業在泰國的工程承包合同數較上年增長了25.8%,合同額增長了136.7%,營業額增長了44.8%。
——東盟“互聯互通”計劃帶來新機遇政策與商業市場風險仍存
在當前的全球經濟下行背景下,多數東盟國家都認為經濟的增長必須依靠基礎設施推動,從而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優先事務。2010年10月,東盟通過一項龐大的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囊括700多項工程,重點就是通過東盟區域內海、陸、空交通網絡建設,推動東盟經濟一體化進程。
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副司長方蔚認為,全球需求放緩將長期化,亞洲出口疲軟也不會是暫時現象,通過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可以繼續推動亞洲經濟的增長。
正在南寧舉行的中國-東盟基礎設施合作論壇上,中方表示愿同東盟開展全方位、深層次、戰略性的互聯互通合作,通過建立促進互聯互通建設的投資融資平臺,加強同東盟國家的陸上通道建設,構筑雙方海上互聯互通網絡,開拓港口、海運物流和臨港產業等領域合作。
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建初說,當今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中國同周邊國家地緣相近,文化相通,經濟合作便利,而且隨著區域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產業互補性將進一步增強,貿易往來進一步加大,必然刺激區域間互聯互通項目的實施。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及中國-東盟交通部長會議機制等合作的日益成熟,也會為區域間互聯互通項目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
與會的企業界人士也提到了目前中國與東盟在基礎設施領域開展合作面臨的投資環境風險問題。
首先是投資者對政策環境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存在一定的擔心。去年緬甸突然叫停雙方合作興建、早已開工的密松電站,這一項目是迄今緬甸最大的利用外資項目,亦是中國最大的境外電力BOT項目。這起事件也引起中資公司在今后海外拓展投資時對政治風險評估與權衡的重視。
其次,商業市場風險仍然居高不下,投資合作環境仍然有待加強監管和繼續完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南寧營業管理部總經理鄧成釗表示,客觀上講一些東盟國家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還存在不少問題,有待繼續完善;A設施項目往往投資量很大,一些中資企業剛與合作伙伴簽完合同開始工作,合作公司卻突然破產、倒閉或關停,風險增加對于擴大貿易投資合作十分不利。
——未來合作需繼續優化完善外部環境
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一些亞洲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下降,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部分基礎設施嚴重老化;柬埔寨、老撾等經濟規模較小的國家,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備。
來自馬來西亞建筑工業發展局的一位高級總經理表示,中國正在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這與東盟國家存在相似之處,都有盡快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的內在需要。再加上東盟內部以及中國-東盟的互聯互通,這十分利于區域內經濟融合、提升地區競爭力,對于雙方企業加強對對方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實現互利共贏也是十分難得的機會。
一些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認為,未來中國與東盟開展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中國與東盟各國需要進一步明確雙方在基礎設施合作的重點領域,進一步建立健全合作機制,為合作提供便利。印尼國家發展計劃部公私合營處主任貝斯塔瑞(BastaryPandjiIndra),各方政府應通過簽署協議、備忘錄的方式明確合作重點,然后采取減少保證金、提供更多融資計劃、提供資金援助等配套措施務實推進,這是基礎設施合作的一個重要前提。
二是各國政府要認真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是合作可持續的重要基礎。方蔚認為,中國與東盟在基礎設施領域開展雙邊合作目的就是互利共贏,尤其需要合作各方秉持積極開放的態度,努力排除貿易保護主義、投資保護主義等因素的干擾,致力于建設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環境,從而保證雙方合作能夠持續深入。
三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開展基礎設施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商會、協會等行業組織的橋梁作用。刁春和認為,行業組織一方面聯系廣泛、信息渠道多,可以為企業提供更多貼心的服務;另一方面行業組織也可以承擔不少政府無法承擔的工作,充分發揮自身在咨詢、信息、組織、召集、自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能更為靈活地適應不同市場形勢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