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鼓勵地方探索財政公開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預算法》修正案征求意見落幕,但關于公共財政的話題依然火熱。18日,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揭牌成立,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強出任首任院長,并在其后的演講中,對于一些社會熱點…
《預算法》修正案征求意見落幕,但關于公共財政的話題依然火熱。
18日,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揭牌成立,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高強出任首任院長,并在其后的演講中,對于一些社會熱點進行了回應。
高強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公共財政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法制性不斷增強、公平性逐步完善、科學性逐年提高、績效性日趨改進、公開性日益顯現。但總體看,我國公共財政體系還不夠完善,公共財政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理財觀念的束縛和體制機制的障礙,有待突破。
鼓勵吃“螃蟹”
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研究主題為“民生財政、發展財政、法制財政和績效財政”,高強在致辭時建議,應該將法制財政放在首位。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解釋,上述幾個問題是重點也是難點,但“法制財政”是最根本的。
高強認為,推動法制財政的難點在于立法,公開透明是財政的最基本原則,能做的和不能做的,在法律上應該有明確說法;重點則在執法,包括人大機構的監督和政府的自我約束,甚至還包括全中國各方面的監督。
“財政資金不僅用在政府部門內部,也用于全社會,涉及每一個普通公民,每一個人都要有法律監督意識。”高強認為,目前的預算法對預算公開缺乏明確的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公布的預算決算內容比較空泛,與民眾需求還存在差距。
事實上,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嘗試財政制度改革。如浙江溫嶺的參與式預算,以及四川白廟鄉的財務支出“全裸”模式都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贊同,只是這些地方探索可復制性不強,多年后仍停留于一地,沒有遍地開花。
對此,高強笑稱,他們(溫嶺市、白廟鄉)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他人還沒感受到“螃蟹”的美味,以為會被扎,有害怕和擔心,當大家都要吃、想吃的時候,問題就解決了。
高強說,對于基層來說,公共財政領域的大事,比如建一座橋、修一條路,確實可以做到普遍征求居民意見,但中央政府預算主要依靠人大代表監督,人大代表則需要吸收、提煉群眾意見。
“‘螃蟹’當然美味。”高強說,公共財政改革,以中央與地方政府上下聯動最好,哪個環節不動,都不會有效果。
預警地方債務風險
高強還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進行了預警。
他說,多年來,各地地方政府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舉借巨債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建設和民生問題,在中國經濟穩定和財政收入穩步增加的情況下,問題不大。問題在于,地方政府舉債應該做到五個“必須”:即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必須履行審批手續,必須保持合理的規模和結構,必須用于經濟社會最急需方面,必須有穩定可靠的償債資金來源。
在高強看來,地方政府在債務舉借、使用償還方面的問題在于:有的項目過于超前,公共建設重復,缺乏償債能力;有些地方沒有在預算中安排償債資金;有些地方舉債只著眼于拉動當前經濟,忽視可持續發展。
高強認為,用國家債務余額占GDP或財政收入比重來論證地方債務安全可控缺乏說服力。衡量地方性債務風險的標準是能否按期歸還債務,哪怕債務僅占財政比例的10%,如果很難從財政收入中切出10%用于還債,風險就很大。
高強認為,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到期債務不能按期還,只能依靠展期或借新還舊,說明地方債務存在風險。“我們應當從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深入思考地方舉債搞建設的可行性與可持續性,對地方債務依法實行嚴格監管,有效防范風險。”
高強還建議,根據我國財政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對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實行特殊的財政體制。
目前全國實行統一的財政體制,東部地區按照分稅制比例上繳國家財政以后,資金還有相當的剩余,能夠基本滿足地方開支;但西部地區可留用的財力就非常少。最近高強到地方調查發現,四川、內蒙古、寧夏個別縣,其自有財力只有10%,少的僅有1.5%,其余全靠上級轉移支付。不過,高強并不贊成普遍降低中央政府在分稅制中的比例,但可以做一些改進,比如對于貧困縣的財政收入,可以不必先交上去再發下來。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廣東房企資金緊張局面趨向好轉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