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數據擠水分后露怯 進口“旺季不旺”顯疲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進出口數據瀝干水分后,端午節讓關心中國經濟的人患上了憂慮癥。6月8日,海關總署發布5月外貿數據,5月進出口同比僅增長1個百分點,5月進口較上年同期下降了0.3%,4月數據則是增長16.8%,當月…
進出口數據瀝干水分后,端午節讓關心中國經濟的人患上了憂慮癥。
6月8日,海關總署發布5月外貿數據,5月進出口同比僅增長1個百分點,5月進口較上年同期下降了0.3%,4月數據則是增長16.8%,當月中國出口增速由上月的14.56%大幅下降至1%。
進出口數據大降
5月5日,國家外管局下發的《關于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即“20號文”)明確規定,對資金流與貨物流嚴重不匹配或流入量較大的企業發送風險提示函,要求在10個工作日內說明情況;將未提供證明材料(行情專區)作出合理解釋的企業列為B類企業,實施嚴格監管。
這從“源頭”上打擊了企業借道虛假貿易進行外匯套利的沖動。在政策“擠水分”的作用下,5月出口增速同比較上月出現了明顯的回調。
從20號文出臺后出口香港占當月全部出口的比重看,該比值從3月的26.55%、4月的21.10%劇降至5月的15.30%,同時內地對香港的出口同比增速也從3月的92.89%、4月的57.15%驟降至5月的7.7%。
外需仍持續低迷,5月中國對日本出口由上月的-1.21%進一步大幅降至-5.61%,對美國的當月出口同比由上月的-0.11%進一步降至-1.63%,對歐盟的出口由上月的-6.47%降至-9.74%,呈現全面回落格局。
交行報告指出,5月對傳統G3整體出口同比由上月的-2.88%進一步回落至-5.61%,短期外部不利貨幣環境的沖擊加大了5月份出口的回落幅度。
匯率是最重要的原因,交行分析師陳鵠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4月以來,在45個交易日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創出2005年匯改以來新高。年初至今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約1.7%,而2012年的全年升幅也僅為1.03%。同時,人民幣對歐元、日元的匯率中間價今年累計增幅分別為2.6%和19%。
經濟緊箍咒難除
中國重回低迷的貿易數據真切反映出經濟緊箍咒仍未離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匯豐銀行(行情專區)稱,中國對非G3市場按年增速從4月的27.2%回落至5.4%。5月對東盟國家出口從4月的37.2%大幅放緩至10.5%,亞洲區域內貿易流動較其他地區相對強勁但有所走弱。匯豐制造業PMI以及官方制造業PMI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保持在收縮區間,也暗示未來外圍市場疲弱持續,總體出口仍將保持在個位數增長的相對低位。
有專家表示,外需疲軟,進口數據在5月同樣走低亦說明中國內部經濟循環需求不旺。
從與內需高度相關的第一大進口商品原油進口量的增速看,5月份原油進口同比由上月的3.68%大幅回落至-6.0%。此外,從同比看,與投資密切相關的鐵礦砂及其精礦、鋼材等進口增速分別由上月的17.46%、12.49%大幅回落至5月的7.67%和-5.21%,降幅明顯。宏源證券(行情股吧買賣點)還指出,5月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進口同比分別為8.27%、3.3%,較前期20%以上的高速增長有較大下滑,反映企業生產意愿仍沒有轉強
交行報告稱,5月中國進口增速出現了“旺季不旺”的反季節性回落,表明經濟的內生性進口需求整體仍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