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進一步加大制造業引資力度,全面加強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推動利用外資高質量發展。業內專家認為,若干政策措施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利用外資將以制造業為重點,通過利用外資的高質量發展助力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將提升我國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
制造業為重點,擴大外資流入
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引資規模一直穩居全球前三位。2021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15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較2012年增長62.9%。今年前8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8927.4億元,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依然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若干政策措施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利用外資工作的方向和重點任務。“以制造業為重點促進外資擴增量穩存量提質量,能夠加強投資服務,提升引資質量,擴大制造業的外資流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資司副司長夏晴說。
那么,為什么要以制造業為重點吸引外資呢?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看來,這是由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決定的。
“按照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規律,人均收入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以后,國家會著力發展金融等服務業,呈現實體經濟空心化,制造業也會出現衰退。”王義桅說,但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也要以制造業為重點吸引外資。
發揮制度紅利,擴大外商投資增量
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優化投資環境,擴大外商投資增量。深入實施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盡快將開放政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外資項目。高標準落實外資準入后國民待遇,保障外商投資企業依法依規平等享受支持政策。推動外資項目簽約落地,加大項目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力度。強化土地要素保障,保障制造業外資項目合理需求。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王一鳴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價值鏈分工時代,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不可分割,中國早已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體系,國內經濟循環離不開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產業技術進步也離不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
“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系互動,就要進一步推進制度性開放。因此要實行更高水平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進一步放寬外資的準入限制,擴大開放領域,縮短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營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王一鳴說。
王義桅認為,如今擴大外商投資增量需要依靠“制度的紅利”:“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傳統引資手段的吸引力正在減弱,現在吸引外資越來越需要依靠制度的紅利,需要將系列開放政策落在實處。”
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的制度建設不斷取得進展。我國已經連續五年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國和自貿試驗區限制措施條目分別減至31條、27條,在汽車、金融等領域推出系列重大開放措施;多次修訂《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現行的2020年版目錄總條目1235條,鼓勵類外資項目可享受進口自用設備免稅等多項優惠政策;各部門、各地方連續三年清理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累計推動500多份文件“立改廢”,保障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待遇。
“下一步,我們將加緊出臺2022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新版將進一步擴大鼓勵范圍,引導外資投向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以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將推進重大外資項目落地實施,進一步完善重大外資項目工作專班機制,推動前五批標志性重大外資項目加快實施,適時推出第六批具有牽引帶動作用的重大外資項目。”夏晴說。
穩定外商投資存量,提升外商投資質量
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加強投資服務,穩定外商投資存量。便利國際商務人員往來,用好用足中外人員往來“快捷通道”。加強貨運物流保通保暢,保障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物資和產品運輸通暢。
“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受到很大的干擾,因此提升我國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很重要,供應鏈要能夠在受到干擾后快速恢復到原狀態或者更加理想的狀態。”王義桅說。
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引導投資方向,提升外商投資質量。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實施好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配套政策。支持外商投資創新發展,鼓勵外資在華設立研發中心,深化科技開放合作。加快外商投資綠色低碳升級,引導外資積極參與碳達峰碳中和戰略。
按照國民經濟統計分類,我國制造業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
“然而,我國制造業需要實現轉型升級,要從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邁向中高端。這就需要引進外資時不僅僅在量的方面有所增長,還需要在質的方面實現提升。通過高質量的外資,助力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中國不僅要繼續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還要提升我們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貢獻和作用。”王義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