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復蘇的容忍度與微妙的逆轉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一個月前,筆者說在弱復蘇這一黑乎乎的隧道中,我們不知道離出口還有多遠。現在,一些微妙的逆轉正在發生。一個月前,筆者提到,目前的弱復蘇存在三重約束。一是中性的貨幣政策。央行行長周小…
一個月前,筆者說在弱復蘇這一黑乎乎的隧道中,我們不知道離出口還有多遠。現在,一些微妙的逆轉正在發生。
一個月前,筆者提到,目前的弱復蘇存在三重約束。一是中性的貨幣政策。央行行長周小川在3月中旬說道貨幣政策“不再寬松”;二是去產能,3月2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分行業化解產能過剩”;三是影子銀行(行情專區)治理,3月27日銀監會下發“8號文”和“71號文”。其中第三點在這一個月內繼續加碼。
眼下,4月將盡,往年元宵節后的基建開工熱潮并未到來,股市和商品市場上也未再現“金三銀四”,所謂的換屆周期效應更是沒有到來。資產市場上不斷遭遇海外對沖基金做空言論、債券市場稽查風暴等沖擊。
4月23日,股債商品三殺。市場解讀前日周小川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華盛頓春季會議期間的表態為主因,“中國正在經歷的經濟重組,有時候和增長的步調并不一致,因此,需要犧牲短期增長來完成改革和結構性調整的目標。”在此之前,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經濟增長速度減慢至7.7%。
近來的市場異常敏感好動,波動性加大,如是看來,說到底是在揣摩中央政府對弱復蘇的容忍度。但從另一個側面講,市場顯然還沒有習慣告別昔日“鐵公雞”主導的時代。
宏觀層面之外,微觀的企業主體會怎么去做呢?相信很多企業家也在迷茫,但央企是有“精神領袖”的。4月23日,國資委召開經濟形勢通報會議,傳達了4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有關精神,并就貫徹落實提出三點意見。其中流傳甚廣的一條是“要堅持現金為王,嚴格控制風險;加快處置不良資產,止住出血點”。
滿眼盡是失望的經濟趨勢研判,更有很多糟糕的經濟數據。
譬如,截至今年3月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達到5243億元,同比增長20.7%,比年初增加339億元;不良貸款率0.99%,比年初上升0.02個百分點。這已是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來,不良貸款余額連續六個季度反彈,而未來一段時期不良貸款規模可能還會繼續攀升。
但微妙的逆轉出現在4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光大證券的首席宏觀分析師徐高敏銳地發現,從召開時點來看,這次會議很不尋常。因為,每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各次會議中,一般只有三次會涉及經濟工作內容,分別是每年2月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的會議、7月的年中經濟工作會議,以及每年11或12月的年末經濟工作會議。
而在4月召開專門討論經濟工作的政治局會議很不尋常。上一次的類似情況還得追溯到2004年4月26日的政治局會議。
此外,徐高認為,這次政治局常委會傳遞出了“穩增長”的強音。玄機在于此次會議在經濟工作方面的措辭與4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有所差異。會議指出,“從國內看,經濟增長動力仍需增強”,潛臺詞無疑是現在的增速還不夠強。會議還要求“宏觀政策要穩住”,應該是要求政策要穩住經濟增長。
政治局會議還要求“先行取消下放一批投資項目審批事項”。這看似與國務院下放行政審批項目的部署一致,但兩者的出發點不同。政治局是把下放投資項目審批作為擴大內需潛力的一項重要政策,與國務院轉變政府職能的考慮不相同。
特別讓人注意的是,政治局雖然也籠統提到“金融領域潛在風險需要加強防范”,但在具體政策部署中并未提及相應的內容,只是要求“抓緊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相比國務院“有效防范地方政府性債務、信貸等方面存在的風險”的表述,緊縮意味明顯較小。
而從4月24日央行召集的債券整頓內部會議看,要求商業銀行實施內部自查,防范債券交易風險,同時表態將規范代持業務,對丙類戶要逐步取消或升級,說明本次債市稽查風暴基本宣告結束。某種意義上,這也可以視為穩增長的需要,畢竟債券市場在融資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更值得注意的是,4月26日下午,財政部和國稅總局發出通知,對企業和個人取得的2012年及以后年度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利息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而這則通知的落款日期是2月6日。
有意思的是,從4月26日的市場反應來看,早盤情緒較為飽滿,但很快下落。這是市場對政治局常委會對經濟形勢的態度沒有充分理會嗎?這也許這就是一個微妙的逆轉,但指望市場由傳統的驅動力來推動,那并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