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股配套方案最快本月出臺 或先于IPO方案
來源: 華夏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市銀行三季度的業績再次驗證了“銀行利潤增速放緩將成為常態”的市場預期。16家上市銀行中,除了興業銀行、華夏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分別達25.57%、21.24%之外,其余14家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均低…
上市銀行三季度的業績再次驗證了“銀行利潤增速放緩將成為常態”的市場預期。16家上市銀行中,除了興業銀行、華夏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分別達25.57%、21.24%之外,其余14家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均低于20%。而雪上加霜的是,銀行業不良貸款、資本充足率繼續承壓,補充資本成為當務之急。
在銀監會悄然推動新型二級減記資本補充工具試點后,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兩度撰文為銀行資本補充鼓與呼。這些跡象似乎在暗示市場:一度艱難的銀行資本補充將在今年尋求大突破。此時“推出優先股”因此被業內人士解讀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銀行資本充足率告急
四大國有銀行中,中行三季報數據顯示,其不良貸款總額達720.5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6%。工行截至三季度不良貸款率為0.91%,比上年末上升0.06個百分點。
在股份制銀行中,截至2013年9月末,民生銀行集團不良貸款余額119.3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78%,分別較上年末增長13.45%和上升0.02個百分點。前三季度,華夏銀行不良貸款率0.92%,比上年末的0.88%上升0.04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余額73.16億元。北京銀行三季末,不良貸款余額34億元,不良貸款率0.61%。
三季報數據暴露出多家上市銀行面臨補充資本的壓力,股份制銀行更是重災區。以平安銀行為例,根據該行三季報顯示,其三季末資本充足率為8.91%,一級資本充足率7.43%,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7.43%,雖然較二季度有所上升,但仍然逼近相應的8.5%、6.5%和5.5%的監管紅線。
光大銀行、中信銀行資本充足率均有所下降。以中信銀行為例,根據最新的監管要求,該公司截至報告期末的資本充足率11.77%,比上年末降低0.65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9.24%,比上年末降低0.05個百分點。
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81%、10.89%、11.14%、9.65%,較上季度環比下降分別為1.22個百分點、0.21個百分點、0.06個百分點和0.02個百分點。
“各項財務指標符合監管要求,但資本充足率存在較大壓力。”平安銀行如是表示。目前,平安銀行正在推動資本補充計劃,2013年9月6日董事會和2013年9月24日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關于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的議案》,相關非公開發行股票方案正在監管報批中。
優先股時間表
在銀行資本告急的現實境況下,監管層對推行優先股的表態更像是及時雨。
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3年年會上,證監會主席肖鋼表示,要進一步完善并購重組的各項政策措施,探索引入定向可轉債、優先股等支付工具。據了解,優先股的推出正由證監會牽頭,銀監會、財政部、國務院法制辦、人大法工委等聯合積極推進,相關細則由上交所擬定。市場人士預計,優先股方案有望先于IPO方案出爐。
“優先股機制可實際降低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要求,減輕銀行普通股融資壓力,并可將每年銀行內源性風險加權資產增速提升2個百分點。”中金方面最新研報分析。事實上,推出優先股是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一步。
中金公司根據上市銀行2012年年報數據測算,若優先股發行后,靜態測算上市銀行的股權融資缺口將由之前的862億元降為0,農行、中行、浦發、民生、華夏均將受益。
《華夏時報》記者采訪了解到,推出優先股對資金需求方來說,將增加一種特殊的融資工具,長期來說有助于改善企業的治理結構,特別是有助于逐步實現國有企業股權的多元化,為解決政府與國企(特別是金融國企)之間的資本金聯系提供一種除普通股之外的選擇。而對資金的供給方來說,提供了一種除股權和債權之外的投資選擇,特別是對保險(放心保)及養老金等長期投資者來說,提供了一個風險可控、回報穩定的投資工具。
優先股推出有無時間表?一位接近監管層的銀行管理層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第一步是優先股改革配套方案最快本月出臺,隨后正式啟動也要等到今年年底,第三步是實際發行時間最快也要到明年上半年。
推出條件基本具備
“由于優先股一般不能上市交易,只能通過協議轉讓,流動性差且永續存在或者到期時間較長,優先股的投資者很難從股價的變化中獲益。” 廣發證券(000776,股吧)分析師向玲瑤分析,投資收益主要來自于每年的固定分紅,投資性弱,適合財務戰略投資者和長期投資者。
而銀行發行優先股,將減弱對資本市場的“吸金”效應,投資者持有到期時也不會通過二級市場拋售帶來股市波動。
“目前各家銀行都有專業團隊制訂方案,但最終還要依照監管層制定的監管框架確定各行最終方案。”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除了規模和定價外,各家銀行的模式應該不會存在很大偏差。一個事實是,各家銀行都寄希望于全面推行優先股的普及。
以交行為例,“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團隊,對優先股以及符合資格的次級債發行進行跟進研究。”交通銀行副行長兼首席財務官于亞利在交行三季報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前者有助于銀行補充一級資本,而后者則有助于補充二級資本。
本報記者了解到,浦發銀行也一直研究優先股等資本工具的事宜。但據了解,一些相關規則還有待監管部門予以明確。
“為緩解信貸增長給銀行帶來的資本補充壓力,銀監會與相關部門共同積極探索通過發行優先股、創新資本工具或開拓境外發行市場等方式,為銀行多渠道籌集資本。”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此前表示。
隨后央行明確“優先股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本市場工具有其用處”。央行行長周小川發表《資本市場的多層次特性》文章中提出,對國內的商業銀行而言,優先股作為一種新型的資本補充工具,為銀行所熱望。
而在7月中旬的證監會新聞通氣會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確認“目前開展優先股試點的現實需求較強,證監會正在研究制定優先股試點的相關文件,將盡快發布實施”。
“盡管在新的資本管理辦法實施后,銀行的資本達標期限有所延遲,但未來仍面臨持續的資本補充壓力。”周小川表示,而特別是在中國,次級債因商業銀行互持嚴重而無法勝任合格的資本補充工具時,后續資本補充渠道就顯得至關重要。
據了解,推進優先股試點的工作將分“三步走”,首先是國務院出臺相關解釋文件,其次是各部委出臺相關規定,最后是交易所出臺相關細則。
“事實上,優先股作為一種成熟而常見的資本工具,在國外已相當普及,只要國內的法律配套和制度框架設計好,推行并無難度,也無須試點。”數位受訪的銀行高管認為,作為重要的資本補充工具,完全可以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