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改繼續“小步慢跑”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輕舟已過萬重山。人民幣重啟匯改已達一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幅度超過5%。而如果從2005年7月匯改以來算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幅度已經接近28%。
輕舟已過萬重山。人民幣重啟匯改已達一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幅度超過5%。而如果從2005年7月匯改以來算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幅度已經接近28%。
按照央行的說法,目前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改,采取的一直是漸進式的改革,用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小步慢跑。事實證明,在這樣的小步慢跑中,中國經濟繼續著高速穩健的發展。中國企業在這樣漸進的匯率升值壓力下,并沒有出現大面積的破產,而是通過內部管理和技術挖掘,有效地分解了匯率升值的壓力。
為了保持中國經濟平穩增長,漸進式匯改是我們應當堅定不移的做法,因為中國現在面臨巨大經濟和就業壓力。在這種兩難境地下,如果人民幣匯率短期內升值過快,那么所引發的問題將尤其嚴重。逼迫人民幣大幅升值(如美國議員舒默)或者主張人民幣一次性大幅升值(如“市場派”)都需要予以頂住,前者自然是狼子野心,后者也只是看到了經濟現象的一個方面。緩解通脹壓力和保護出口型中小企業,你能說前者就一定要比后者更有優先權嗎?因此,我們匯改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要匯改,而選擇漸進匯改也是因為這樣的匯改路徑更適合我們的經濟現實狀況。
“十二五”規劃綱要里指出,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匯改無疑將對我國的資源要素價格進行重新修正,改變各種資源競相流入出口部門,從而為轉型內需型經濟做出制度鋪墊。中國的經濟轉型需要溫和的壓力,而不是動輒就要人民幣匯率升值百分之二三十的“休克壓力”。人民幣匯率快速大幅升值,只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想法,屬于在真空實驗室里的模型推論。我們的目標,是讓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而不是對人民幣匯率做一個大幅的重估。
當然,升值預期和熱錢流入一直就是匯改所要面臨的難題。漸進式匯改,導致熱錢對于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是強烈的,因而千方百計想要涌進國內,特別是在美元、歐元和日元泛濫的國際背景之下,熱錢想不盯上中國都難。不過,當前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一個利好就是,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利率高出中國的利率很多,這自然吸引了眾多的國際套利資本,讓中國面臨的熱錢壓力緩解了許多。而在過去匯改的這一年中,由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我國的貿易環境也有了大幅改善,相應的某些國家的壓力也沒有了那么的逼仄。這使得我們繼續人民幣匯改時顯得更加從容。
堅持小步慢跑,以我為主,但是可以更靈活一些,甚至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
來源:北京商報
按照央行的說法,目前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改,采取的一直是漸進式的改革,用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小步慢跑。事實證明,在這樣的小步慢跑中,中國經濟繼續著高速穩健的發展。中國企業在這樣漸進的匯率升值壓力下,并沒有出現大面積的破產,而是通過內部管理和技術挖掘,有效地分解了匯率升值的壓力。
為了保持中國經濟平穩增長,漸進式匯改是我們應當堅定不移的做法,因為中國現在面臨巨大經濟和就業壓力。在這種兩難境地下,如果人民幣匯率短期內升值過快,那么所引發的問題將尤其嚴重。逼迫人民幣大幅升值(如美國議員舒默)或者主張人民幣一次性大幅升值(如“市場派”)都需要予以頂住,前者自然是狼子野心,后者也只是看到了經濟現象的一個方面。緩解通脹壓力和保護出口型中小企業,你能說前者就一定要比后者更有優先權嗎?因此,我們匯改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要匯改,而選擇漸進匯改也是因為這樣的匯改路徑更適合我們的經濟現實狀況。
“十二五”規劃綱要里指出,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匯改無疑將對我國的資源要素價格進行重新修正,改變各種資源競相流入出口部門,從而為轉型內需型經濟做出制度鋪墊。中國的經濟轉型需要溫和的壓力,而不是動輒就要人民幣匯率升值百分之二三十的“休克壓力”。人民幣匯率快速大幅升值,只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想法,屬于在真空實驗室里的模型推論。我們的目標,是讓人民幣匯率更有彈性,而不是對人民幣匯率做一個大幅的重估。
當然,升值預期和熱錢流入一直就是匯改所要面臨的難題。漸進式匯改,導致熱錢對于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是強烈的,因而千方百計想要涌進國內,特別是在美元、歐元和日元泛濫的國際背景之下,熱錢想不盯上中國都難。不過,當前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一個利好就是,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利率高出中國的利率很多,這自然吸引了眾多的國際套利資本,讓中國面臨的熱錢壓力緩解了許多。而在過去匯改的這一年中,由于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我國的貿易環境也有了大幅改善,相應的某些國家的壓力也沒有了那么的逼仄。這使得我們繼續人民幣匯改時顯得更加從容。
堅持小步慢跑,以我為主,但是可以更靈活一些,甚至可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
來源:北京商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貨幣政策或進入觀察期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