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東啟西 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負重任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經濟導報報道,在剛剛閉幕的山東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西部新經濟隆起帶作為山東深化和完善重點區域帶動戰略的重要方面,被提上議事日程。根據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推進…
據經濟導報報道,在剛剛閉幕的山東省經濟工作會議上,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和西部新經濟隆起帶作為山東深化和完善重點區域帶動戰略的重要方面,被提上議事日程。根據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推進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建設西部地區新的經濟隆起帶將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西部在全省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沒有西部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沒有西部地區的富裕就沒有全省的富裕。”25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導報特約評論員于吉海表示,加快建設西部新經濟隆起帶,對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深遠。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承東啟西,是山東經濟文化建設的脊梁。
發揮政策疊加合力
讓西部差距成潛力
如同全國的縮影,盡管在政策、資金上都極力傾斜,但西部地區一直是山東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
“西部棗莊、濟寧、德州、聊城、菏澤5市的面積、人口占全省的近1/3,但實現的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僅占全省的1/5、1/6,進出口總額僅占全省的1/13,城鎮化水平低于全省9.1個百分點。”據曾對西部做過專題調研的于吉海介紹,山東西部不僅經濟總量小,而且產業層次低與結構雷同并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與山東東部差距明顯。
無論從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角度考慮,還是著眼于區域發展戰略布局,山東都亟須把加快西部建設(行情股吧買賣點)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如今,山東打造西部新經濟隆起帶已具備多種優勢。如在資源方面,西部煤炭儲量占全省的80%,水資源總量占全省的35.9%,糧食產量占全省的57.3%,且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形成了煤化工、石油化工等產業基地,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孔孟文化享譽國內外。于吉海認為,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西部地區的市場潛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建設新的經濟隆起帶。
根據全省經濟工作會議,西部新經濟隆起帶將充分發揮政策疊加、先行先試的優勢,加快發展。在于吉海看來,政策疊加給西部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其中,剛剛公布的中原經濟區規劃,讓西部的聊城、菏澤可以借力國家扶持政策,發揮東向出海橋梁的作用,增強物流集疏功能,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建設魯豫皖蘇交界地區的綠色農業示范區和魯西內陸開放實驗區。
“既要統籌規劃,聯動發展,又要因地制宜,一市一策,突出差異化發展。”于吉海強調,西部新經濟隆起帶建設,需要國家政策的助力,也需要省內完善的配套政策。而省內政策的制定,要根據西部地區各市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的不同,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推動區域內各市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這樣,政策疊加才會更好地發揮合力,促進西部地區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也能持續、健康發展。
一體化促省會城市
經濟圈破題
從“藍黃”兩區到西部,以省會城市濟南為中心的魯中片區又形成一個圈———省會城市經濟圈。
這個由“1+6”個城市形成的經濟圈,承東啟西,地位重要,其實力強弱不僅關乎全省經濟發展大局,而且可輻射、帶動西部發展。
但“濟南實力還太小,輻射帶動能力弱。”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學術辦公室主任、社會所所長劉德軍表示,與其他副省級城市相比,濟南的規模不夠大、實力不夠強、輻射帶動能力還有待提升。山東要加快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首先要壯大濟南實力、增強輻射帶動作用。
劉德軍說,山東要加快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可以借鑒遼寧等地的成熟模式,選取濟淄、濟泰、濟萊、濟德其中之一作為突破口,先行先試、集中培育,為實現整個區域的一體化積累經驗。如,濟南、萊蕪產業互補性強、協同度高,兩市相距不足百公里,可在交通、信息、旅游、環保、土地、水利、城建、產業布局、公共服務等方面制定一體化發展戰略措施,使其成為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先導區、改革創新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示范區,到2015年實現濟萊同城化發展,到2020年力爭帶動整個區域實現一體化發展。
參考紐約、東京、武漢、成都、福州經濟圈的發展模式,濟南也可采取核心區引領模式進行突破。即以濟南市區為中心,以70公里為半徑所含的章丘、長清、濟陽、商河、平陰,德州的齊河、禹城、臨邑,泰安肥城,濱州鄒平以及萊蕪雪野等區域,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核心區,通過制定政策、集中投入、優化配置,實現優先發展、率先發展、同城化發展,在此次基礎上再輻射帶動整個區域實現一體化發展。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體化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劉德軍認為,這是區域一體化的基礎和核心,但這種跨越行政區域的一體化需要政府的強力推動,而產業配套或轉移、人才流動等可以通過市場化配置。因此,省會城市經濟圈構建需要政府部門轉變意識和觀念,通過一定的調控手段加速推進。同時,加快戶籍改革、建立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構建統一的衛生保險體系,為一體化消除制度障礙。
“西部在全省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沒有西部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沒有西部地區的富裕就沒有全省的富裕。”25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導報特約評論員于吉海表示,加快建設西部新經濟隆起帶,對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深遠。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承東啟西,是山東經濟文化建設的脊梁。
發揮政策疊加合力
讓西部差距成潛力
如同全國的縮影,盡管在政策、資金上都極力傾斜,但西部地區一直是山東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
“西部棗莊、濟寧、德州、聊城、菏澤5市的面積、人口占全省的近1/3,但實現的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僅占全省的1/5、1/6,進出口總額僅占全省的1/13,城鎮化水平低于全省9.1個百分點。”據曾對西部做過專題調研的于吉海介紹,山東西部不僅經濟總量小,而且產業層次低與結構雷同并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與山東東部差距明顯。
無論從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角度考慮,還是著眼于區域發展戰略布局,山東都亟須把加快西部建設(行情股吧買賣點)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如今,山東打造西部新經濟隆起帶已具備多種優勢。如在資源方面,西部煤炭儲量占全省的80%,水資源總量占全省的35.9%,糧食產量占全省的57.3%,且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形成了煤化工、石油化工等產業基地,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孔孟文化享譽國內外。于吉海認為,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西部地區的市場潛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建設新的經濟隆起帶。
根據全省經濟工作會議,西部新經濟隆起帶將充分發揮政策疊加、先行先試的優勢,加快發展。在于吉海看來,政策疊加給西部地區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其中,剛剛公布的中原經濟區規劃,讓西部的聊城、菏澤可以借力國家扶持政策,發揮東向出海橋梁的作用,增強物流集疏功能,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建設魯豫皖蘇交界地區的綠色農業示范區和魯西內陸開放實驗區。
“既要統籌規劃,聯動發展,又要因地制宜,一市一策,突出差異化發展。”于吉海強調,西部新經濟隆起帶建設,需要國家政策的助力,也需要省內完善的配套政策。而省內政策的制定,要根據西部地區各市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的不同,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推動區域內各市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這樣,政策疊加才會更好地發揮合力,促進西部地區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也能持續、健康發展。
一體化促省會城市
經濟圈破題
從“藍黃”兩區到西部,以省會城市濟南為中心的魯中片區又形成一個圈———省會城市經濟圈。
這個由“1+6”個城市形成的經濟圈,承東啟西,地位重要,其實力強弱不僅關乎全省經濟發展大局,而且可輻射、帶動西部發展。
但“濟南實力還太小,輻射帶動能力弱。”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學術辦公室主任、社會所所長劉德軍表示,與其他副省級城市相比,濟南的規模不夠大、實力不夠強、輻射帶動能力還有待提升。山東要加快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首先要壯大濟南實力、增強輻射帶動作用。
劉德軍說,山東要加快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可以借鑒遼寧等地的成熟模式,選取濟淄、濟泰、濟萊、濟德其中之一作為突破口,先行先試、集中培育,為實現整個區域的一體化積累經驗。如,濟南、萊蕪產業互補性強、協同度高,兩市相距不足百公里,可在交通、信息、旅游、環保、土地、水利、城建、產業布局、公共服務等方面制定一體化發展戰略措施,使其成為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先導區、改革創新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示范區,到2015年實現濟萊同城化發展,到2020年力爭帶動整個區域實現一體化發展。
參考紐約、東京、武漢、成都、福州經濟圈的發展模式,濟南也可采取核心區引領模式進行突破。即以濟南市區為中心,以70公里為半徑所含的章丘、長清、濟陽、商河、平陰,德州的齊河、禹城、臨邑,泰安肥城,濱州鄒平以及萊蕪雪野等區域,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的核心區,通過制定政策、集中投入、優化配置,實現優先發展、率先發展、同城化發展,在此次基礎上再輻射帶動整個區域實現一體化發展。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體化和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劉德軍認為,這是區域一體化的基礎和核心,但這種跨越行政區域的一體化需要政府的強力推動,而產業配套或轉移、人才流動等可以通過市場化配置。因此,省會城市經濟圈構建需要政府部門轉變意識和觀念,通過一定的調控手段加速推進。同時,加快戶籍改革、建立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構建統一的衛生保險體系,為一體化消除制度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