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為核心排產螺紋鋼規格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期,《中國冶金報》記者在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鋼貿市場采訪時了解到,鋼廠螺紋鋼規格不全“老大難”問題至今懸而未決,鋼貿商呼吁鋼廠排產螺紋鋼應充分考慮鋼貿商采購需求和市場終端客戶需…
近期,《中國冶金報》記者在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鋼貿市場采訪時了解到,鋼廠螺紋鋼規格不全“老大難”問題至今懸而未決,鋼貿商呼吁鋼廠排產螺紋鋼應充分考慮鋼貿商采購需求和市場終端客戶需求,盡最大努力配齊螺紋鋼規格。
據《鋼筋混凝土用鋼標準》(GB1499.2-2007),我國螺紋鋼直徑尺寸為6mm~50mm,共15個規格。目前商品房、保障房和城市一般性基礎設施等建筑領域使用最多的規格為12mm、14mm、16mm、18mm、20mm、22mm,其中14mm、16mm、18mm多用作建筑物柱子立筋,20mm、22mm等多用作橫梁的橫筋。長期以來,螺紋鋼生產企業基本依據企業生產成本和訂貨批量的平衡結果,確定月度、季度生產計劃,因此就出現了規格不平衡的矛盾,導致一些鋼貿商一次采購不能在一個廠家拿全所需規格,被迫跨市、跨省多家采購配全規格。由此,鋼貿商采購成本增加、采購效率降低、貽誤市場時機,成為鋼貿業普遍認為的“老大難”問題。
朝陽市鋼貿商歐先生分析認為,鋼廠目前普遍采用的螺紋鋼排產方式以恪守企業生產成本為理念,從表面上看符合經濟規律和企業生產經營實際,但實際上存在不合理的成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一些企業仍是以產定銷,企業生產什么,鋼貿商就買什么,終端用戶就使用什么,鋼貿流通和終端需求處在被動接受的位置;二是部分鋼企仍然缺乏對市場和需求深入細致的了解,尤其是缺乏對鋼貿業和終端用戶動態需求的及時、準確把握,“小批量、多規格、多批量、交貨及時”沒有付諸實際,還停留在口頭上。這些問題的核心是這些鋼廠營銷領域的轉型升級沒有落到實處。
歐先生建議說,鋼企在軋輥孔型設計和加工方面能否創新,讓一組軋輥同時具備多種孔型,不用更換軋輥,只調整導衛等裝置就可更換螺紋鋼規格,進而節省換輥時間,降低生產成本。如果采用切分軋制,一次切分生產不同規格的螺紋鋼,那將是鋼鐵行業歷史性的重大科技進步。
凌源市鋼貿商劉先生認為,現在宏觀經濟正在逐步邁入“升級版”的軌道,各行各業都在遵循客觀變化轉型升級,螺紋鋼規格不全問題“濤聲依舊”,表明鋼廠自身生產經營轉型升級的內部阻力較大。這種阻力源自兩個方面:一是鋼廠管理機制與產品和營銷的轉型升級不配套。目前鋼廠普遍把轉型升級的重心放在產品和營銷領域。這只是轉型升級的一部分,因為鋼企轉型升級應該是整體性、系統性的,即在產品和營銷轉型升級的同時,企業管理機制必須配套跟進,不可有先有后,更不能等問題和矛盾發生了再回過頭來調整管理機制。二是企業文化體系轉型升級滯后。近些年,鋼企在鋼材市場價格持續低迷的重壓下,企業文化建設也隨之步入低谷,或成某種“擺設”,或被“冷藏”起來。要知道,企業文化雖然不能替代管理制度去硬性約束員工的行為,但是企業文化緩解、調節企業員工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矛盾的“軟功能”是管理機制所不能替代的,其凝人心、聚人氣的作用可以撫平管理約束造成的“硬傷”,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在鋼企營銷領域,營銷文化轉型升級必須與營銷機制轉型升級同步推進,用“升級版”的企業文化理念、精神、作風引領、推進營銷業務的轉型升級。
兩位鋼貿商認為,螺紋鋼規格不配套問題的存在,也說明一些鋼廠生產經營理念與市場需求存在誤區和差距。如何以“需求首要”平衡生產成本?如何深入市場和終端用戶,掌握流通和需求領域的動態變化?如何采用“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辦法,平衡和解決小批量、多規格等需求與生產成本之間的矛盾?這些都值得鋼企進一步研究。鋼貿流通業和終端用戶期望鋼企能盡快交出一份“答卷”,使“老大難”問題不再難。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以價換量”能換來“生機”嗎? 下一篇:對鋼貿業整合與重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