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中國品牌”向四海八方壯大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慧聰工程機械網報道,過去十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增長成就了工程機械行業,而四萬億刺激更是讓這個行業在黃金十年的末期達到了頂點。從2011下半年開始,工程機械行業受經濟增速下降的影…
據慧聰工程機械網報道,過去十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增長成就了工程機械行業,而四萬億刺激更是讓這個行業在“黃金十年”的末期達到了頂點。從2011下半年開始,工程機械行業受經濟增速下降的影響,整個市場陷入低迷狀態,然而這并沒有讓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們或集中精力進行科技創新,或實實在在進行修煉內功,有很多企業已經開始把目光放到廣為廣闊的國外市場,開始布局全球,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也開始征戰四海。
中國工程機械征戰四海“中國品牌”威力漸現
其實早在2008年,中國工程機械的巨頭中聯重科在那年年中并購全球混凝土機械的名牌企業意大利CIFA,就已經拉開了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國際擴張步伐。而到了2012上半年,像三一重工、徐工集團這樣的工程機械大型企業也頻頻出手,分別將德國“大象”和施維英收入帳下,柳工則選擇在波蘭出手等等。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已經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品牌”的力量。
之前的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國因為各種因素被人冠以“世界工廠”的稱號,世界上的很多角落都知道“中國制造”的名號,也隨處能夠看到中國五花八門的商品。然而到了2012年,很多國際型企業都關閉了在華的直屬工廠,尤其是服裝勞動力行業的企業。他們紛紛把制造業遷到東南亞或者非洲,以尋求更為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或許,這正是標志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品牌”蛻變的開始。
因為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制造業已經擁有了部分世界先進的技術儲備,中國的企業或者底層的勞動者已經不滿足只是簡單機械式地重復生產。這是產業鏈最低廉的一環,中國的企業開始更加重視科技研發和終端銷售,只有在這產業鏈的一頭一尾兼顧,才能創造真正的“中國品牌”。
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的發展軌跡也正如此,之前是簡單的模仿,然后是合資合作,最終擁有了自己的技術底蘊,終于可以向世界輸出真正屬于中國的工程機械品牌了。
以中聯、三一、徐工為代表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開始走上“中國品牌”的國際擴張之路。今年年初,山推機械首臺出口旋挖鉆機“山推SER22”在天津新港裝船啟運發往新加坡。隨后,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首臺40米臂架泵車亮相緬甸,正式交付客戶。它是中聯在緬甸銷售的第一臺40米臂架泵車,同時也是緬甸國內目前最長臂架泵車。還有,廈工106臺叉車發運阿爾及利亞。此舉更是顯示廈工機械優良的產品競爭力和國企搶占海外區域市場的卓著成效。而由太重產的大型礦用挖掘機也首次出口南非。
之后,徐工40臺嶄新自卸車重卡批量出口秘魯,120臺徐工挖掘機批量出口南美,同時徐工旋挖鉆機也實現了首次批量出口俄羅斯。山推機械也向俄羅斯市場出口了400臺叉車。北奔重卡97輛工程用車出口玻利維亞。還有中交西筑公司的3套J系列瀝青混合料攪拌設備陸續發往俄羅斯。
就在筆者發稿時,中聯重科海外公司又傳來400臺挖掘機遠銷中東的喜訊。這也標志著一個總臺數超過400臺、價值3億人民幣的大單正式進入執行階段,該筆訂單的簽訂,刷新了中東片區歷史單筆最大銷售記錄。
看來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的品質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際客戶所認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品牌”將在世界叫得更響、叫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