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學者提中國經濟增長獨特觀點引熱議
來源:中國新聞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是因為生產率的提高”,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該院特聘教授朱曉冬提出與諸多經濟界人士迥異的說法,引起與會人士熱議。…
“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是因為生產率的提高”,22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該院特聘教授朱曉冬提出與諸多經濟界人士迥異的說法,引起與會人士熱議。
中國經濟界普遍認為,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拉動。而朱曉冬認為,投資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早期是負的,近十年才是正的,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只有1.3%,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對經濟的貢獻率平均為74%,1988至1998年時貢獻率最低,但也達到61%,1998年至2009年最高,為81%。
他分析說,在中國1978年至2007年的總生產率增長的來源中,農業部門的生產率增長對總體生產率增長的貢獻達1.5個百分點,但隨著農業在GDP中占比的逐漸減小,其對中國未來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將逐漸減少。非國有部門的生產率增長對總生產率增長的貢獻為2.27個百分點,這個增長源將繼續推動中國未來生產率的增長。國有部門1998年經歷了結構重組后,其生產率也開始快速提升。
“經過30年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生產率還存在資源配置扭曲等諸多技術上的問題,中國的生產率還只是美國的13%”,朱曉冬稱:“中國提高生產率還有很大空間,未來中國保持高速增長同樣依賴于生產率的提高”。他認為,中國在提升生產率方面要發揮“后發優勢”,就需要深化資本市場、勞動市場,以及金融、能源、交通、醫療、教育等關鍵服務業和上流行業的改革。
申銀萬國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交通銀行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等與會知名財經人士,則仍然認為中國經濟是由投資促動的,不過他們對“提高生產率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這一觀點均表贊同。
唐建偉稱,在中國人口紅利即將結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帶來的全球化紅利也在減弱的背景下,未來中國保持高速增長的動力,需要由“資本投入(投資)切換至提高全要素生產力”。李慧勇指出,改革才能釋放全要素生產率,未來在“廣義的收入分配改革、金融市場化、對相關經濟領域放松監管”等方面,中國改革的空間很大。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中國本土創新步伐正在加速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