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海光:對高通遭反壟斷調查不必“陰謀論”
來源:新京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一切討論的基礎歸根結底還是要建立在高通有沒有違法的事實之上。外資企業如欲優化其中國戰略,調整思維,積極配合市場秩序規范勢在必行。美國芯片巨頭高通昨日在其官網發出聲明稱,中國國家發…
一切討論的基礎歸根結底還是要建立在高通有沒有違法的事實之上。外資企業如欲優化其中國戰略,調整思維,積極配合市場秩序規范勢在必行。
美國芯片巨頭高通昨日在其官網發出聲明稱,中國國家發改委已對該公司啟動反壟斷調查。目前該公司還不清楚監管機構對于其違反《反壟斷法》的具體指控,但表示會配合發改委進行反壟斷調查。
至今,發改委并未透露任何關于這次調查的內容和細節——連高通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外界對這次反壟斷調查的緣由還都是以猜測為主。
有人推測這次調查與高通在中國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有關。在最近一個財年中,高通中國區的營收約占其總營收的49%,高于2011財年的32%,高通擁有大部分4G時代的移動專利。
但需要指出的是,兩年前,中國就制造了全球七成以上的手機,高通從中國獲得49%的營收并不太夸張。事實是,在中國市場上,今年第三季度,聯發科在國內智能手機處理器市場份額超過6成,約是高通份額的兩倍。
4G時代,高通將是LTE技術領域最主要的芯片廠商,以中國移動為例,明年九成以上的4G手機可能都需要向高通交納專利費。但這只是在未來,目前的3G時代,高通還有聯發科、英偉達、展訊等有力競爭對手,中國也并不是高通最重要的市場,高通最大的客戶三星、蘋果、LG、索尼等都并非中國企業。
如果參照國外的案例,或許高通是因為對不同的客戶采取了差別對待的行為而受到調查。2009年7月,高通曾在韓國被反壟斷監管機構KFTC(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罰款2600億韓元(約合2.08億美元),其理由是高通對購買其競爭對手芯片的手機廠商征收較高的專利稅,而對購買高通產品的客戶提供折扣。
高通目前對廠商的授權費用方式是基于終端整體售價,而并非基于芯片價格。這導致手機越高端,售價越貴,單部手機付給高通的授權費就越高,有律師質疑這種收費方式屬于“差別對待”。另外,如果高通面向中國公司收取的專利授權費與蘋果、三星等國際競爭對手相比存在差異,也有可能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關于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因為沒有官方正式消息,所以存在很多猜測,這很正常。但很多猜測不是放在尋找正當理由上,而是用心于陰謀論,比如,發改委調查高通是為了替本土芯片企業削弱競爭對手;是為了在即將到來的4G時代為專利費談判爭取籌碼;是為了國家安全,甚至還有人認為是政府在以此壓低消費價格等。這些狂野的猜想或許不是空穴來風,但一切討論的基礎歸根結底還是要建立在高通有沒有違法的事實之上。
事實上,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很可能只是最近中國政府市場監管力度加強的一個表現,并非針對某一公司!斗磯艛喾ā吩谥袊鴮嵤┪迥陙,已經進入了執法頻密期。今年以來,發改委先后對液晶面板、白酒、奶粉以及黃金飾品開出“反壟斷”罰單。這些均表明中國市場監管力度正逐步加強。今年8月,國家反壟斷局局長許昆林在一檔訪談類節目中表示,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目標將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石油、電信、汽車、銀行都在調查視野之內。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正在向現代法制社會迅速靠近,像《反壟斷法》這樣,很多以前只是紙面上的法律法規將會逐步得到落實和執行,法律的灰色地帶將逐步減少,從這個角度講,外資企業如欲優化其中國戰略,調整思維,積極配合市場秩序規范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