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臺民營經濟53條 支持進入銀行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部大省湖北決定在民營經濟領域將步子邁得更開一點。日前,一個規模宏大的會議在東湖畔召開,湖北省政府正式下發《關于大力推動民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文共53條…
中部大省湖北決定在民營經濟領域將步子邁得更開一點。
日前,一個規模宏大的會議在東湖畔召開,湖北省政府正式下發《關于大力推動民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文共53條扶持措施,涉及放寬經營條件、拓寬投資領域、降低企業稅負等多方面。
對此,湖北多位學者指出,在“保增長”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出臺此類“改良性”政策無疑是給民營資本一次機會,“本質是打破市場和生產要素的壟斷,但實際效果尚需觀察”。
力度前所未有
在國資獨大的湖北,關于扶持民企的呼聲從未停過,但這一次的力度“前所未有”。
此次出臺的《意見》,有53條具體扶持措施,涉及到推動創業興業、放寬經營條件、拓寬投資領域、支持做優做強、創新金融服務、降低企業稅負、加大財政支持和優化發展環境等8個部分,“對我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支持可以說力度前所未有”。
在全部的承諾中,“鐵路金融等領域對民資開放”最被外界所關注。
根據《意見》,在拓寬投資領域上,按照“非禁即入”原則,湖北將在能源建設、交通基建、金融和電信等領域一律對民間資本開放,并出臺細化措施。
比如素來被民資熱衷的金融業,湖北承諾“支持民間資本與其他資本按同等條件進入銀行業”,明確提出允許民營企業可通過多種方式投資、參與改造或發起設立信托、小額貸款和融資擔保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
除放開民資進入范圍之外,扶持新政的一大亮點,是大幅提高小額擔保貸款額度。《意見》指出,對符合貸款條件的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可提供額度不超過200萬元的貸款。
此外,湖北還將注冊資本“零首付”
擴至全省,“允許以高新技術成果、實物、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擁有的其他公司股權等作價出資,其比例最高可占注冊資本70%”,“允許能有效劃分的同一地址登記為多家企業或個體工商戶的住所或經營場所”。
最具“真金白銀”意味的,無疑是“政府采購18%以上面向小微企業”的量化措施,按照新規,政府將專門拿出面向小微企業的采購項目,“應當不低于年度政府采購預算總額的18%”。
在上述會議現場,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指出,湖北國有企業和公有制經濟比重較大,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意直接關系到“我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富民強省戰略目標實現”。
期待公平競爭環境
去年以來,湖北民營經濟發展迅猛。
據本報從湖北省經信委獲取的一份資料顯示,2011年,湖北省民營經濟在全省GDP占比首次過半,比重由2005年的42.6%上升到51.7%,民企利潤也首次反超國有控股企業。
而在2012年1月至8月,民企工業增速更是達到22.8%,快于國企17.3個百分點。
按照《湖北省民營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要求,到2015年,湖北全省民營經濟對GDP增長貢獻率將達到63%以上。
對于湖北此舉,武漢科技大學教授、湖北省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董登新(微博)認為,在國有經濟周期性擴張之際,地方政府出臺此類政策無疑是民營資本一次最好的機會。
“最近幾年,上市有效地激活了國有資本,國企得到非常快的擴張,形成了一個實質的壟斷性格局,”董登新認為,國有經濟是現有格局的“受利者”,也是“受害者”,“產能嚴重過剩、企業效率低下、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層出不窮。”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龔益鳴也認為,在形成對市場、生產要素實質性壟斷的情勢下,國有經濟已經開始出現疲態。
作為長期觀察民營經濟的學者,龔益鳴一針見血地指出,地方政府出臺此類扶持性政策只能算是“改良”,“根本的問題是,在公司化外殼下,國有企業依然享有來自政府的諸多壟斷利益,而不是一個真正的、充分競爭的市場”。
龔益鳴認為,“民營經濟更期待的是二次改革,即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上述學者均認為,盡管地方政府此番姿態“親民”,但“53條”效果有待觀察,關鍵是看落實情況,“千萬不要只是放在書柜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