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抓市場 內抓管理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作者:中國冶金報記者 曾巧巧.TRS_Editor TABLE{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4px;}.TRS_Editor{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4px;}.TRS_Editor P{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4px;margin…
|
|
今年1月份,鋼鐵行業延續了去年第四季度的困難局面,企業效益進一步下降,產鋼500萬噸以上的29家企業盈虧相抵凈虧損21.77億元。面對這種虧損局面,在2月21日召開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鋼材市場分析座談會上,鋼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表示,各企業要通過外抓市場、內抓管理,立足于加強行業自律,積極調控產量,做好自身工作,采取主動的應對措施,營造合理、健康、有序的鋼材市場,提高效益,扭轉虧損。鋼協副會長王曉齊、常務副秘書長李新創出席會議,會議由鋼協副秘書長王春生主持。 努力保持國內鋼市供需平衡 據鋼協統計,2011年10月、11月、12月,大中型鋼鐵企業分別實現利潤13.75億元、12.22億元和30.22億元,銷售利潤率分別為0.48%、0.43%和1.04%。若扣除部分企業的投資收益,非鋼產業利潤增加等因素,去年第四季度鋼鐵主業基本上處于全行業虧損狀況。 今年1月份,鋼鐵企業效益進一步下降,鋼協對產鋼500萬噸以上企業進行的統計顯示,29家中有12家虧損,虧損面達41.38%,盈虧相抵后為凈虧21.77億元,其中行業的利潤大戶寶鋼集團也只實現利潤1.6億元。 面對這一發展態勢,張長富表示,我們既要看到國內外市場需求減弱的困難一面,更要看到國內經濟形勢發展的有利條件,充分看到國內市場對鋼鐵產品的巨大需求和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提升和堅定信心。而且,從去年10月份以來,為適應市場需求減弱的局面,全行業己連續4個月主動減產。 同時,張長富也提醒說,目前企業庫存過高、增長過快,應當引起關注。鋼鐵企業還應按需組織生產,要真正做到沒有合同不生產,不給錢不發貨,低于制造成本價不銷售,切忌盲目跟風,競相降價。 “要提高行業的運行質量和效益,關鍵是要主動調控鋼鐵產量,努力實現供需基本平衡,一項很重要的影響市場價格走勢和銷售行為的因素是要把過高的企業和社會庫存降下來。”他表示。 鐵礦石價格開始進入下降通道 對于目前國外鐵礦石企業巨額盈利和我國鋼鐵行業虧損的對比,鋼協副會長王曉齊表示,從利潤上來看,之前是“正三七”,即在全球范圍內,礦山利潤大概占30%,之后的冶煉、加工占70%;現在是“倒二八”,礦山利潤大概占80%以上,之后的冶煉、加工僅占20%。“從全產業鏈來講,這種利潤分布肯定是不合理的。”王曉齊說。 近些年,隨著鐵礦石價格的高企,全球礦山生產能力投資急劇增加,到2013年,除中國外全球至少將增加3億噸鐵礦石供給能力。這些巨額投資,在投入后只有加快建設才能盡快形成能力,從而獲得收益。而鐵礦石供應能力的大量增長,已經影響到了鐵礦石市場走勢。 “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市場走勢已經發出了信號,鐵礦石價格開始進入下降通道,雖然短期可能還有反復,但從長期來看,鐵礦石價格會呈現持續波動下降的走勢。”王曉齊表示。 王曉齊說,去年鋼協推出了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CIOPI),使鐵礦石定價有了一個參照。下一步,鋼協還要進一步完善進口鐵礦石代理制。通過進口鐵礦石流向備案,確保進口鐵礦石確實流向鋼鐵生產企業,減少炒作。 鋼協和五礦商會已經聯合推出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目前正抓緊工作,吸收會員,并將盡快上線交易。現貨交易平臺是一個很好的通過市場發現價格的機制,能夠很好地反映供求關系,通過平臺交易,可以使交易價格更加公開、透明,使交易更加公正、公平。國內鋼廠和貿易商都在積極參與,國外主要礦山公司也都表示感興趣,一些主要礦山公司已表示要作為首批會員參與進來。 企業要注重改善品種、培育品牌 一方面,我們要通過各方努力,營造穩定的鋼材市場,營造公平、合理的鐵礦石市場;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我們應對困難的立足點是要做好自身工作。 “通過狠抓管理、苦練內功,抓緊改善品種質量,把培育市場變為培育品牌、培育信譽,提高企業的適應能力、競爭能力,這才是根本。”張長富說。 張長富表示,生產企業和鋼材貿易商都要樹立誠信為本,互利共贏的經商之道,當前更要共同營造鋼材市場價格合理回歸的市場氛圍,研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銷售政策,為恢復市場合理價格增加信心。要努力為用戶著想,減少中間環節,擴大直供直銷比例,降低物流成本,以優質服務和誠信贏取口碑和信任。而且,企業既要有堅定的戰略眼光,又要有精明的市場策略,一定要發揮優勢,揚長避短,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通過細分市場,差異化組織生產,把產品做專、做細、做精、做強。要結合“十二五”規劃落實,加強技術改造,立足于研發創新,不斷培育有自身特色的優勢產品和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