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約束失靈的三個原因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新股發行日期的排定,股市大盤也震蕩前行。今天(1月8日)首批新股將網上發行,而1月6日上證指數輕易跌破2050點,創出2013年8月下旬以來新低。誠然,把股市下跌簡單地與新股發行聯系起來是…
隨著新股發行日期的排定,股市大盤也震蕩前行。今天(1月8日)首批新股將網上發行,而1月6日上證指數輕易跌破2050點,創出2013年8月下旬以來新低。
誠然,把股市下跌簡單地與新股發行聯系起來是不正確的,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兩者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但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在充分市場化的條件下,市場應該是能夠對新股發行的節奏、價格與規模形成制約的。譬如2012年,海外市場行情相對還比較弱,那一年他們的IPO就不多。到了2013年,行情好轉,IPO也就加快了步伐。
這次A股市場對新股發行制度進行改革,其方向是推動向注冊制轉變,把發行的主動權交給市場,形成市場約束。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如果股市不行,投資者對后市謹慎,理論上也就不會對新股有興趣,新股就少發緩發低發,乃至停發。這樣既能夠維護市場穩定,同時也實現了一、二級市場的協調發展。在很多投資者看來,這也就意味著,當股市行情疲弱時,新股發行會因為這個因素而得到一定控制。因為也只有這樣,才算是實現市場化發行。
然而,一個星期以來,大盤的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一方面股市在不斷走低,另外一方面新股卻在加速推出。換言之,預期中的市場約束似乎并不存在,或者說是失靈了。問題出在哪里?也許人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找:
首先是新股發行與市場運行本身未必真正同步,而是存在一定滯后性。畢竟,市場是隨時在變化的,而發行節奏的調整需要一個過程。但問題在于,當股市已經明顯出現了資金大量流出,交易重心不斷下移的局面時,發行人與承銷商對此是否有所認識呢?現在看來基本上是無動于衷。這既是因為一年多沒有發新股了,他們都患上了嚴重的饑渴癥。同時更是因為現在市場上有著強烈的申購并炒作新股的氛圍,因此哪怕大盤再差,也不必擔心新股發行失敗。所以,根本就無需顧及這一點。從某種角度可以說,這里的市場約束機制在一開始就作用不大。
其次,可以說是更為關鍵的,則因為新股采取的是網下網上兩種發行方式,并且是以網下發行為主,而參與網下申購的投資者,并不需要持有股票,他們作為新股申購的專業戶,本身對二級市場可能并沒有什么興趣,所以就是存在市場約束,對其來說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如果因為市場不好,新股上市定價低,但相應的發行價也可能會低些,這就不會太多地影響他們博取其中的價差。有了這樣的專業申購新股的資金,新股發行自然很難會受到市場約束。A股市場低迷的時間很長,但從來沒有出現過新股發不出去的事情,原因也就在此。
第三,現在新股的網上發行,采取的是以市值為基礎的現金申購,其導向在于只要新股上市能夠賺錢,投資者就會全力申購,如果沒有足夠的現金,那么就會拋股票套現。因此市場表現越差,也就會有更大的賣出部分股票以申購新股的意愿,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循環,結果是一方面新股得到追捧,另外一方面股市則持續大跌。而現在,人們看到的就是這種局面。
就以上所列舉到的三個方面來說,本身都不是真正市場化的選擇,更不是市場化的結果。這就表明,我們現在的市場,還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達到充分市場化程度的市場。這樣的市場,自然是不會形成嚴格的市場約束,于是也就出現了各種打著市場化旗號的偽市場化行為。這樣一來,發新股也就難免與大盤相聯系,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那種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不協調狀況更是成為拖累股市正常運行的巨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