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央行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金融數據超預期下行。人民幣貸款增加6152億元,同比少增2110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9079億元。廣義貨幣(M2)增長11.8%,維持高位。財聯社11月“C50風向指數”調查顯示,市場預估人民幣新增貸款中值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社融規模新增或較上月回落至1.38萬億元左右,廣義貨幣(M2)則維持12%高位增長。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10月金融數據超預期下行,并不代表寬信用方向有變。展望未來,在季末透支效應退去、財政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增長取向帶動下,11月新增信貸有望恢復同比多增,各項貸款余額增速也將恢復上行,其中企業中長期貸款是主要增長點。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稱,在內需仍偏弱和外需加快回落下,逆周期政策需進一步加力顯效,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繼續推動基建、制造業、房地產等領域的信用修復擴張,激活市場主體活力,助力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亦有業內人士表示,10月金融數據超季節性回落,數據反映國內需求復蘇偏弱,居民消費和房地產表現偏弱,不排除后續貨幣政策適度加力,以支持內需恢復。
企業貸款仍為新增信貸重要支撐,票據融資超季節性增長
數據顯示,10月新增信貸超季節性回落,總量和結構均相對偏弱。人民幣貸款增加6152億元,同比少增2110億元。
王青表示,受疫情反彈擾動經濟運行,商品房銷售同比降幅擴大,以及9月信貸大幅放量部分透支后續需求等因素影響,10月信貸需求轉弱,疊加去年同期基數偏高,當月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2110億,表現不及預期。
分部門看,企業貸款仍為新增信貸的重要支撐。10月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626億元,同比增加152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184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623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905億元。
溫彬稱,在5000億元專項債結存限額盤活以及剩余額度基建資本金投放帶動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配套融資繼續跟進;同時9月末起各大行加快2000億元設備更新改造貸款和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10月銀行負債端繼續新增1543億元抵押補充貸款(PSL),均帶動對公中長期貸款維持較高景氣度。
“票據融資增加1905億元,超季節性增長,10月末票據利率快速下行,也映射出銀行有一定的票據沖量行為。“溫彬補充道。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也表示,票據融資較前兩個月有所反彈,不排除部分銀行通過票據沖量貸款。
“企業中長期貸款韌性很強,表明寬信用方向明確,但10月票據沖量現象抬頭,企業信貸結構有所惡化。” 王青說。
居民新增貸款下滑,消費需求偏弱
數據顯示,10月住戶貸款減少180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512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32億元。而9月較上月相比住戶貸款增加1923億元,達到6503億元新增規模。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038億元,在上月增長基礎上繼續改善,中長期貸款增加3456億元,為三季度以來最高水平。
“居民端貸款整體疲弱,居民中長期貸款收縮幅度較大。10月住戶貸款同比大幅減少482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512億元,表現弱于季節性。”溫彬稱,10月多地疫情反復,消費類信用活動景氣度低迷,非制造業PMI服務活動分項數值繼續錄得榮枯線之下,帶動居民短貸走低。
另外,10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僅增加332億元,為今年5月以來最低,且同比大幅少增3889億,少增幅度較上月明顯擴大,是10月信貸數據的主要拖累項。
溫彬稱,9月底多項房地產刺激政策集中出臺,以降低購房成本、穩定市場預期,但受疫情反復等因素影響,購房者觀望情緒仍濃,10月地產銷售旺季不旺,政策效果有待進一步顯現;疊加按揭早償率持續提升,使得居民中長貸同比繼續維持少增。
周茂華表示,新增貸款同比少增,主要拖累來自居民新增貸款下滑,企業貸款同比多增,反映國內消費需求偏弱,其中,房地產銷售依然低迷。
表內人民幣貸款和政府債券融資成社融拖累項
社會融資方面,初步統計,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9079億元,比上年同期少7097億元。
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431億元,同比少增3321億元;委托貸款增加470億元,同比多增643億元;信托貸款減少61億元,同比少減1000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2157億元,同比多減1271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2325億元,同比多64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2791億元,同比少3376億元。
“表內人民幣貸款和政府債券融資是10月新增社融的主要拖累,信托和委托貸款仍為重要支撐。”溫彬分析稱,在5000億元地方債結存限額加快盤活下,10月專項債發行較多,但國債到期量較大,疊加專項債發行節奏錯位影響,全月政府債凈融資額同比少增3376億元。另外,高基數效應和內生融資需求偏弱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3321億元。
“10月社融同比超預期少增,主要受投向實體經濟的人民幣貸款、政府債券融資和表外票據融資三項拖累。” 王青分析,總體來看,10月金融數據下行,除受當前實體經濟活躍度不足、樓市低迷影響外,更多屬于季末透支效應的體現,符合今年以來金融數據波動的一般規律,并不代表寬信用進程逆轉。
M2增速保持高位,市場流動性維持合理充裕
數據顯示,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261.29萬億元,同比增長11.8%。雖然增速比上月末低0.3個百分點,但比上年同期高3.1個百分點,市場流動性維持合理充裕。
溫彬表示,一方面,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和加快推動下,對公信貸投放和非標融資維持一定景氣度,有助于拉動M2增速;另一方面,在繳稅大月以及5000億元專項債發行等影響下,10月財政存款增加1.14萬億元,對基礎貨幣形成回籠效應,疊加去年同期高基數,10月M2增速環比小幅回落。
另外,數據顯示,狹義貨幣(M1)余額66.21萬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比上月末低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3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9.84萬億元,同比增長14.3%。當月凈回籠現金255億元。
“10月M2同比增速維持高位,反映國內貨幣環境保持適度寬松,繼續為經濟復蘇提供有力支持; M1同比增速回落與10月房地產銷售低迷有關。”周茂華如是表示。
周茂華告訴財聯社記者,整體看,10月新增信貸、社融超季節性回落,主要拖累來自居民端和地方政府專項債新增融資大幅下滑。主要是國內局部散發疫情等短期因素干擾、房地產低迷表現,以及10月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收官等因素影響。
“從政策角度看,結合此前出臺的通脹、PMI數據看,國內經濟主要矛盾還是在于內需不足,房地產等服務行業仍受抑制;國內穩內需政策仍需要適度發力,促進經濟加快恢復平衡;但目前國內貨幣環境保持適度寬松格局,國內經濟結構性問題凸出。”周茂華表示,預計后續貨幣政策需要與財政等部門協同配合,統籌防疫與經濟恢復;貨幣政策延續穩健基調,在總量保持合理適度,更多倚重結構性工具,應對復雜多變環境。
2022大宗商品年報出爐在即!歡迎搶鮮品讀!
報告聚焦鋼材、煤焦、鐵礦石、不銹鋼新材料、有色金屬等9大品種,由100余位資深分析師傾力打造,深度剖析鋼鐵產業1000余條細分產業鏈長周期數據,涵蓋價格、產能、產量、進出口、庫存、資源流向、市場消費量、區域供需平衡等市場基本面解析,囊括行業熱點、宏觀政策等全方位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