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蛻變:從工業重鎮變身高新科技要地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對于費城,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費城故事》里那座鋼筋水泥林立的工業化城市。如今,在美國多個老城因經濟危機深陷破產浪潮之際,《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程走訪了費城,發現這個美國“獨…
對于費城,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費城故事》里那座鋼筋水泥林立的工業化城市。
如今,在美國多個老城因經濟危機深陷破產浪潮之際,《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程走訪了費城,發現這個美國“獨立之都”、傳統的老工業重鎮正在經歷一場“蛻變”。
其實,費城的轉型是美國近些年來工業升級換代的一個縮影。昔日依賴資源采掘加工或傳統制造業等為主的單一產業格局,在美國經濟的驅動下轉變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并駕齊驅的多元產業格局。
高科技企業云集
汽車駛過寬敞整潔和大樓林立的馬路,停在占地整整一個街區的大樓前,出現在記者眼前的是費城科學中心的大樓之一。整幢大樓被用于作為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器。許多初創企業在這里辦公。
在一間小房間里,記者看到了CytoVas公司簡單的實驗室和辦公室。這家還處于初創階段的公司由三位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教授創立,專門研究心血管疾病的檢測。今年40多歲的公司總裁托德·約翰遜(ToddJohnson)擁有賓大的醫學學位以及牛津和沃頓商學院的MBA學位。他受聘于這家剛起步的醫藥(行情專區)公司,專門負責經營。由于擁有醫學和商學的背景,他深入淺出地給記者講解這個新型醫療檢測產品。
“醫生們發現心血管風險的臨床特征可能會演變成不同的疾病,并導致不同的死亡率。”約翰遜告訴本報記者,“‘心血管健康檔案’填補了這一空白。它集成了許多遺傳和環境危險因素,從而能更具體地判斷血管的健康程度。”
目前,該公司已經獲得多家風投和非營利組織的贊助。CytoVas公司其實是賓大扶持的科研創業項目之一。三年前,賓大發現,越來越多的醫藥公司不再希望進行大規模的科學研究,而是把這一部分職能轉移給大學。
為此,大學創立了名為Upstart的項目,鼓勵教職員工參與項目創業。他們的公司成立后,教授持有51%的股份,學校則持有49%股份。Upstart的項目組還會幫助企業尋找經營者,從而讓教授能夠專心科研。同時,還為新興公司租賃廉價的辦公場地和進行創業培訓。經過三年的運營,Upstart已經幫助70多家公司起步,共獲得約850萬美元的風投。
“20多家免費的志愿服務機構在我們這里登記,服務內容涉及財務、稅務、法務、辦公室管理等等,這為剛起步的高科技企業解決了后顧之憂。他們只要打個電話,服務機構就會幫他們解決問題。”Upstart的主管邁克爾·保瑟爾(MichaelPoisel)告訴記者。
建立科學中心是當地政府為促進高科技企業更深更廣發展的重要手段。費城科學中心是1963年由包括賓大、德雷克塞爾大學以及多家科研機構聯合成立的非營利組織。50年來,主要用于扶持和投資新興的醫藥和高科技企業。目前,中心的大樓已經由當年的一幢發展成9幢,成為高新企業的孵化器。許多醫藥、計算機、材料等各種高科技企業在這里扎根,費城的經濟也產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根據美國商務部最新統計,費城—坎登—威靈頓地區即使在金融危機后,GDP增速仍舊穩健上升,從2008年不到3357億美元達到2011年超過3533億美元。如今,費城的經濟重心已轉變向信息科技和服務領域,并成為美國最大的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之一。世界500強中著名的有線電視運營商康卡斯特(Comcast)、石油巨頭美國太陽石油公司(Sunoco)等4家公司均選擇在費城安家落戶。
產業格局走向多元
作為當初英國在北美的最大城市,費城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世界最大的河口港之一,并且豐富的水利資源非常適合當時的發展。而鄰近的東賓夕法尼亞煤田更是為費城的重工業發展提供了急需的煤炭資源。
一個多世紀以來,進口的鐵礦石和石油將費城打造成了煤鐵中心和美國東部重要的石化基地。而鐵路的大發展更是把費城的地位推到頂峰。費城生產蒸汽機車的鮑德溫機車廠也隨之繁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車廠。費城當時的鋼產量占全美1/4,煤產量位于全美第二位。
但是,近30年來隨著美國重工業的優勢逐漸喪失,費城和底特律等傳統老工業城市品嘗到了轉型的“苦澀”。當地商業領導機構“選擇大費城地區組織”總裁托馬斯·摩爾(ThomasG.Morr)告訴記者,由于傳統產業紛紛倒閉和撤離,從事紡織、服裝制造的工廠企業所剩無幾,中產階級紛紛逃離市中心,治安狀況急劇下降。
摩爾表示,當時市內也出現空心化,沒有了適宜居住的社區和文化的氛圍。“賓大校長首先采取措施,她組織購買了賓大附近的房屋,以低價出租給學校教職員工,這讓學校附近的氛圍開始活躍起來。費城市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措施,并且強化治安管理,實施晚上亮燈工程,這樣才把人才留在了市內。”摩爾說道。
另外,政府還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改建步行街,把部分工廠廠房、辦公室改造為展覽館、餐館和居民樓,并在稅收政策上給予優惠。全市餐館因此由5000多家,驟增至12000多家。
“制造業的雇傭人數在過去60年顯著減少。在美國,當年30%的工作人員從事制造業,現在則是10%。費城在當年也有超過35%的制造業人員,而現在則少于8%。所以,從就業百分比來講,費城曾經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現在卻拖了后腿。”摩爾說。
現在,費城仍舊保持著美國東部沿岸第二大城市的地位。根據美國統計局人口統計,費城約有150萬人口。
費城的轉型可以說是見證了美國工業在近些年的升級蛻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芝加哥、“鋼鐵之都”匹茲堡等采取產業多元化戰略,把原來資源采掘加工或傳統制造業等單一的產業格局,轉變為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多元的產業格局。
而接下來,費城更重要的任務是像芝加哥那樣,吸引更多的投資。“我們在中國設了辦公室。我去年訪問了中國多個城市,希望有更多的合作機會。”費城市長邁克爾·納特(MichaelNutter)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