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數據背馳折射小企業境況堪憂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6月伊始,剛剛公布的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成為了焦點,原因是官方公布的PMI與匯豐公布的PMI完全背道而馳。背馳的數據,透露出中小企業境況堪憂。然而,多方專家均認為,出臺刺激性政策的…
6月伊始,剛剛公布的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成為了焦點,原因是官方公布的PMI與匯豐公布的PMI完全背道而馳。
背馳的數據,透露出中小企業境況堪憂。然而,多方專家均認為,出臺刺激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眼下正值經濟結構調整關鍵期,對經濟下行的容忍度增加。
背馳的數據
背馳的數據,直接得出了迥異的結論。
根據官方機構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8%,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從構成PMI的主要分類指數看,5月份制造業企業生產指數為53.3%,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是當月PMI提升的主要動力。
如果據此分析,5月份制造業PMI整體走勢好于歷史同期,企業經營形勢逐漸轉好,庫存調整呈見底跡象,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基本態勢穩中見升。
然而,如果根據匯豐發布的數據來看,情形并不太樂觀。5月匯豐中國制造業PMI終值降至49.2,這一數據不僅低于此前公布的初值49.6,還創下8個月最低位,且為去年10月以來首次跌破榮枯分水嶺。制造業PMI通常以50%為臨界點,高于50%反映制造業經濟擴張,低于50%則反映制造業經濟收縮。
有分析人士則對官方數據提出了疑問:5月份官方PMI較4月份環比回升,這與歷史數據有所背離。從2005年公布該數據以來,每年4月和5月的PMI指數值均會環比下跌3-4個百分點,但此次卻出現環比回升。
此外,官方公布的5月制造業PMI盡管有所回升,但5個分項指數中,包括從業人員指數在內的3個指數都在榮枯分水嶺下方,尤其是從業人員指數為48.8%,下降0.2個百分點。
月度發布的制造業PMI是通過對采購經理的月度調查匯總而來,作為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之一,是政府部門調控、金融機構與投資公司決策的重要依據。但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即便PMI略微回升也并不意味著經濟弱復蘇的狀況得以改善,畢竟目前投資、消費和工業生產增速,甚至工業用電量等數據均不容樂觀,經濟增長仍面臨諸多挑戰。
此外,官方的調查還顯示,5月份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6.3%,比上月回落3.0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企業對未來3個月內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持樂觀態度的比例有所下降。
小企業生存堪憂
對于出現數據背馳的原因,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給出的解釋是,匯豐與官方PMI差異主要在樣本及季調方法不同。“此外,從歷史上看,官方數據經季節調整后較匯豐數據波動性更高,匯豐采用在X-11基礎上調整后的季調法,效果更好。”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也認為是樣本采集不同所致,他說以往兩個數據也曾出現過背馳的現象,因為官方數據側重大型企業,匯豐數字以小企業為主。記者了解,官方樣本超過3000家,以大中型企業為主;匯豐樣本430家,主要是小企業。
對于由于樣本的差異而導致兩個數據出現背離的情況,業界普遍認同,這恰好說明當前大企業生產復蘇情況較好,但小企業處境艱難。這一點在官方PMI的數據中也有所顯現。在分項指數中,5月份,大型企業PMI微升至51.1%,保持在擴張區間,但小型企業PMI則跌至47.3%,處于榮枯分水嶺下方。
同樣的經濟環境,為何大型企業能表現樂觀?一德期貨首席經濟學家郭士英解釋稱,由于大中企業能夠在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受益,因此官方制造業PMI較為樂觀,而小企業多為出口企業,受當前外需疲軟的沖擊更為直接。他認為,匯豐制造業PMI更靈敏地反映了經濟形勢的變化近期宏觀經濟環境和大宗商品走勢均處于下行趨勢。
通常來說,中小企業的表現更能反映內需市場的狀況,由此看來,內需市場疲軟。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同樣支撐這一判斷,目前生產指數已回升至53%以上,但新訂單指數水平卻是51%略強。5月份,受調查的企業中,反映訂單不足的占42.7%,需求明顯偏弱。
同時,從官方的5月份PMI來看,回升主要由生產指數擴張導致,但需求并未顯著改善。庫存指數仍在收縮區間,企業仍面對去庫存的壓力,雖然進口有所擴張,但出口仍在收縮。
出臺刺激性政策可能性低
中小企業活動5月趨冷,反映出內需放緩以及外圍沖擊還在發酵,那么,政府近期是否會出臺刺激性政策救市?業界多位專家認為,當前政府注意力集中在經濟結構性矛盾的調整和改革中,對經濟增長放緩的容忍度已有所提高。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就表示,雖然整體經濟仍然緩慢復蘇,但相信宏觀政策將維持不變,而會加強結構性政策。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則指出,整體來看,當前經濟運行處在轉型、調整階段,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還需進一步鞏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張立群認為,5月份,中部地區PMI指數低于50%的臨界值,表明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活動正在區域間拓展,對中部地區的影響開始加大。
機構人士也普遍預測,刺激性政策出臺的可能性不大。目前中國正值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期,多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并未得到緩解,樓市泡沫、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債務還在膨脹,“去庫存、去產能、去債務、去泡沫”是當前的主要任務。
郭士英觀察說,目前盡管不少國家不斷放松貨幣政策,主動尋求本幣貶值以刺激經濟,但中國一直沒有降低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且人民幣年內升值幅度已超過去年,顯示出了政府不惜降低增速也要促進經濟轉型的決心。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便5月官方PMI回升顯示環比增長有企穩回升跡象,但絕對水平仍在低位,尚不足以改變對近期增長動能較弱的判斷。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誰在左右中歐光伏暗戰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