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推進市場化重組和縱向整合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12月11日晚間,蘭生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當日接到控股股東上海蘭生(集團)有限公司《關于東浩集團與蘭生集團聯合重組的通知》,上海市新一輪國資改革序幕再次被拉開。《第一財經日報》記…
隨著12月11日晚間,蘭生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當日接到控股股東上海蘭生(集團)有限公司《關于東浩集團與蘭生集團聯合重組的通知》,上海市新一輪國資改革序幕再次被拉開。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近期上海市政府和國資委層面將有多個會議圍繞即將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上海國資國企改革促進企業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展開。
除今日的上海國資改革的宣傳通氣會外,《意見》公布可能選在17日上海市政府有關會議上;另外,國資委還擬在本月24日召開《意見》落實的相關會議。
今年10月中旬起,關于上海新一輪國資改革的傳說不脛而走,改革的幾個關鍵詞圍繞著“分類管理、理順監管體系以及股權激勵機制”等幾方面。
重組合并大勢所趨
本報記者從接近國資委的人士處了解到,上海國有企業將按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三類進行分類管理。此為本輪改革國有企業的“目”的定位;“綱”則是理順監管體系,綱舉而目張,這可能意味著類似東浩和蘭生集團的重組還將上演。
而從2003年那一輪的上海國資改革開始,重組就是不變的話題。從百聯整合上海百貨業到東浩集團與蘭生集團的合并,也可以看出,集團數量消減,以及集團這一管理層級的消失是大勢所趨。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最近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也提到,上海國資改革重在增強企業活力,將推進開放性市場化重組和國企縱向整合。
從2003年算起,10年后,上海的國企優化重組才剛入戲,可見這一上海舊的產業布局退出之艱以及集團企業架構消解之難。
一位上海國資改革研究人士曾對本報記者表示,資本本應是自由流動,不具任何行業色彩,“集團”這一層次,將資本固化在某一行業上,使資本的流動性減少,“該辦的事辦不了”。
十多年來形成的既有格局,要想打破,并非易事。資本市場的另一工具,股權激勵,或許是打開堡壘的一把鑰匙。實實在在的股權激勵,可能能對加快資本證券化、整體上市從而消解“集團”層級形成潤滑作用。這也正是這一輪國資改革幾個關鍵詞的邏輯關聯。
與上海經濟轉型密不可分
地方國資改革,從來與經濟轉型緊密聯系在一起,而經濟轉型的迫切性,往往由經濟繼續發力增長而推動。上海國有企業改革,與上海的經濟轉型密不可分,可以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上海倚重制造業和房地產兩條腿的發展路徑,導致經濟放緩的預言開始體現在GDP增長數字上。2009年,上海市政府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明確上海高新產業的九大方向,這是上海自上而下經濟轉型的開始。
轉型需要主體,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轉型的主體就是企業。占據上海經濟半壁江山的國有企業,從航空到乳業,從鋼鐵到日化,從商業航母到蔬菜流通,30多家企業集團囊括了從百姓生活到國家戰略的方方面面。
好在2009年以來上海著力進行的經濟轉型已初見成效。由上海財經大學“全國各省市轉型發展指數研究”課題組發布的最新測算結果顯示,2012年,上海“轉型發展指數”為78.1,連續第三年蟬聯全國首位;2012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60%的重要水平線,標志著上海進入了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