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溫和的天氣抑制了需求,歐洲天然氣期貨價格在新年伊始繼續下跌。周一(1月2日)盤中,歐洲基準TTF荷蘭天然氣期貨一度跌逾7%,為去年2月21日以來的最低水平。
天氣預報顯示,未來兩周,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將高于季節性正常水平,這將有助于歐洲各國避免在冬季期間過早耗盡庫存。

據報道,瑞士西北部小城德萊蒙1月1日最高氣溫達到20.2攝氏度,創下這一位于阿爾卑斯山北側的城市有記錄以來1月氣溫最高紀錄。
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后,歐洲天然氣經歷了近一年的極端波動行情。目前來看,在天氣、庫存和需求的多重因素影響下,歐洲的能源短缺壓力已經大為緩和。
較長一段時間內的溫和氣溫,加上年底工業需求的放緩,將有助于該地區在冬季結束前保持充足的庫存。較低的天然氣價格也讓歐洲經濟松了一口氣,各國通脹壓力有望得到緩解。
不過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指出,德國天然氣消費者2023年仍要“忍受”高氣價。隨著德國按計劃建成必要基礎設施以替代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哈貝克希望天然氣價格明年年底逐步回落,不過可能無法回落至2021年水平以下。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多年來依賴俄羅斯供應天然氣。由于德國等歐盟國家追隨美國制裁俄羅斯、加之俄羅斯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兩條“北溪”管道去年9月底發生泄漏,俄羅斯對德國的管道天然氣供應目前已中斷。
數據顯示,目前德國天然氣儲量約占可儲存容量的90%,高于五年來平均季節性水平73%。
能源專家們擔憂,歐洲天然氣危機的影響可能會持續更長的時間。上個月就有英國能源咨詢公司警告稱,歐洲天然氣價格在2023年前可能會一直居高不下。
Investec高級分析師Martin Young表示,在今年冬天之前,會有更多的風力發電并網,這將有助于保證電力供應。然而,煤炭和核能發電還存在不確定性。盡管歐洲各國去年通過建設新碼頭、啟用液化天然氣終端等措施增加進口,也無助于將天然氣價格壓低到過去的水平。
此外,隨著歐洲國家越來越依賴于進口液化天然氣以滿足國內天然氣需求,它們可能不得不出高價向其他國家購買天然氣,這也會推動歐洲天然氣價格保持在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