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焦點關注:中國鋼貿企業轉型謹防五大誤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當前,我國整體經濟處于調結構、轉方式的發展時期,眾多企業面臨轉型的課題。特別是在鋼市行情處于低谷時,鋼貿企業又缺少盈利手段,普遍都把轉型作為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來抓。但是,轉型并…
當前,我國整體經濟處于調結構、轉方式的發展時期,眾多企業面臨轉型的課題。特別是在鋼市行情處于低谷時,鋼貿企業又缺少盈利手段,普遍都把轉型作為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來抓。但是,轉型并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通過對比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不難發現鋼貿企業在轉型中要謹防五大誤區。
誤區一:高估自身的盈利能力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闖蕩上海灘鋼貿圈的企業家,憑借吃苦耐勞、敢于拼搏的精神,利用浦東新區開發機遇,為企業發展挖掘到了第一桶金。隨著資金積累增加,一些鋼貿商的自信心開始膨脹,認為只要能掌控更多的資金,就能賺到更多的錢。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鋼貿商算了這樣一筆賬:運作100萬元的資金能賺到20萬元,有20%的盈利,如果運作1000萬元的資金,就能賺到200萬元,依此類推的話,企業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由此,不少鋼貿商盲目樂觀,高估自己的盈利能力,把轉型的主要精力花費在“圈錢”上,從而丟失了鋼貿商盈利的根本———服務。
在本輪上海鋼貿資金缺口中,不少鋼貿企業倒閉的事實說明,一些企業在轉型中高估了自身的實力,在角色轉換中失去了防范風險的能力,在轉型中遭遇到縮貸后,出現了資金緊缺甚或資金鏈斷裂。
誤區二:亂鋪攤子盲目擴張
在轉型中,鋼貿企業都會碰到應該做什么和想做什么的沖突。鋼貿企業圍繞主業向本行業或相關行業延伸時,會鋪設與主業發展配套的組織架構。但是,一些鋼貿企業利用轉型之機,忽視眼下應該做什么,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其結果往往會鉆進“死胡同”。
通過轉型達到升級,這是眾多鋼貿企業想做的事。一些鋼貿企業在做到一定規模后,順理成章地想籌建集團公司,有的還將設立上市公司作為目標。但是,如果企業沒有根據自身情況,而是憑借一時熱情,盲目去做想做的事,就有可能出現事與愿違的狀況。曾有幾家鋼貿企業針對鋼貿行業資金密集型的特點,計劃通過組建行業銀行實現轉型。他們制訂了一份行業銀行組建方案,在未征得有關部門批文的情況下,到處籌募組建行業銀行的資金。由于嚴重違反現有金融管理規定,這幾位鋼貿商先后被司法機關拘押。還有一家鋼貿企業,在半年不到的時間里,鋪設了二三十個攤子,盲目擴張最終導致得不償失。
誤區三:以錯糾偏埋下禍根
企業轉型初期,不僅要培訓員工、組建新的組織架構,還要添置必備的設施等。這一切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財力和人力,而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變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企業的資金鏈運作。一旦遇到這種情況,鋼貿企業應主動作出相應的調整,將轉型力度控制在自身企業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反之,有些鋼貿企業碰到問題,利用業內潛規則,試圖以錯誤的方法糾正前期的失誤,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有些鋼貿商在轉型過程中辦起鋼貿市場,成為向鋼貿商提供服務的服務商。鋼貿商辦鋼貿市場本身很不錯,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容易出現投資超出預算的問題。鋼貿市場的規模、設施決定了資金投入和前期花費不菲。有一些鋼貿商在建設鋼貿市場時資金超出預算,就以質押貸款方式到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剛開始的貸款手續還比較規范,鋼貿商在專業機構對鋼貿市場可質押的不動產和動產進行估價后,從銀行業金融機構拿到一定量的短期貸款。到了還貸時,鋼貿商只要事先安排得當,基本上都能回籠資金。但是,有少數鋼貿企業因為自身原因到期還不了貸,利用行業潛規則,為重復質押大開方便之門,結果導致行業信任危機,企業也關門倒閉,這種做法是極不可取的。
誤區四:背道而馳忽略本業
前幾年,國家出臺刺激經濟政策,大部分鋼貿商利用富裕的流動資金,圍繞做強、做大鋼鐵物流,拓寬了為上下游企業提供各類服務的渠道,朝著現代物流方向邁進了一大步。同時,也有一些鋼貿商變為資金運作的金融家,在短短幾年里,僅上海一地就相繼出現了數十家由鋼貿企業組建的融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投資資訊公司和典當行。
剛開始時,這些擔保類機構利用銀行方面認可的“五重擔保”機制,不但能及時回籠貸出去的款,而且參與組建和投資的企業也能得到回報。但是,國家財政政策轉變后,靠“五重擔保”機制實施“傳花擊鼓”的資金運作模式,在缺乏真實盈利能力的情況下,只要某一環節出了問題,就極有可能演化成系統性風險。
資金運作不是簡單地擴大借貸,關鍵在于找到盈利點。從一些成功轉型的鋼貿企業經驗來看,他們一般都是站在原有基點上,發揚服務本色,讓充裕資金更好地為客戶服務。例如,某鋼貿企業在轉型中,針對客戶需求進行分析研究,并通過資金運作,在做好本業的同時,抽調一定資金、人力,從事有色金屬貿易加工,為企業轉型找到了新的利潤源泉。
誤區五:貪圖利益丟失誠信
在轉型中,一些鋼貿商通過多種途徑,找到合作伙伴共同開拓市場,從而有效地降低風險。但在合作過程中,有些鋼貿商總是把自我利益放得過重,并沒有秉持真誠合作的精神。達到階段性目標后,這些鋼貿商想方設法多吞一點成果,甚至不惜以毀掉誠信為代價。這樣的合作是不會長久的,最終這些鋼貿商往往是“損了夫人又折兵”,轉型升級的腳步戛然而止。
從眾多轉型成功企業的案例可以看到,鋼貿企業合作的先決條件就是坦誠相待、榮辱與共,勇于承擔責任,公開、公正、公平地經營合作雙方的共同事業。例如,某家從事鋼材網上交易的網站,利用服務增強平臺的影響力。通過7年積累,這家網站已經吸引了34家長年加盟會員。這些會員企業不但分享到每一單交易帶來的盈利,而且企業也從傳統交易商轉型成為IT新經濟中的一員。
影響鋼貿企業轉型成敗的因素有很多,鋼貿企業在轉型過程中若能找準定位,摸清方向,選擇適合自己的轉型方向,執行到位,將有助于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的目標。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探討:國內鋼企主要矛盾 下一篇:2012年以來鋼鐵行業PMI指數變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