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筑高日本“債臺” 赤字擴大積重難返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牽動全球神經之際,市場對日本財政問題的關注也日益升溫。因為受災地區的災后重建、災民的救助與安置、乃至核泄漏危機導致的民眾撤離和安置,都需由日本政府來…
在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牽動全球神經之際,市場對日本財政問題的關注也日益升溫。因為受災地區的災后重建、災民的救助與安置、乃至核泄漏危機導致的民眾撤離和安置,都需由日本政府來主導與運作,這將考驗日本的財力。
問題在于,日本政府的債務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早已超過200%,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接近10%,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健康”標準。分析人士還認為,日本政府在災后不大可能會采取增稅的措施來開源,只能通過新發國債來支持財政支出。這意味著,日本的債務負擔勢必繼續走高,財政赤字水平也將隨之升級、積重難返。
財政赤字難以擺脫
在大地震發生之前,國際組織、日本政學商界、國際評級機構已紛紛對日本的債務負擔及嚴峻的財政赤字形勢表示擔憂。
據日本財務省2月10日發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政府債務余額已高達919萬億日元,人均債務負擔已增至721萬日元;同時預計在今年4月1日開始的2011財年中,達到創紀錄的997.7萬億日元,占GDP的比例達到23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則預測,日本公共債務相對于GDP的比例到2012年和2016年將分別達到232%和277%,日本將成為發達國家歷史上債務狀況最嚴峻的國家。
2月22日,知名評級機構穆迪宣布,將日本主權信用評級前景從“穩定”下調為“負面”。標準普爾則在1月份已將日本長期國債信用評級從“AA”下調一檔至“AA-”。而評級前景被下調的導火線在于,日本朝野政黨紛爭升級,加深了執政黨民主黨在2011財年新發國債的難度,如新發國債案未獲通過,日本政府運轉資金將現枯竭,以“新債補舊債”的模式也會破產。
事實上,日本的財政赤字頑疾由來已久。二戰后,日本于1965年開始發行國債。國債發行額在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后急劇擴大。至于“赤字國債”的發行(為籌措建設社會性資本所需資金的“建設國債”以外的國債)始于1975年的補正預算,其后發行赤字國債成為慣例。
日本政府在開始發行赤字國債后,屢次提出要從赤字國債中解脫出來,但是隨后發生的第二次石油危機、社保制度改革及社保費用急劇膨脹、經濟泡沫破滅及財政刺激措施的推出、國際金融危機催生經濟刺激計劃,種種內外部因素導致擺脫赤字國債變得遙遙無期。日本政府越來越依賴發債,在過去20多年里,日本國債平均每年以40萬億日元的速度增長。財政支出逐步擴大,但同時,稅收缺口也越來越大。
國債市場維持穩定
在2011財政年度預算案中,日本政府確定財政預算為92.4萬億日元,是日本史上規模最大的財政預算。政府預計,新財年的財政稅收約為40.9萬億日元,比2010財年增加約3.5萬億日元收入。與此同時,新發國債規模達44.3萬億日元,連續第二年債券發行規模超過稅收水平。
3月1日,日本政府新財年預算案獲眾議院通過,并提交參議院審議。但問題在于,日本財政預算案的相關方案,如新發44.3萬億日元國債案等,都受到民主黨內外人士的非議,通過難度極大。如果相關法案未獲通過,那么政府預算案將面臨執行難題,政府機構將“無米下鍋”。更有甚者,民主黨3月上旬頻頻爆出獻金丑聞,菅直人內閣風雨飄搖,預算案幾成“浮云”。
因此,地震的發生對于民主黨來說,反倒是一個政治轉機。因為在災難面前,以及災后重建需耗大量財源的預期之下,在野黨不大可能會阻撓新發國債案的通過。穆迪高級副總裁湯姆·伯恩15日表示,雖然11日的里氏9.0級地震是日本有記錄以來遭遇的最強烈地震,但日本國債市場不太可能受到嚴重沖擊。他說,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日本政府應該不會在債券發行方面遇到太大困難。
日本某大型金融機構資深交易員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在地震災難背景下,政府新財年預算案及相關法案將能獲順利通過。目前,日本的國債市場大體穩定,除了東北部地區的銀行因現金需求驟升而進行一定程度的國債拋售外,日本投資者仍將國債作為避險資產。數據顯示,超過90%的日本國債由日本機構及個人投資者持有。此外,日本央行正在大量購買政府債券,而大量海外資金的回流也會推高日元資產需求,國債市場將能保持穩定。
不過,新發國債案情況雖出現轉機,卻并不意味著長期債務風險就此消散。目前來看,日本的利率極低,但是在越來越大的債務基數和復利影響下,日本政府債務及利息償付負擔會越來越重。如2011財年日本國債還本付息支出達到了21.5萬億日元。
伯恩指出,此次地震不會立即引發債務危機,但會使日本更加接近這樣一個(危機爆發的)“臨界點”,即投資者可能喪失了對日本財政的信心。美國伊根-瓊斯評級公司總裁肖恩·伊根還指出,日本國內融資成本確實很低,原因在于當地的儲蓄率非常高。但受人口老齡化影響,儲蓄率已從1990年代早期的18%大幅下降至2%。老齡人口還在不斷增加,這樣對于整體儲蓄率的壓力將進一步擴大,那么日本所需支付的利息也將相應提高。
來源:中國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美國鋼廠上調中厚板價格 下一篇:美維持寬松政策 通脹壓力增大年內或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