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強震令全球產業布局加速轉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作為全球產業鏈條上的重要一環,日本強震導致的重要零部件供應短缺正在造成全球汽車、高科技電子、飛機制造等多個行業面臨“缺米下鍋”的難題,通用汽車成為首批宣布暫停生產的企業之一。 分…
作為全球產業鏈條上的重要一環,日本強震導致的重要零部件供應短缺正在造成全球汽車、高科技電子、飛機制造等多個行業面臨“缺米下鍋”的難題,通用汽車成為首批宣布暫停生產的企業之一。
分析指出,經歷大考的跨國制造業廠商將重新評估和反思其全球供應鏈的風險。在物流與運輸成本日益上漲的背景下,這些廠商將加快產業轉移的步伐,而轉移的路徑之一將是從低成本的亞洲國家遷移至更貼近終端市場的美國或拉丁美洲。
地震“震斷”供應鏈
本周開始,通用汽車成為首批工廠因此暫停生產的跨國企業之一。由于缺少通常由日本提供的零部件,通用汽車位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家裝配工廠從周一起暫停生產,而該公司位于德國和西班牙的兩家工廠也計劃在本周暫停生產。日本野村證券預計,汽車業受到的影響未來將陸續顯現。
蘋果公司也被爆出可能面臨關鍵零部件供應短缺。據路透社報道,蘋果產品iPad2的多個關鍵零部件產自日本,物流中斷可能使得蘋果難以獲得日產電池,并且可能無法另尋日本以外的供應渠道。索尼愛立信也表示其手機生產將受到零部件供應短缺影響。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波音上周稱,正在研究如何應對日本產飛機零部件供應短缺問題。波音787夢想飛機大約1/3的零部件來自日本供貨商,包括機翼結構、主起落架和部分前部機身。
達信風險咨詢供應鏈風險管理負責人格里·林奇表示,地震造成的多數供應鏈問題并非來自生產設施的實體破壞,而是交通問題和缺乏能源供給造成的。例如,地震造成的交通中斷導致成品無法運至機場或港口,員工上下班和工廠原料供應也受到影響;而核危機帶來的頻繁停電將使日本供應商的生產進度受到影響。
產業轉移或成趨勢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強震可能會在未來三年中引發一波跨國公司遷移工廠的潮流,除了通過全球化布局來分散風險的考慮外,降低運輸成本也是重要推動因素。
英國《金融時報》21日報道,咨詢機構埃森哲的報告顯示,遠在日本地震發生之前,在物流與運輸成本日益上漲的情況下,多數美國大型制造企業就已在尋求簡化供應鏈,考慮將工廠從低成本的亞洲國家遷移至美國或拉丁美洲,使其更貼近終端市場。
埃森哲高管馬特·萊利指出,國際油價飆升帶來的運輸成本的上漲,亞洲勞動力成本優勢的減弱以及供應鏈風險的浮現,這些都使企業開始向客戶所在地遷移,而不再選擇原材料所在地。他還表示,客戶對更快供應時間和更強定制化的需求也推動了這種轉變。
此外,國內專家認為,此次地震可能促使日本企業堅定走海外擴張、技術輸出的道路,一些液晶面板、電子產品、汽車等日本龍頭企業可能會通過全球化布局來分散風險,改變此前因擔憂“產業空心化”而推行的“技術不擴散”戰略。分析認為,針對日本企業的海外轉移,我國企業應搶抓機遇,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層次,擴大我國在中高端產業鏈上的國際市場份額。
企業反思模式缺陷
各國企業在應對日本地震造成的后果、重新尋找供應商之際也發現,供應鏈模式存在缺陷是導致危機被放大的重要原因。分析師指出,通過積累庫存、分散供應商,各國企業可以讓自己部分免于亞洲和其他地區普遍承受的焦慮。
日本作為很多先進零部件和先進材料的高端生產國,已經開辟了一個專屬市場,而日本公司在這些行業中常常是處于支配地位。據介紹,全球鋰離子電池所用電極材料78%都由日本提供,全球用于生產半導體的硅片大約有1/5都由日本生產,日本還提供著全球約90%的BT樹脂,這是一種用于生產電路板和手機的化工原料。
更令供應鏈問題雪上加霜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企業都在實施“及時生產”的供應方式。這種也被稱作“無庫存生產”的方式為豐田汽車公司首創,也就是只在需要的時候才生產和運送零部件和原材料。其風險是,全球供應鏈的中斷會非常迅速地傳播開來,從而導致各地工廠的關閉。而且,全球很多生產商還在近些年減少供應商數量,以便在合作供應商那里獲得折扣價,這就使得風險進一步加劇。
咨詢公司麥肯錫的合伙人馬利克指出,一家準備充分的公司不應該用供應商在某一時刻能提供什么為標準來判斷其供應鏈的優劣,它們在判斷現有供應鏈是否應再保持五年的時候,應該將不斷上漲的油價、環境保護主義以及監管風險等因素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