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成王百煉成鋼——年三十走進鞍鋼
來源:東北新聞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臘月三十,和中國所有的城市一樣,鞍山也沉浸在除夕的溫馨與喜慶之中。記者在這一天走進了鞍山鋼鐵公司,走進了這個在中國工業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傳奇大廠,跟隨著一塊塊礦石變成優質鋼材的歷…
臘月三十,和中國所有的城市一樣,鞍山也沉浸在除夕的溫馨與喜慶之中。記者在這一天走進了鞍山鋼鐵公司,走進了這個在中國工業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傳奇大廠,跟隨著一塊塊礦石變成優質鋼材的歷程,走訪了這里最基層的工人,見證了鞍鋼人的探索與拼搏、追求與情懷。在逆境中,正是這些樸實得像礦石一樣的工人們,創造了像鋼花一樣璀璨的奇跡。
鞍鋼提出的“六種發展理念”
市場萎靡、負擔沉重、技術落后、管理不善,讓2012的鞍山鋼鐵公司陷入困境,而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這座英雄輩出的工廠,這座被稱為共和國工業長子的企業,扭虧為盈。這四個字說起來輕松,而真正將之變為現實,則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百折不撓的探索。從鞍山鋼鐵生產的最源頭開始,在一個個普通的一線工人身上,我們將為您展示奇跡背后的真實……
揚眉吐氣的礦山
一塊小小的礦石,一點兒都不起眼,就像記者眼前的鞍鋼東鞍山鐵礦的楊慶明師傅一樣,不顯山不露水。可是也正像所有優質的鋼材都是從礦石中來的一樣,許許多多像楊師傅一樣普通的礦山工人,構筑了鞍山鋼鐵萬丈高樓的基礎。
楊慶明師傅
經過爆破之后的礦石和巖石混雜在一起,楊師傅的電鏟車就負責把這些礦石從堆成小山的巖石中挖掘出來。工作平常而枯燥,可是楊師傅卻在機臺上一干就是34年。說起這一年來的變化,楊師傅自豪得很:“這回我們礦山可真是揚眉吐氣了!我們礦山已經是全國一流企業了,明年我們要做世界一流的企業。”
礦上的工作很艱苦,一個班次要上12個小時,而且在東鞍山這樣的露天采礦場上,夏天像蒸籠,冬天像冰窖,可說起這一年的工作,楊師傅仍舊充滿了激情:“啥叫揚眉吐氣,公司效益好了,我們工人的收入就更多了唄。以前我們的績效工資基數是500多,現在已經漲到1300多了,像我這樣的工人,如今一個月能掙4500多塊錢。”
是什么改變了?楊師傅說,關鍵就是把成本降下來了,精打細算,在一切小的工作環節上下功夫,“拿我的工作來說,電鏟上鏟牙經常損壞,一個就要2400塊錢,一個星期就要換一個,現在我們想出辦法,每個鏟牙都要兩面用完才能換,能多使用好幾天呢,這一下子省了多少錢!”
如果單純是省錢,礦石質量如何保證?楊師傅介紹說,公司把指標量化,每個人都要承擔一部分降低成本的任務,同時也有產量、質量的考核,這樣每個人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動腦筋想辦法,用最經濟的手段獲得最大的產量。“這就是公司好了,個人才能好。我現在就盼著公司的效益越來越好,我們大家的收入再提高一點。”楊師傅告訴記者。
站在電鏟平臺上,望著自己腳下的礦山,楊師傅憨厚地笑了。不遠處,他剛剛鏟出的礦石正在被運往選礦廠,從那里被選出的礦石將被投入到高爐之中,直到煉出最好的鋼材。
“蒸米飯”的學問
礦石要煉成鐵水,必須要加入焦炭,所以,煉焦總廠也承當著為煉鐵提供原料的任務。51歲的隋文東,一直在煉焦總廠工作。對于他來說,這里發生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
記者見到老隋時,他正在推焦車上作業,沉穩地指揮、從容地操作,給這個臉膛黝黑的漢子平添幾分魅力。等到一車焦炭煉完,記者才找到和他交談的機會。“對不起啊,控制這東西不能分心,影響你們采訪了。”一番話弄得記者很不好意思。
隋文東師傅正在操作推焦車
“我從一進廠就干這一行,已經30多年了。我們這里可有名啦,雷鋒就在這里工作過。”老隋的自豪溢于言表,“煉焦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就像家里蒸米飯,就是怎么把米放到水里蒸熟的問題,哈哈。”
說起這幾年的變化老隋都經歷了,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比如說吧,我們煉焦工作挺埋汰,過去有句詩,說我們‘在烈火濃煙中奔忙’。那是說的以前的舊焦爐了,我們經過幾年的技術改造,特別是去年,工作環境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現在是既沒有濃煙,也沒有烈火。質量也是大飛躍。”
公司效益好了,收入也漲了,老隋的心情很舒暢,他說這一年盡管由很多的指標落下來,但是公司是真抓實干,思路是對癥抓藥,所以一是沒覺得壓力,二是真得到了實惠,每一個工人都卯著勁兒把自己的任務完成,“現在的管理很細,每一個班組,每一個人都有降成本、增產量的任務,這些指標分得特別細。關鍵還是執行力夠,執行力就是生產力嘛,大家都想著怎樣技術攻關,怎樣提高產量,這活兒就沒有問題。”
壯觀的煉焦爐緩緩移動,老隋又不能分神了。從他專注的眼神里,記者突然發現他的比喻真是貼切。這煉焦的活兒,確實就像是蒸米飯,可是誰又能否認,蒸米飯不是一件值得琢磨的技術活呢?老隋的“米飯”蒸好了,焦炭將被運到煉鐵總廠去,在那里,它們將和礦石一起投入高爐,煉成金燦燦的鐵水。
奔流的圖畫
朱立波在主控室里
煉鐵總廠的朱立波坐在主控室里,眼睛一定盯著電腦屏幕,時不時地在紅紅綠綠的按鍵上點來點去。和記者想象的煉鐵工人不同的是,眼前的朱立波一身整潔的工裝,時不時地扶一下鼻梁上的眼鏡,文質彬彬地坐在滿是電腦的整潔辦公間里。
31歲的朱立波是河北石家莊人,大學畢業后來到了鞍山鋼鐵,如今他已經是煉鐵總廠新一號高爐的工長了。“我的工作就是監控這些數據,”小朱指著面前的電腦品目說,“像這個就是給高爐加風,有風有鐵嘛,我和爐前工配合才能保證產量。”
小朱介紹說,去年公司面臨巨大的壓力,他們煉鐵總廠一直也在想辦法,降本增效是重中之重。如何把成本降下來?在小朱看來,首先是要在技術上創新,把每一個工藝流程細化,在每一個細節上取得突破,積少成多,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我們煉鐵中,最大的成本就是焦炭的使用,所以降低成本主要就是降低填焦量。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比如說爐前鉆桿,由于增加了冷水冷卻,從原來的4根鉆桿,變成了一根鉆桿。成本就大大降低了。而且成本降低的幅度還直接和工人的收入關聯起來,每一個班組、每一個工人都有自己的指標。降本增效在我們這里可不是一句空話,像我以前一般一個月收入4500元,新的績效考核辦法施行之后,我現在的收入能達到6000元。”
小朱有理由自豪,煉鐵這一步驟,是鞍山鋼鐵整個生產流程中成本最高的一部分,占到整個工業成產成本的70%,經過技術改造和提煤降焦之后,一年的時間里,光煉鐵廠的成本就降低了4個億。“公司扭虧為盈,我們的功勞可以說是最大的了。”小朱告訴記者,煉鐵總廠不但把成本降下來了,產量也一舉突破1620萬噸,可以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豐收年。
小朱說,他的工作就是在監控室里,盯著電腦屏幕上的各種曲線,曲線不能波動太大,“一旦波動大了,我就要想辦法把曲線弄得平穩下來,所以我的工作啊,就像畫圖一樣。”是的,一幅壯麗畫卷的每一個細節,可能都需要小朱這樣的年輕人精益求精,也正是小朱這些“美術家”們的存在,一幅更加美好的圖景展開在新一號高爐燃燒奔流的鐵水中。
大廠子的“小家子氣”
鐵水被裝進魚雷罐,運到了煉鋼總廠,在這里被百煉成鋼。當記者來到煉鋼總廠四工區的時候,一爐鋼水剛剛煉好,巨大的轉爐門緩緩打開,燒成金色的鋼水從轉爐中慢慢流出,熱浪蒸騰,鋼花四濺,轟鳴聲中,一輪小小的太陽照亮了整個工區。35歲的王曉博站在轉爐前,高大的身軀堅定而從容,被這輪小太陽照成了一尊金甲天神。
“做我這個工作,就是盯緊四件事就行了,成本、安全、產量、質量。”這四件事哪一個都不簡單,為什么要把成本放在第一位呢?“鞍山鋼鐵是大廠,以前鋼鐵行業形勢好的時候啊,在一些地方確實不太注意,大手大腳地慣了,現在不行了,成本控制不了,效益怎么能上的來呢?”王師傅說,“現在控制成本、節約成本是對每一個工人的要求。”
“比如說,在人員上,簡化了生產流程,人員配置更合理,還有我們在煉鋼的時候,要加入一些配料,加多少、怎么加,現在在核心配比上精度更高了、更節約了。我們自己搞科研,以前一噸鋼的白灰添加量能有10噸,現在對添加量更仔細了,到底應該添加多少都有嚴格的控制。能節約7-8噸,一頓鋼的成本如果是1萬元的話,現在也就7、8千了。”王師傅說,現在的成本控制已經分到每一個人身上了,“你就負責這一部分的成本,要求是對位負責,直接和收入掛鉤了。”
王曉博師傅在轉爐前
當然,這僅僅是節約的一個方面,王師傅說,在以前,鋼渣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利用的了,現在大家都在想辦法,把這些廢料回收過來,重新利用,又節約了一部分成本。像鞍山鋼鐵這樣的大廠,在配料上、廢料上都如此斤斤計較,是不是有點太小家子氣了?王師傅說,“這要看怎么說了,對生產要求高一點、節約一點是應該的,對我們工人,公司可大方呢,現在給我們發午餐補貼,中午吃飯都不用自己花錢了,對工人來說,這也是一筆額外的收入啊。”王師傅告訴記者,公司把成本降下來,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效益,公司的效益上來了,個人的收入也就高了,“這可不是小氣啊。”
相似的話,記者在礦山聽到過、在煉焦廠聽到過、在煉鐵廠也聽到過。當一個大型企業從困境中重新崛起的時候,也許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共識,才能夠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面向市場,開始攻堅
剛出爐的鋼水,經過鍛造與熱軋,已經可以投入市場了,而冷軋這一道工序,則是把經過熱軋的鋼材重新加工,制造出質量更高、應用更廣的鋼材。在冷軋總廠,記者和橫切機組的孫宇、代春禹兩位師傅聊了起來。
孫宇和代春禹在操作橫切機組
他們倆都是37歲,一起上的學,一起進的鞍鋼,現在又一起在同一個班組里工作。他們軋出的鋼板,是高質量的汽車板材,直接面向市場,可以說是鞍山鋼鐵生產的最后一道工序了。在他們眼中,鞍山鋼鐵的變化就在于盯住了市場這個最關鍵的環節。
代師傅說,冷軋車間是整個鞍山鋼鐵生產環境最好的,生產出的汽車板材在全國都是領先的。最重要的是,“收入比以前多了,至少多個15%吧。”而與其他車間不同,因為是直接生產投入市場的產品,冷軋廠的工人們對于市場這兩個字更敏感一些。
孫師傅介紹說,“我們也講控制成本,以產品效益為中心,想了很多辦法。比如說,每個月我們都會有一個‘倒逼市場’的活動,就是通過模擬市場,每個工人都提出自己的創新項目。這樣大家都瞄著市場來想主意,看用戶需要什么,什么樣的產品最受歡迎,然后再來改進我們的生產環節,搞一些技術創新啦,技術攻關啦。“
這樣的方法實際上就是把市場作為了降本成效最基礎的試金石,而每一個工人的績效考核都與此相關,大家的熱情都被調動起來了。“像我們班組,去年就提出了四項技術革新,都被采納了,比如說檢查臺的改造,以前的檢查臺不太適于價差產品質量,用戶有很多抱怨,我們通過模擬市場,對檢查臺重新設計,讓客戶更滿意了。”
只要尊重市場,一定會得到市場的回報,冷軋廠的工人師傅們都懂得這個道理。鞍鋼的鋼材運往全國各地,拓展的并非只是業務,更有每一個鞍鋼人的胸懷。
百煉成鋼的道理其實很簡單
當記者走出鞍山鋼鐵的時候,城市里的鞭炮聲已經響徹云霄。從一塊礦石開始,到閃著耀眼光芒的鋼材,記者經歷了百煉成鋼的全過程。說實話,這里面的具體工藝可能比較復雜,但是其中道理卻非常簡單,開采、選礦、煉焦、煉鐵、鍛造、熱軋、冷軋,這一系列的過程,一本普普通通的高中課本上都會有講解。
而記者采訪到的鞍山鋼鐵人,同樣告訴我們另一個“百煉成鋼”的簡單道理。降本增效是核心,剩下的就是在細節上的精益求精,調動起來每一個人的積極性、創造力,電鏟上的鏟齒、煉鐵高爐的鐵鉆、煉鋼配料中的白灰……每一個小小的技術改造,每一次精打細算的節約,都是鞍山鋼鐵扭虧為盈的最好的注腳。
每一個鞍鋼人都有一個故事,而在2013年里,所有這些故事的主題幾乎都是相似的,怎么樣用最小的成本創造最大的效益。所有的聰明才智,所有的努力拼搏,都凝聚在一起,煥發出奪目的光芒。“公司好了,個人才能更好”這樣一句質樸簡單的話,卻讓人回味無窮。
其實,百煉成鋼的道理很簡單。
延伸閱讀
- 上一篇:高強鋼大門充當千億金庫“守護神” 下一篇:鋼鐵工人與鐵花共舞 春節他們堅守在高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