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倒逼穩增長 8月博弈政策紅利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守住底線加速轉型最理想的情形是通過轉型有保有壓實現經濟的自然平衡。我們認為未來3-5年中國經濟將較長期處在緊貼“雙限論”底線進行運行,就目前情況看,8月份的政策紅利值得一搏。第一,基…
守住底線加速轉型最理想的情形是通過轉型有保有壓實現經濟的自然平衡。我們認為未來3-5年中國經濟將較長期處在緊貼“雙限論”底線進行運行,就目前情況看,8月份的政策紅利值得一搏。
第一,基建和房地產成為保增長政策的抓手。在外需環境依然偏弱情況下要保證中國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必須依靠內需拉動。然而在國內財富分配方式無法根本改變、居民財產性收入得不到提升情況下,消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無法成為經濟增長的火車頭。與此同時,面對當前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局面,投資中的制造業投資也不可能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所以中國經濟的增長引擎只能是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但基建投資正遭遇著資金瓶頸的約束,而房地產投資則受到地產調控政策的壓制。這意味著基建投資和地產投資這兩大引擎能否啟動完全取決于政策導向,換言之,政府對基建和地產投資的政策取向直接關系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
我們認為未來基建投資和房地產可能面臨持續改善的宏觀基本面,政策有望鼓勵新的金融工具的發展,譬如通過發債解決地方政府和鐵路建設的資金問題。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和消費性投資,既可以緩解產能過剩,又有助于經濟轉型,水利、電力、環保、高鐵、軌交、電信、能源、保障性住房等領域都仍具有較大的投資空間。特別是高鐵、城市軌交、節能環保設施和基礎網絡投入等要尤為關注。
第二,制造業上游“控產能”的政策機會、中下游消費端看業績改善。中國目前制造業產能利用率僅為80%,產能過剩矛盾嚴重,如果終端需求沒有明顯改觀,產能利用率甚至仍有進一步回落的空間。對產能過剩行業以“控產能”為核心的政策導向有望成為主旋律,工信部最近出臺新一輪淘汰落后產能名錄便是有效的印證。產能過剩行業以“控產能”為導向的行業政策下投資機會將主要來自于政策推動下業績改善的時間進度,中下游消費端較為確定,勢必會被賦予更低的風險溢價。從半年報業績改善占比來看,消費品中的家電、食品飲料、醫藥、汽車、零售等占比較高,這些板塊值得持續關注。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誰是歐洲的日本?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