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戰略推動產業轉型 浙江開啟藍色盛宴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堅持陸海統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高度關注。在全國上下“談海”之勢日益高漲的局面下,擁有全國最長海岸線的浙江,又將如何…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堅持陸海統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引起了代表委員們的高度關注。在全國上下“談海”之勢日益高漲的局面下,擁有全國最長海岸線的浙江,又將如何再度作出表率?帶著這個問題,記者今天走訪了浙江幾個“涉海”代表,用他們的思考組成了一幅“藍色浙江”的宏偉畫卷。
21世紀是海洋世紀,全球貿易的90%左右通過海上運輸完成。來自浙江省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根據規劃,到2015年,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區內GDP突破2.6萬億元,海洋生產總值近70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6:41:53,占全國比重提高到15%,基本實現海洋經濟強省目標。
在全球海洋新競爭中,國務院近日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場藍色經濟盛宴已開啟。
資源小省匯聚國際物資助力世界經濟
拿著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市政府秘書長王仁洲看了一遍又一遍。王仁洲想得更多的,是海岸線背后的“物流”能量。
浙江擁有6696公里海岸線,全國最長,其中規劃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506公里,占全國30.7%,大多數集中在寧波——舟山港域,是中國建設世界級深水港群的最佳選址。
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中國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被納入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定位。根據規劃,這一戰略的推手主要是:由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海陸聯動集疏運網絡、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組成的“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以寧波—舟山港為核心的大宗商品儲運加工貿易基地和集裝箱干線港建設。這些,最終為中國戰略物資供應和經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浙江有條件、有基礎、有優勢。目前,有一些大宗資源的物流、交易已初具規模,原油、鐵礦石、煤炭、塑料、液體化工等市場交易量位居全國第一,貴重金屬鎳的交易額位居亞洲第一。”王仁洲提出建議,以寧波、舟山兩市為重點,大宗商品國際貿易與物流中心。“寧波、舟山一直在大宗物流領域做大文章,并且正在謀求從運輸裝卸港向貿易物流港轉變,從裝卸運輸中心向資源配置中心轉變,從國際大港向國際強港轉變。”
王仁洲也建議:“必須做好大宗商品國際貿易與物流中心創新和提升的這篇文章。一方面,對老的要進行整合提升,對新的要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要適應國內外貿易新模式的發展趨勢,推進金融創新,加快離岸金融的服務與創新,增強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集散配置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港集團董事長李令紅同樣是這場“藍色盛宴”的積極參與者。
有數據顯示,“十一五”時期,寧波—舟山港,吞吐量已經達到6.3億噸,成為全球最大綜合港、第六大集裝箱干線港。“目前最頭疼的是項目建設還跟不上發展需求。以集裝箱為例,以往是增幅30%。2010年,增長27%,今年開年后又是2位數增長,但是碼頭建設沒有那么快。”然而令李令紅興奮的是,依托于國家戰略,這個東方大港將再上一個臺階。
“‘十二五’期間,寧波港預計投入400億。未來,寧波港將依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全力打造深水化、大型化、專業化碼頭群,做強港口主業。構筑以寧波港口為基礎,與相關港口及‘無水港’緊密銜接,有效配套的多層次港口碼頭網絡體系;強化物流樞紐功能,大力發展中轉運輸,形成鐵路、公路、水路,江海河全面的多式聯運;擴大戰略合作,建立廣泛、多元、新型的客戶聯合體,穩固和拓展貨源;加強科技投入,加快信息化步伐,創建高性能物聯網信息平臺。”李令紅說。
浙江是資源小省,但依托這個大平臺,國際物資都將在此匯聚,并為世界經濟源源不斷地輸送能量。
海洋經濟新樣本千島之島先行先試
提到浙江,人們總是最先想到杭州、寧波和溫州,想到蓬勃發展的民營資本。然而,全國人大代表、舟山市委書記梁黎明卻并不甘愿“寂寞”。
“舟山將是海洋經濟的排頭兵。”面對中央的十二五規劃,梁黎明難抑內心的激動。
舟山是中國最大的群島市,也是中國大陸唯一直接深入太平洋的戰略要沖,千島之島正是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重中之重。作為中國唯一的群島型設區市,舟山將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這個曾經遠離大陸的海島,將成為大宗商品國際物流基地。”梁黎明告訴記者,舟山將充分利用海島及其深水岸線優勢,積極有序建設一批深水泊位、航道和錨地。打造全國重要的鐵礦砂中轉貿易、煤炭中轉加工配送、油品中轉貿易儲存、糧食中轉加工配送等基地。建設舟山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推進沿海運輸、海進江和國際航運業務發展,推動舟山港口由中轉儲運向綜合物流港轉變。
舟山同時也有志于建成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梁黎明表示,圍繞國際物流島建設,推動國家和省級重大現代海洋產業項目落戶。加快船舶工業整合提升,打造全國船舶檢測中心和中國(舟山)船舶交易中心。建設舟山群島海洋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打造國際佛教文化旅游勝地和海洋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加大對遠洋漁業和國內海洋捕撈業轉型升級扶持力度,健全現代漁業產業體系。綜合開發風能、潮汐能、波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成為中國海洋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重地。
然而,挑戰與機遇總是相生相伴。
有數據顯示,中國海島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數據顯示達806個。在海島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著無序、粗放式開發,以及由人類開發活動(圍填海、挖沙、炸島)導致海島消失等問題,并有逐年加劇的趨勢。舟山又該如何破題,讓海島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
“舟山發展海洋經濟,將更加注重環境保護、更加注重民生,用先進理念來引導。其次,科學合理利用空間,尤其要在目前土地利用的承量上做文章,把已經供應出去的土地,加強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真正符合節約利用的,使得投入有正面的產出效應。加強對區域產業的調控,對附加值高的進行有效獎勵,對于浪費濫用資源的,采取相應措施。”梁黎明回應,希望通過長遠努力,爭取在全國海洋海島保護開發建設上走在前列,成為綜合典范。
海上臺州托起新希望掘金“沿海產業帶”
在浙江南端,以溫州、臺州沿海產業帶及其近岸海域中心的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南翼,同樣有著深深的海洋情結。
全國人大代表、臺州市委書記陳鐵雄說,臺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搖籃,它的發展可以用六個字來形容:沿山沿路沿海。經過沿山、沿路時代,臺州跨入沿海時代:掘金沿海產業帶,將托起臺州人民的新希望。
“沿海產業帶是臺州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陳鐵雄介紹,臺州將重點規劃建設總面積760平方公里的臺州沿海產業帶,加快產業布局東移,努力使沿海產業帶成為國家沿海開發和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成為該市循環經濟的示范區、吸引外資的集聚區、體制創新的先導區和濱海新城區。
如果說浙江海洋經濟是一只鯤鵬大鳥,那這個沿海產業帶就是堅強而有力的“南翼”。在海洋經濟上奮力前行的臺州,將讓浙江在海洋時代加速翱翔。
政府大力整合資源招攬高端人才一同看海
發展海洋經濟,浙江正處于前所未有的新契機,浙江人已是蓄勢待發。如何讓這一步伐更為華麗?
作為分管教育的副省長,鄭繼偉有自己的看法:“對浙江而言,海洋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在這其中,人才是重中之重。”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長鄭繼偉告訴記者:海洋經濟的發展需要有高端人才、高端科研院所、高校去支持,浙江現有的基礎是比較薄弱的。“我們現在研究通過整合浙江的教育、科技資源來支撐海洋經濟。有好大、更好、更新的平臺,吸引更多人才到浙江來。”
全國人大代表、舟山市委書記梁黎明代表也贊同這一觀點。她說,在浙江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中,舟山的地位舉足輕重。舟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已經通過當地院校培養培訓海洋類人才,并在學科設置中加大對實用性海洋技術門類的傾斜,為舟山發展海洋經濟打造堅實的人才基礎。
據悉,根據規劃,舟山將建設國家級海洋科教基地高水平推進建設中國(舟山)海洋科學城,加大中國科學院舟山研究中心、浙江大學舟山研究中心、摘箬山科技示范島等海洋科技創新平臺,以及中國海洋科技創新引智園區、舟山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浙江海洋開發研究院等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力度。支持國家重大海洋科研成果轉化落地,構筑中國新興海洋科技研發轉化重地。
“發展海洋經濟是緩解浙江資源環境要素制約、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將引領浙江經濟在更高層次上再出發。”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長呂祖善表示,他對浙江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