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資管業務即將開閘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期貨公司終于可以擺脫單一的通道服務模式了!中期研究院院長王紅英感嘆道,《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征求意見稿》的發布預示著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即將開閘,期貨行業收入將更加多元…
“期貨公司終于可以擺脫單一的通道服務模式了!”中期研究院院長王紅英感嘆道,《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征求意見稿》的發布預示著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即將開閘,期貨行業收入將更加多元化,對行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業內人士認為,該業務可為實力較強的期貨公司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加速期貨行業的優勝劣汰,但面對新業務,行業或將遭遇人才瓶頸。
申請門檻高投資范圍廣
6月8日晚間,證監會發布了《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征求意見稿》,市場期待已久的資產管理業務終于浮出水面。
“凈資本要達到5億元以上;近2年分類監管評級要達到B類BB級以上;至少配備1名專職高管人員和5名以上取得期貨投資咨詢業務從業資格的專職業務人員。”意見稿中的三個核心條件就把160多家期貨篩掉了九成,僅有15家左右期貨公司有資格申請試點業務。
投資的范圍卻很廣泛,可以投資期貨、期權及其他金融衍生品;股票、債券、證券投資基金、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央行票據、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證券等;證監會認可的其他投資品種。
王紅英認為,可投資的范圍廣泛使得期貨公司成為真正的金融性企業,投資范圍與券商、基金等接近,且在衍生品方面的投資更加寬泛。
改變單一通道盈利模式
對于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設置的申請資質和客戶參與門檻,業內人士認為充分考慮了行業的實力分布和研發水平。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青指出,資產管理業務的門檻比此前投資咨詢業務的還要高,只有少數公司才有資格申請,通過制度上設計不平等的競爭條件促使行業優勝劣汰,因為推動行業兼并重組是監管層一貫支持的方向。
“資管業務有望成為實力較強期貨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擺脫二十多年來單一的通道服務模式,對期貨行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王紅英預計,未來期貨行業將形成傭金、利息、資管業務收入等多元化收入格局。人才、資金、技術的聚集效應將使得行業加速分化,期貨公司“強者恒強”的格局將出現。
業內人士預期,資管業務試點的推出也將促使更多的期貨公司追加注冊資本金,為了較快獲得分類評級的提升,公司間的兼并重組將進一步加快。
人才將成為關鍵
“目前,資本市場進入了震蕩多變的時期,風險防控、技術架構等產品設計越來越復雜。量化交易比較時髦,但量化交易不是資管業務的基礎,只是技術手段而已。”王紅英認為,資管業務放開后,產品設計應該謹慎穩健,需要的是深入了解宏觀、產業和數理統計的復合型人才。目前期貨公司的大部分從業者比較年輕,沒有經歷過大牛市和熊市的雙重洗禮。
常青認為,期貨公司長期以來不能開展自營業務,缺乏投資交易的實戰經驗,資管業務開閘后,能否說服客戶相信期貨公司的投資能力,將是很大的挑戰。
銀河期貨研究院總經理助理屈曉寧也對行業缺乏實戰人才表示擔憂,目前,一些私募正在與一些有能力獲得資管業務的期貨公司談合作,期貨公司獲得資管的牌子有資金募集優勢,而私募有著人才和實戰優勢,隨著資管業務的開閘,這種雙贏的合作模式或將常見。但對期貨公司來說,還是要培養自己的人才,防止期貨公司淪為資金的“跑道”。
肖成對此相對樂觀,他認為人才培訓有三個渠道,首先是有券商或基金背景的期貨公司,可以提供資管業務的培訓和人才輸送;其次在香港的分公司屬于混業經營,自營、資管業務都已經展開,可提供人才鍛煉的平臺;最后從私募、券商等方面招聘實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