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災害添亂 全球拉響通脹紅色警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期全球各地不斷冒頭的天氣災害,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日趨顯現的通脹壓力火上澆油。天災頻發,令礦產、農作物和肉類等的生產和運輸嚴重受阻,相關產品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另一方面,政策和…
近期全球各地不斷冒頭的天氣災害,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日趨顯現的通脹壓力火上澆油。天災頻發,令礦產、農作物和肉類等的生產和運輸嚴重受阻,相關產品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另一方面,政策和人為因素也在助漲各種商品的價格,比如美歐日的極度寬松貨幣政策等。
分析人士指出,天氣災害等引發的食品、資源價格大漲,將給新興經濟體帶來巨大的調控壓力。
天災:一半是洪水,一半是火焰
截至13日,肆虐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洪水仍未見有明顯退潮的跡象。當天,昆州首府、澳洲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市一度迎來了高達4.5米的洪峰。總體來看,昆士蘭州有四分之三的地區受災。
在南美的巴西里約熱內盧,暴雨引發的洪水和泥石流11日晚開始不期而至。截至12日,洪水已造成至少264人死亡。大雨使里約州的三個城市進入公共災難狀態,水、電、交通和通信全部中斷。天氣預報說,未來兩天當地還有降雨,災情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與巴西相鄰的阿根廷則是另一番景象。極度干旱和酷熱的天氣,近期持續影響圣達菲等糧食生產大省,威脅到當地大豆和玉米等關鍵作物的播種和收成。
在亞洲的韓國,口蹄疫、禽流感疫情近日迅速蔓延,導致肉類產品供不應求,價格大幅上漲。政府本周不得不召開緊急會議,商討穩定物價的一攬子措施。
由于澳大利亞和巴西、阿根廷等國是全球主要的資源和糧食出產國,這些地區遭遇的嚴重自然災害,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了國際市場相關商品的供應和價格。比如,昆士蘭州的供應中斷近期就持續推高國際煤炭產品以及鋼材的價格,在主要依賴澳洲煉鋼煤供應的印度,塔塔等鋼鐵生產企業本周已在醞釀提價。
人為因素:印鈔機+輸油管關閉
另一個受天氣影響較明顯的是農產品和糧食產品。聯合國糧農組織上周公布,其編制的一項覆蓋55種食品的商品價格指數上個月再創歷史新高,甚至超過了兩年前糧食危機時的水平。
12日,美國農業部發布報告大幅下調全球糧食產量預期,這也刺激芝加哥玉米和大豆期貨價格周三飆升至兩年半新高。考慮到旱情的影響,報告下調了阿根廷玉米和大豆的產量預期。而澳洲的嚴重洪災,則促使美國農業部將澳洲小麥產量預期下調了2%。
美國每年1月發布的糧食產量預期報告是全球關注度最高的報告之一,分析師認為,最新報告進一步表明,全球糧食供應正接近具有危險性的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自然災害,近期各類食品、能源等各類商品漲價還有一個重要誘因是人為因素。其中,最典型的當數西方央行持續推行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
世界銀行12日發布報告指出,歐美采取的超低利率政策,正導致國際資本持續大量涌入部分中等收入國家。世行警告說,盡管資本涌入對這些經濟體的增長能起到促進作用,但如果不能得到較好管理,巨量資本流入也會加重這些國家的資產價格泡沫和通脹風險。
人為因素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的另一例證來自油價。上周末開始,美國阿拉斯加的一條關鍵輸油管因為泄漏被迫關閉,影響到美國石油產能的12%。受此刺激,紐約油價周一開始連續逆勢大漲,從87美元一路飆至周四盤中的92美元。
通脹:打擊的或是股市人氣
專家指出,隨著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增長勢頭更好的新興經濟體本來就面臨日益明顯的通脹壓力,而近期食品、資源等價格的大幅上漲,更進一步凸顯了這些國家遏制通脹的迫切性。
在本周初的國際清算銀行例會上,來自全球各國的央行首腦們一致對新興經濟體日益加大的通脹壓力提出了警示。會議強調,各國無比要采取各種措施,防止通脹失控。在不少國家,食品通脹的因素近期表現得尤其突出。在印度、巴西和中國等國家,食品通脹已高達兩位數,印度去年12月的食品通脹高達18%。
作為遏制通脹的手段之一,過去一個半月以來,全球已有中國、巴西、韓國、泰國、秘魯、匈牙利等多個經濟體上調利率或存款準備金率。業界預計,更多的加息舉措可能在近期陸續出臺。
一些經濟學家指出,盡管勢頭較猛,但新一輪的糧食價格上漲和通脹升溫可能不會像兩年前那樣給實體經濟帶來破壞性殺傷。不過,對于股市人氣的打擊卻不容小覷。
瑞銀的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本周指出,當前新興經濟體集中凸顯的通脹問題,從宏觀層面來說并不會帶來太大的負面影響,食品價格的上漲不可能嚴重沖擊新興經濟體今年的增長前景。當前并沒有出現類似2008年糧食危機時能源和肥料價格暴漲的情況,也沒有看到大量囤積食品的情形。
但是,安德森也指出,食品漲價等因素導致的通脹率高企和政治社會后果,會對相關金融市場帶來較大壓力,因為投資人會愈加擔心由此引發的過度政策緊縮和其他負面經濟效應。
來源:上海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歐英央行維持現有利率不變 下一篇:俄羅斯礦商Koks計劃啟動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