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望首個試點自由貿易園區 推進外幣離岸賬戶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3年,上海將按照國家部署,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昨日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3年將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深入推進開設外幣離岸賬戶、融資租賃業務創新…
2013年,上海將按照國家部署,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
昨日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3年將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深入推進開設外幣離岸賬戶、融資租賃業務創新等改革事項,爭取國家支持開展一批新的改革事項。
據記者了解,已有高層批示,同意上海試點自由貿易園區,上海也在積極協助商務部提交相關試點方案,該方案將在多個部委會簽后上報國務院。
另據《解放日報》報道,上海已向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提交了在上海綜合保稅區設立自由貿易園區的申請,相關試點工作最快有望于今年啟動。
多年謀劃
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建設與國際慣例更加接軌、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自由貿易園區,是許多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正在探索的方向,坐擁全國首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外高橋保稅區的上海,更是積極推進該項工作。“我們已經為之努力了很多年。”上海市綜保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
2009年,中國生產力學會以上海綜合保稅區為案例,提出中國將特殊監管區域轉型升級發展的系統思路和建議,并引起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而上海也借2011年11月10日舉辦“第11屆世界自由貿易園區大會”之機,公開表明了自己對自由貿易園區的期待。中國生產力學會副會長李泊溪在此次大會上表示,上海最有條件建立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李是2009年中國生產力學會上述課題的負責人。
中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協會副秘書長焦建群此前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采訪時表示,最初設立保稅區的目的是鼓勵兩頭在外的業務,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特殊監管區域也需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包括研發、服務、結算中心、融資租賃等知識密集型的業務,要通過政策引導進入特殊監管區域,通過自由貿易園區的平臺,進行功能創新。
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解釋,我國的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園區的差異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監管理念,要從貨物管理轉變為企業管理的理念;二是貿易的開放度,要有與國際接軌的多元貿易模式;三是政策的開放度。最主要的是外匯政策和稅收政策,自由貿易園區要求外匯政策率先開放,稅收政策要有國際競爭力。
制度創新池
在多年謀劃過程中,上海綜合保稅區也在一點點地拓展自由貿易區的功能,比如放寬外匯管理、實行區港一體化運作、構筑進口貿易基地的便利化環境等,比如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保稅倉單質押融資等業務也都在逐步開展,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
目前,上海綜合保稅區的商品銷售額、工商稅收占全國110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比重,均超過50%。一旦上海獲得試點,上海綜合保稅區將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實現離岸貿易與在岸貿易、物流功能與結算功能、內貿與外貿的統籌協調發展。
試點的重要意義,也將不局限于上海綜合保稅區。《解放日報》報道稱,試水自由貿易園區后,上海綜保區將成為上海的“制度創新池”,一系列旨在進一步活躍市場機制的探索有可能漸次展開。比如,在外匯管理等方面,給予區內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以“有限離岸地位”。這是發展離岸貿易、發展高端航運金融等業務的政策起點,否則企業的很多高端服務功能很難形成與境外同業的競爭優勢。
昨日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3年將深化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深入推進開設外幣離岸賬戶、融資租賃業務創新等改革事項,爭取國家支持開展一批新的改革事項。
據記者了解,已有高層批示,同意上海試點自由貿易園區,上海也在積極協助商務部提交相關試點方案,該方案將在多個部委會簽后上報國務院。
另據《解放日報》報道,上海已向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提交了在上海綜合保稅區設立自由貿易園區的申請,相關試點工作最快有望于今年啟動。
多年謀劃
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建設與國際慣例更加接軌、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自由貿易園區,是許多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正在探索的方向,坐擁全國首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外高橋保稅區的上海,更是積極推進該項工作。“我們已經為之努力了很多年。”上海市綜保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
2009年,中國生產力學會以上海綜合保稅區為案例,提出中國將特殊監管區域轉型升級發展的系統思路和建議,并引起國務院的高度重視。
而上海也借2011年11月10日舉辦“第11屆世界自由貿易園區大會”之機,公開表明了自己對自由貿易園區的期待。中國生產力學會副會長李泊溪在此次大會上表示,上海最有條件建立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李是2009年中國生產力學會上述課題的負責人。
中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協會副秘書長焦建群此前接受《第一財經(微博)日報》采訪時表示,最初設立保稅區的目的是鼓勵兩頭在外的業務,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特殊監管區域也需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包括研發、服務、結算中心、融資租賃等知識密集型的業務,要通過政策引導進入特殊監管區域,通過自由貿易園區的平臺,進行功能創新。
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解釋,我國的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園區的差異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監管理念,要從貨物管理轉變為企業管理的理念;二是貿易的開放度,要有與國際接軌的多元貿易模式;三是政策的開放度。最主要的是外匯政策和稅收政策,自由貿易園區要求外匯政策率先開放,稅收政策要有國際競爭力。
制度創新池
在多年謀劃過程中,上海綜合保稅區也在一點點地拓展自由貿易區的功能,比如放寬外匯管理、實行區港一體化運作、構筑進口貿易基地的便利化環境等,比如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保稅倉單質押融資等業務也都在逐步開展,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
目前,上海綜合保稅區的商品銷售額、工商稅收占全國110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比重,均超過50%。一旦上海獲得試點,上海綜合保稅區將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實現離岸貿易與在岸貿易、物流功能與結算功能、內貿與外貿的統籌協調發展。
試點的重要意義,也將不局限于上海綜合保稅區。《解放日報》報道稱,試水自由貿易園區后,上海綜保區將成為上海的“制度創新池”,一系列旨在進一步活躍市場機制的探索有可能漸次展開。比如,在外匯管理等方面,給予區內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以“有限離岸地位”。這是發展離岸貿易、發展高端航運金融等業務的政策起點,否則企業的很多高端服務功能很難形成與境外同業的競爭優勢。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消費成經濟增長第一動力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