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機勃發的“城市礦山”
來源:國土資源部|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0年,原生礦產資源極度貧乏的汨羅市,居然申報礦產主導型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這種大膽之舉令很多人費解——汨羅哪里有什么礦產?很多上面來的領導,開始都不是很理解。汨羅市市長…
2010年,原生礦產資源極度貧乏的汨羅市,居然申報礦產主導型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
這種“大膽”之舉令很多人費解——“汨羅哪里有什么礦產?”
“很多上面來的領導,開始都不是很理解。”汨羅市市長周金龍坦言。
面對疑問,汨羅人用實實在在的創建成果“答疑解惑”——截至2011年年底,汨羅市再生資源年交易量125萬噸,年加工量60萬噸。“這相當于每年為國家建起一座千萬噸級礦山。”汨羅市市長周金龍表示。
在汨羅,“城市礦產”正成為找礦突破的第二戰場。
“礦產資源散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形成一座生機勃發的‘城市礦山’”
在汨羅人眼里,“礦產資源散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形成一座生機勃發的‘城市礦山’”。
汨羅人所謂“城市礦產”,是對廢棄資源再生利用規模化發展的形象比喻,是指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產生和蘊藏于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訊工具、汽車、家電、塑料包裝物等中,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
以發展“城市礦產”為契機,汨羅開始了獨具特色的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之路。據了解,早在明末清初,汨羅人就形成了收舊利廢的傳統。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新市鎮到汨羅市城區,6公里長的公路兩旁,形成了廢舊物資回收一條街,在新市鎮團山村一帶,則自發形成了一個全國聞名的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并逐步演進為收購、集散、交易、初加工的一條龍格局。
2000年以來,為加速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汨羅市委、市政府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在新市鎮團山一帶,建起第一個再生資源專業交易市場,投入資金21.6億元,打造以再生資源為主導產業的汨羅工業園。
目前,汨羅市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已從過去的不到20家發展到了206家,經營戶發展到了3550余戶,遍布全國的收購網點達到了5100多個,年回收再生資源量達114萬噸;再生資源加工企業發展到了134家,其中規模企業70家,年加工能力近60萬噸,再生銅行業成為紐約期貨交易中心銅材價格的重要監控點。2010年6月4日,汨羅工業園被列入全國“十二五”規劃首批7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之一。
為實現“城市礦產”與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深度融合,汨羅市出臺《“城市礦產”節約集約評價指標體系標準》,深入推進“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和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創建。指標體系由基礎指標、一票否決性指標、城市礦產節約集約評價指標三部分組成。依據評價方法,首先對照基礎指標和一票否決性指標進行審核,通過首輪審核的,進入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子項目——再生礦產節約集約的考核。對再生礦產節約集約的考核分三方面進行,對每個單項分別進行百分制評分,并賦予不同的權重,其中再生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占40%權重,資源消耗占30%權重,再生礦產資源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占30%權重。
如今,“城市礦產”已經融入汨羅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生動實踐,并日益成為汨羅市經濟增量提質的有力支撐。2011年,汨羅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4億元、財政總收入14.3億元,其中全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汨羅工業園創造了全市65%的財政收入。
“65%的財政收入,只占用1%的土地”,“城市礦產”搭建“雙保”新平臺
可喜的是,“65%的財政收入,只占用1%的土地”。
汨羅市市長周金龍以再生銅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1年,汨羅市再生銅年加工量14.57萬噸,相當于全國最大銅礦德興銅礦的年產量,每年可為社會節約銅礦石近2000萬噸,節約標準煤5000多萬噸。“國家得環境,汨羅得產業,群眾得就業,老板得實業,財政得效益。”周金龍如此概括發展“城市礦產”的直接價值。
在周金龍看來,發展“城市礦產”,還有更為重要的衍生價值——對土地的節約和耕地的保護,“如果全部依靠原生礦產,開采、加工、尾礦處理等各個環節,需要多占用多少土地甚至是耕地?”
汨羅市國土資源局提供的一組比對數據,佐證了周金龍的這一判斷——2011年,汨羅市再生銅年加工量14.57萬噸,而汨羅所有銅加工企業,總占地不到800畝;而產銅量相當的德興銅礦,總占地面積5萬多畝,為前者的60多倍。
“城市礦產”的利用,極大促進了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的“雙節約”,實現了保護資源和保護紅線的“雙贏”。汨羅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葉光輝認為,發展“城市礦產”是實現“雙保”的有效手段,為“雙保”搭建了新平臺。
汨羅市以創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為主題,以發展“城市礦產”為主線,在耕地保護、控建拆違、土地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促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政策措施:把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依法用地、依法采礦,納入鄉鎮場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與年度用地指標分配和三個文明目標考核掛鉤,并作為領導干部政績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考核機制與評價指標體系,對批次轉征用后的土地供應率、項目用地開工率、土地利用率、土地閑置率、項目投資到位率、單位面積投資強度與產出效益、礦產資源開采回收率、選礦回收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指標,定期開展綜合評價。
2011年,該市一鄉鎮黨委書記周某因濫用職權非法出售土地被逮捕,不僅交出了“位子”,還戴上了“銬子”。同時,一批節約用地、依法用地的黨委書記受到表彰。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的氛圍,在汨羅市已蔚然成風。
記者在位于汨羅工業園的汨羅市鑫祥碳素制品有限公司看到,該公司將資源利用主戰場轉移到“地上”的同時,卻將土地利用的觸角延伸到了“地下”——廠房共三層,地上兩層,地下一層。
“逐步建立激勵、倒逼機制,構建‘存量優先’的礦產資源利用新格局”
“城市礦產”的開發利用,為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搭建了新平臺。“任何資源,都需要土地來承載,發展‘城市礦產’,是減少耕地占用、保護礦產資源的有力抓手。”周金龍表示。
周金龍認為,為了讓這一“抓手”更有力,國家應在土地、財稅等方面,給予“城市礦產”更多支持,實施差別化的用地政策,充分保障“城市礦產”發展用地尤其是相關基礎設施用地;實行差別化的資源稅政策,用經濟、稅收杠桿,引導“城市礦產”發展。
事實上,為了支持“城市礦產”發展,汨羅市國土資源局在自身職權范圍內,已盡最大努力做好各項服務和保障工作。“國土資源部門為‘城市礦產’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汨羅市副市長黃春根表示。
“工業園的土地他項權證辦理,我們都是在一個工作日內辦完,很多時候是上門服務。”汨羅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陽舟透露,“很多行政性收費,都是按最低標準執行。”
然而,“城市礦產”的持續、健康發展,僅僅依靠基層國土資源部門的努力,遠遠不夠。
當前,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正深入推進。實現找礦突破,既要加大地質勘查力度,查清原生資源家底;又要鼓勵發展“城市礦產”,倡導“存量優先”的資源利用理念,大力盤活存量礦產資源,嚴控“增量礦產資源”尤其是重要戰略資源的開發、利用。
汨羅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葉光輝建言:“應將發展‘城市礦產’放到與開發保護原生礦產同等重要的位置,逐步建立激勵、倒逼機制,構建‘存量優先’的礦產資源利用新格局”。一方面,對原生礦產開采實行年度總量控制,并將新設礦業權與“城市礦產”開發利用程度掛鉤;一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礦產”開發利用考核標準體系,并將其納入全國節約集約模范縣(市)考核體系,對考評合格的縣(市),在用地指標、稅費減免方面給予相應傾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汨羅江畔,詩人屈原的“求索精神”,正激勵著汨羅人上下求索,將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推向新高度。
這種“大膽”之舉令很多人費解——“汨羅哪里有什么礦產?”
“很多上面來的領導,開始都不是很理解。”汨羅市市長周金龍坦言。
面對疑問,汨羅人用實實在在的創建成果“答疑解惑”——截至2011年年底,汨羅市再生資源年交易量125萬噸,年加工量60萬噸。“這相當于每年為國家建起一座千萬噸級礦山。”汨羅市市長周金龍表示。
在汨羅,“城市礦產”正成為找礦突破的第二戰場。
“礦產資源散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形成一座生機勃發的‘城市礦山’”
在汨羅人眼里,“礦產資源散落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形成一座生機勃發的‘城市礦山’”。
汨羅人所謂“城市礦產”,是對廢棄資源再生利用規模化發展的形象比喻,是指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產生和蘊藏于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訊工具、汽車、家電、塑料包裝物等中,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
以發展“城市礦產”為契機,汨羅開始了獨具特色的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之路。據了解,早在明末清初,汨羅人就形成了收舊利廢的傳統。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新市鎮到汨羅市城區,6公里長的公路兩旁,形成了廢舊物資回收一條街,在新市鎮團山村一帶,則自發形成了一個全國聞名的再生資源交易市場,并逐步演進為收購、集散、交易、初加工的一條龍格局。
2000年以來,為加速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汨羅市委、市政府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在新市鎮團山一帶,建起第一個再生資源專業交易市場,投入資金21.6億元,打造以再生資源為主導產業的汨羅工業園。
目前,汨羅市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已從過去的不到20家發展到了206家,經營戶發展到了3550余戶,遍布全國的收購網點達到了5100多個,年回收再生資源量達114萬噸;再生資源加工企業發展到了134家,其中規模企業70家,年加工能力近60萬噸,再生銅行業成為紐約期貨交易中心銅材價格的重要監控點。2010年6月4日,汨羅工業園被列入全國“十二五”規劃首批7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之一。
為實現“城市礦產”與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深度融合,汨羅市出臺《“城市礦產”節約集約評價指標體系標準》,深入推進“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和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創建。指標體系由基礎指標、一票否決性指標、城市礦產節約集約評價指標三部分組成。依據評價方法,首先對照基礎指標和一票否決性指標進行審核,通過首輪審核的,進入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子項目——再生礦產節約集約的考核。對再生礦產節約集約的考核分三方面進行,對每個單項分別進行百分制評分,并賦予不同的權重,其中再生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占40%權重,資源消耗占30%權重,再生礦產資源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占30%權重。
如今,“城市礦產”已經融入汨羅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生動實踐,并日益成為汨羅市經濟增量提質的有力支撐。2011年,汨羅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4億元、財政總收入14.3億元,其中全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汨羅工業園創造了全市65%的財政收入。
“65%的財政收入,只占用1%的土地”,“城市礦產”搭建“雙保”新平臺
可喜的是,“65%的財政收入,只占用1%的土地”。
汨羅市市長周金龍以再生銅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1年,汨羅市再生銅年加工量14.57萬噸,相當于全國最大銅礦德興銅礦的年產量,每年可為社會節約銅礦石近2000萬噸,節約標準煤5000多萬噸。“國家得環境,汨羅得產業,群眾得就業,老板得實業,財政得效益。”周金龍如此概括發展“城市礦產”的直接價值。
在周金龍看來,發展“城市礦產”,還有更為重要的衍生價值——對土地的節約和耕地的保護,“如果全部依靠原生礦產,開采、加工、尾礦處理等各個環節,需要多占用多少土地甚至是耕地?”
汨羅市國土資源局提供的一組比對數據,佐證了周金龍的這一判斷——2011年,汨羅市再生銅年加工量14.57萬噸,而汨羅所有銅加工企業,總占地不到800畝;而產銅量相當的德興銅礦,總占地面積5萬多畝,為前者的60多倍。
“城市礦產”的利用,極大促進了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的“雙節約”,實現了保護資源和保護紅線的“雙贏”。汨羅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葉光輝認為,發展“城市礦產”是實現“雙保”的有效手段,為“雙保”搭建了新平臺。
汨羅市以創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市為主題,以發展“城市礦產”為主線,在耕地保護、控建拆違、土地利用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促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政策措施:把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依法用地、依法采礦,納入鄉鎮場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與年度用地指標分配和三個文明目標考核掛鉤,并作為領導干部政績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建立、完善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考核機制與評價指標體系,對批次轉征用后的土地供應率、項目用地開工率、土地利用率、土地閑置率、項目投資到位率、單位面積投資強度與產出效益、礦產資源開采回收率、選礦回收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指標,定期開展綜合評價。
2011年,該市一鄉鎮黨委書記周某因濫用職權非法出售土地被逮捕,不僅交出了“位子”,還戴上了“銬子”。同時,一批節約用地、依法用地的黨委書記受到表彰。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的氛圍,在汨羅市已蔚然成風。
記者在位于汨羅工業園的汨羅市鑫祥碳素制品有限公司看到,該公司將資源利用主戰場轉移到“地上”的同時,卻將土地利用的觸角延伸到了“地下”——廠房共三層,地上兩層,地下一層。
“逐步建立激勵、倒逼機制,構建‘存量優先’的礦產資源利用新格局”
“城市礦產”的開發利用,為節約集約利用國土資源搭建了新平臺。“任何資源,都需要土地來承載,發展‘城市礦產’,是減少耕地占用、保護礦產資源的有力抓手。”周金龍表示。
周金龍認為,為了讓這一“抓手”更有力,國家應在土地、財稅等方面,給予“城市礦產”更多支持,實施差別化的用地政策,充分保障“城市礦產”發展用地尤其是相關基礎設施用地;實行差別化的資源稅政策,用經濟、稅收杠桿,引導“城市礦產”發展。
事實上,為了支持“城市礦產”發展,汨羅市國土資源局在自身職權范圍內,已盡最大努力做好各項服務和保障工作。“國土資源部門為‘城市礦產’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汨羅市副市長黃春根表示。
“工業園的土地他項權證辦理,我們都是在一個工作日內辦完,很多時候是上門服務。”汨羅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陽舟透露,“很多行政性收費,都是按最低標準執行。”
然而,“城市礦產”的持續、健康發展,僅僅依靠基層國土資源部門的努力,遠遠不夠。
當前,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正深入推進。實現找礦突破,既要加大地質勘查力度,查清原生資源家底;又要鼓勵發展“城市礦產”,倡導“存量優先”的資源利用理念,大力盤活存量礦產資源,嚴控“增量礦產資源”尤其是重要戰略資源的開發、利用。
汨羅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葉光輝建言:“應將發展‘城市礦產’放到與開發保護原生礦產同等重要的位置,逐步建立激勵、倒逼機制,構建‘存量優先’的礦產資源利用新格局”。一方面,對原生礦產開采實行年度總量控制,并將新設礦業權與“城市礦產”開發利用程度掛鉤;一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礦產”開發利用考核標準體系,并將其納入全國節約集約模范縣(市)考核體系,對考評合格的縣(市),在用地指標、稅費減免方面給予相應傾斜。”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汨羅江畔,詩人屈原的“求索精神”,正激勵著汨羅人上下求索,將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推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