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臨時”奧運會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與奧運經濟相關的,還有這樣一個專業術語,即奧運低谷效應。倫敦奧組委對此自有應對之法[倫敦奧組委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臨時場館在奧運會后將被拆除,所用建材和其他設備將在奧運會結束后…
與奧運經濟相關的,還有這樣一個專業術語,即“奧運低谷效應”。倫敦奧組委對此自有應對之法
[倫敦奧組委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臨時場館在奧運會后將被拆除,所用建材和其他設備將在奧運會結束后在英國其他地區重新使用。
而永久性場館使用了最新的科學技術,并使用環保材料,且通過設計增加自然光的利用,把科技和環保完美結合在一起]
雅典奧運會的“教訓”,倫敦會“規避”嗎?
從北京奧運會結束的那天開始,倫敦奧運會的場館建設就飽受經濟壓力的困擾。
眾所周知,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后不到一個月,金融危機全面爆發。
“那段時間,投資者基本都往回撤資金,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2009年下半年才有所好轉。這實際上本身就是對倫敦奧運會的挑戰。”曾任北京奧運會經濟顧問的黃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歷屆奧運會的“困擾”
事實上,每一屆奧運會都是對東道國資金融通、金融服務的挑戰和考驗,有成功的典型,也不乏失敗的案例。比如,雅典過于強調奧運會的非商業化,堵塞了可融資的許多渠道,致使雅典奧運會超出預算24億歐元。而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通過運用民間資本融資,不但改善了金融體制,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悉尼城市建設,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交通、旅游、房地產等相關行業的發展。由此,澳大利亞的GNP在奧運期間增加65億美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與奧運經濟相關的,還有這樣一個專業術語,即‘奧運低谷效應’。這個概念是指,奧運會結束后,受需求不足制約,舉辦地出現的經濟不景氣現象。”奧美集團體育營銷總監強煒表示。
1976年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奧運會在15天的轟轟烈烈之后,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座座空蕩蕩的體育場,還給納稅人留下了20年的債務。
1998年日本長野冬季奧運會更成為反面教材。當初日本政府花費了190億美元來建造高速火車和滑雪跑道等設施。而奧運會后,長野市便陷入了“后奧林匹克衰退”。1999年,長野的制造業以30%的速度下滑,211家企業宣布破產,長野經濟下降速度也創造了二戰以來地方經濟衰退的最高紀錄。
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半年后,監察奧運場館使用的國有公司負責人克里斯·哈德杰曼紐爾心痛地感慨:“未來申辦奧運會的城市應該從中汲取一些教訓。”
克里斯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36座專門建設和改建的場館,許多因缺乏維護已經破敗。雅典奧運會之前,政府曾經保證所有的場館在奧運會之后都會出售給私人,從而達到收支平衡。然而至今,絕大多數場館仍處于塵封之中,無人投資,所謂賽后利用也只是空談。政府卻每年要支付上億歐元的維護費用。
而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北京奧運場館的運營一片光明。在缺少商業賽事的狀況下,當年投資規模巨大的11家北京奧運場館幾乎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臨時”奧運會
對于這種“低谷效應”,倫敦奧組委自有其應對之法。
奧運會一般采用PPP融資模式(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通常譯為“公共私營合作制”,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為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這種模式能將民間資金引入奧運會融資領域,提高奧運公共設施服務的效率和效益,避免北京奧運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超額投資、工期拖延、服務質量差等弊端。同時,奧運會項目建設與經營的部分風險由特殊目標公司承擔,分散了政府的投資風險。”方源資本董事徐慧表示。
2009年,英國政府曾宣布為倫敦奧運會進一步提供4.61億英鎊(約合6.336億美元)的資金,以使奧運會的兩個主要工程得以繼續推進,這兩個主要工程是倫敦奧運會的奧運村和國際廣播媒體中心。當時,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其建設受到阻礙。
英國奧運事務大臣特莎·喬維爾說:“建好奧運村和媒體中心無疑是成功辦好倫敦奧運會的核心,并可以留下一份長久的寶貴遺產,F在由于全球金融危機,吸引私人投資變得越發困難,因此我們應該采取措施來保障這些工程的建設。”
倫敦奧運場館建設主要位于東倫敦,其最初預算為34億英鎊,后來暴增至93億英鎊。
而要將數字控制在這個范圍之內,除了開源,就得節流。
倫敦奧運會的比賽場館共有34個,其中新建場館14個,而這當中有8個是臨時場館。這些臨時場館在奧運會后將被拆除,因此也被稱為“臨時奧運”。
主體育場倫敦碗也有不少“臨時”的因素,據悉,可容納8萬人的倫敦碗其實固定的座位只有2.5萬個,其余5.5萬個座位是由可拆卸的輕質鐵架組裝而成。奧運會后,“倫敦碗”上面的四層將被拆除,成為一個小型的足球場。但面對每年200萬英鎊的運營費用,2010年,“倫敦碗”開始賽后招標工作。最終英超球隊西漢姆聯隊擊敗熱刺獲得了“倫敦碗”的賽后擁有權。西漢姆聯方面表示,球隊將會保留原有的田徑跑道不會拆建,這也兌現了當時英國人申奧時的諾言。如果一切順利,由西漢姆聯打造的體育場最早可以于2014年夏季投入使用。
此外,奧運游泳館和“倫敦碗”異曲同工,可容納1.75萬人的游泳館有1.5萬個座位是臨時的。設計師考慮到座位不夠,給游泳館安上了一對“翅膀”,可以把座位從原本的2500個增加到1.75萬個。倫敦奧運會后,游泳館的白色“翅膀”將被拆除。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希臘最新緊縮方案懸而未決 下一篇:伯南克或被迫掀開QE3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