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三大組織官員談我國發展中國家定位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繁榮與貧困”、“先進與落后”、“龐大與渺小”、“機遇與風險”……當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貿易組織三大國際經濟機構的官員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使用了一組反義詞來描…
繁榮與貧困”、“先進與落后”、“龐大與渺小”、“機遇與風險”……當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貿易組織三大國際經濟機構的官員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使用了一組反義詞來描述當今的中國。
在他們看來,只有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才能客觀理性地評估一個多元的、復雜的國家。中國的發展模式沒有參照模板、前車之鑒,“盲人摸象”之舉只會“誤讀”這個發展中大國。
談論中國:眼見方為實
談到中國,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感觸頗多。
佐利克于9月9日至15日訪華,出席中國與世行合作30周年座談會及其他相關活動,并前往中國貴州等地考察。他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我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1980年,這些年來,我親眼看到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仍面臨巨大挑戰。”
這位世行最高級別官員打了個有趣的比方:“這就像是一只身形龐大的大象很難藏身樹后一樣,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世界矚目,一些人開始關注中國經濟的再平衡、貨幣政策以及海外等問題。但是,討論這些問題的一個前提是,必須理解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經濟體。”投資
“很多不了解中國的人并沒有認識到,中國至今還有大量的貧困人口,”他說,“貴州一些偏遠農村到現在還沒有通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高級顧問、中國事務負責人奈杰爾·喬克對此也有同感。
喬克曾到訪中國數十次,且剛剛考察過甘肅等中國西部省份。他指出,目前對于中國的發展中國家地位存在很多爭論和誤解,這部分是由于中國的多樣化特征。“如果只是訪問過上海,很難說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們在那里可以看到發展,看到金融市場,感受到增長步伐,”他說,“不過,如果把視線轉向中國內地,情形則大不一樣。”
喬克說,中國農村地區的人口超過一半生活貧困。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仍然非常低,僅相當于他的祖國英國的十分之一左右。“盡管經濟增長很快,但從根本上講,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GDP
資料顯示,世界銀行以名義人均國民總收入為序,將世界各經濟體劃分為高收入、較高水平中等收入、較低水平中等收入和低收入4類經濟體。在中國經濟總量今年二季度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時,其人均國民總收入約為3800美元,屬于世行序列中的“較低水平的中等收入經濟體”,總排名仍在世界百名之外。
而在最具權威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中國被劃分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大類中的“亞洲發展中經濟體”一組,中國的人均GDP水平相當于日本的十分之一,美國的十二分之一。
評估中國:成就并挑戰
“中國政府及時有力的經濟刺激政策不僅使本國在2009年實現經濟回升,還為全球尤其是亞洲地區的經濟復蘇做出了突出貢獻,”世界貿易組織貿易政策審議司官員早滕正浩則對中國在期間的表現給予了高度評價。金融危機
數據佐證了這一判斷。在金融危機最深重的2009年,中國仍取得了9%的增長。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去年為1.2%,超過美國和日本,領先全球。根據IMF的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計為10.5%,明年經濟增速為9.6%。相比較而言,IMF預計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增速為3.3%和2.9%;歐元區為1.0%和1.3%;日本為2.4%和1.8%。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因其規模大,還在于它從世界購買大量商品。中國與全球經濟和貿易體系高度互聯。與中國關聯度大的國家在走出這場危機時步伐更快,”IMF官員喬克說,“數字本身已經說明問題”。
世行行長佐利克則把中國界定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同時也是世界貿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還談到,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還產生積極的外溢效應,對其他一些發展中經濟體以及像德國這樣對出口依賴度較高的國家經濟產生重要推動作用。
在肯定中國貢獻的同時,這些官員也談到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提醒中國須妥善應對。
早滕正浩在接受專訪時說,中國經濟中收入分配不平衡問題較明顯。這種差異在城鄉之間,以及沿海和內地之間尤為突出。但他認為挑戰可以轉化為機遇。危機使得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這堅定了中國政府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決心。
佐利克則談到,中國的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賴出口,而后危機時代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之一。此外,中國還面臨加強環境保護、完善醫療及社會保障體系、調整產業結構等其他諸多挑戰。
他還談到包括房地產在內的資產價格泡沫值得中國警惕。“不過,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這一風險,并開始在一定程度上收縮信貸,以避免經濟刺激措施產生副作用,”佐利克如此評價。
喬克則認為,中國經濟短期的挑戰在于維持經濟增勢,鞏固既有成果,并更注重內需和個人消費,更少地依賴出口以及美歐需求。另外短期風險是防止住房市場出現泡沫。
他認為,今后幾年,中國還應妥善管理迅速擴張的銀行信貸。“從國際經驗看,當一個經濟體出現信貸快速擴張時,信貸質量降低的風險會放大。中國需要小心應對,避免壞賬迅速攀升。”
展望中國:轉變促發展
圍繞中國今后的發展路徑,三大國際機構官員的建言獻策。
佐利克認為:“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是中國政府在中長期內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這一調整不僅有助于實現出口與內需的再平衡,還有助于消費與儲蓄、城市與農村的再平衡,以及逐步擴大高附加值產業,提高工資水平,改善民眾生活質量。”
佐利克還專門談及中小企業發展問題,他指出,盡管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迅猛,但不少農村地區的中小企業仍面臨融資難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對于保持經濟增長后勁至關重要。
早滕正浩也談到,中國應擴大內需,采取多元化進出口政策,鼓勵服務業的發展,這些都有助于提升中國的經濟地位。此外,他認為,中國政府仍需繼續提高勞動者素質,以實現從低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的跨越。他還指出,中國應當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推進金融業改革,使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并加大知識產權法規執行力度。
喬克認為,為維持經濟增長勢頭,鞏固成果,中國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實現經濟增長點“由外到內”的轉換,需要各領域改革和各方合作。這些改革既涉及農村養老金改革、醫療改革等社會保障體系改革,也涉及金融部門改革。
“中國正在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特別是對于像中國這樣經濟規模很大的國家,把握這種變化的過程是非常復雜和前所未有的。”喬克如此總結。(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