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15天對華發動24起貿易調查 匯率戰轉向貿易戰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商務部日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0月1日-15日半個月時間內,美國商務部對華發起的貿易救濟和相關案件多達24起,12日-15日4天內就發生了9起。 相關專家指出,在美國利用匯率施壓中國未果后…
中國商務部日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0月1日-15日半個月時間內,美國商務部對華發起的貿易救濟和相關案件多達24起,12日-15日4天內就發生了9起。
相關專家指出,在美國利用匯率施壓中國未果后,中美經濟博弈重點正轉向實體貿易領域,未來一段時間,雙方發生貿易摩擦的頻率會更高、范圍會更廣、涉及更多高附加值產品和新興產業,我國應在遵守世貿規則的基礎上,主動出擊,在相關領域主動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以解決中美間“違規成本不對稱”現狀。
美再祭貿易保護主義
美國中期選舉在即,其國內經濟問題最受公眾和政界人士關注。對美國而言,匯率和貿易保護主義是兩大利器,前一階段,唱主角的是匯率。
失業率保持9.6%的高位,經濟復蘇緩慢,奧巴馬提出的“出口倍增”(未來5年出口翻一番)宏偉計劃起步糟糕,種種原因疊加,人民幣匯率成了美國國內問題的“替罪羊”。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旨在對所謂低估本幣匯率的國家征收特別關稅,財政部長蓋特納稱將與其他國家聯手向中國施壓人民幣升值,一時間,中美匯率戰山雨欲來風滿樓。
但是,中國有序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方針,匯率變動考慮經濟和外貿產業承受力的立場,特別是自今年6月19日以來人民幣匯率已升值3%的現實,凸顯了美國指責人民幣幣值低估的無力和尷尬。
日前,美國財政部推遲了向國會提交下半年的《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報告最受關注的內容就是是否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顯然,在貨幣戰爭全球喊“不”的情況下,糾結于人民幣匯率既是一廂情愿,也是不合時宜。
“人民幣升值不能減少美國逆差,也不能提高其國內就業率。”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來,美國在匯率博弈中空間有限。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希望轉變國內經濟發展模式,從以虛擬經濟為主轉為同時發展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白明認為,匯率戰只是美國表面意圖,其真正用意是通過匯率作用于實體經濟,以實現國內經濟轉型,這將使實體經濟發生摩擦的機會增多。
匯率利器失效,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便成為美國的必然選擇。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政策選擇,也與美國中期選舉有關,以美國啟動對華清潔能源產業301調查為例,提出調查申請的是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這一北美最大的工會是民主黨的票倉,為奧巴馬當選總統立下“汗馬功勞”。
貿易摩擦走向“高端”
對未來中美貿易摩擦集中的領域,白明表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美國發展實體經濟的愿景,將使中美貿易摩擦集中在實體經濟領域,貿易摩擦的發生將更頻繁,高端領域貿易摩擦將更集中。“以美國發起的清潔能源調查為例,因為我國在風能等領域有局部領先優勢,給美國企業造成競爭壓力,所以美國會發起調查。”
從美國近期發起的貿易調查來看,對華啟動的7項337調查和一項301調查,涉及清潔能源、液晶顯示器等多個領域和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和新興產業集中的趨勢明顯。在中期選舉的政治背景下,對來自工會、行業的訴求,美國政府部門、智庫表現出了高度的協調一致。仍以對華清潔能源調查為例,在美國貿易辦公室宣布啟動調查后不久,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就發布數據,稱這一領域可為美國提供大量高薪崗位,且中國清潔能源補貼導致美國對華逆差激增。
中國企業應主動出擊
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形勢可期,中國應如何應對?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表示,“對我國而言,解決貿易摩擦可通過兩種途徑,首先是通過雙邊和多邊談判渠道溝通解決貿易爭端,其次可鼓勵企業主動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以提高自身主動性”。
白明也表示,我國企業在應對貿易摩擦中顯得被動,且存在“違規成本不對稱”現狀。他建議,在美國頻頻發起貿易調查的背景下,國內企業和商會應變被動為主動,提交相關貿易調查申請,“主動發起貿易調查,并不要求所有訴訟都能取勝,但能解決‘違規成本不對稱’問題,打擊對方的貿易保護主義”。
但宋泓同時提醒,所有貿易摩擦的解決都應該在理性的前提下協商,避免爭端發生的根本措施是各方互相遵守規則。
本月22日,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裁定,美國對我國產標準鋼管、矩形鋼管、復合編織袋和非公路用輪胎產品采取的雙反措施違反世貿規則。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對此表態稱,美方應嚴格遵守世貿規則開展貿易救濟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