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倫敦碗”的規劃與設計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作為第30屆夏季奧運會舉辦城市,倫敦將怎樣被歷史記住?至少在國際奧組委主席羅格眼里,最關鍵的不是賽場能打破多少項世界記錄,也不是倫敦如何為了第三次當好這一頂級體育盛會的東道主花盡…
因為上闊下窄的造型,體育場綽號“倫敦碗”,這只“碗”備受贊譽的首要原因是使用了史上規模最大的臨時看臺,8萬座位中,只有25000個固定座位,上部的55000個座位都是可拆卸的,從可持續性出發,奧運會結束之后,這里可以迅速瘦身為一座中型社區體育場。
不過,“倫敦碗”的主創建筑師飛利浦·詹森(PhilipJohnson)在接受本報采訪時透露,那只是最初設想,目前倫敦奧組委正和他們一起考慮保留更多座位,“倫敦碗”不必過度“瘦身”的一部分原因是倫敦贏得了2017年世界田徑錦標賽舉辦權。
“我們即將提交一個規劃申請,看起來奧運主場館的容量似乎不會像原本打算的那樣削減,也許可以保留6萬個座位,這樣就有能力舉辦其它不同事件,不光是足球、橄欖球甚至板球等體育比賽,也可以做音樂會。”他說。
6年前開始帶領團隊負責主場館建設時,詹森只有34歲。他曾去過北京奧運會考察。“北京奧運很棒,但我們沒有試圖去跟隨北京的做法,”他說,“我們可以在倫敦做一些不同的事。”6年后,他確信,倫敦的做法將引領未來體育建筑考慮更多可持續性的風潮,未來城市在申辦大型賽事時,把握好場館建設的永久性和臨時性之間的關系將變得更重要。
中標:“遺產”理念指引設計
早在倫敦于2005年被確定為2012年夏季奧運會舉辦地之前,詹森所在公司Populous就已進入角色,參與到籌劃工作中,給倫敦奧組委的競標書提供技術方面的協助,以確保場館規劃草案可以被國際奧委會接受。
“遺產”理念那時就作為設計思路的指引。如何安置奧運遺產是舉辦像奧運會這樣的大型國際賽事所
面臨的共同問題。全世界很多人在短期內聚居到一個城市里,當賽事結束人們離去之后會發生什么?在詹森看來,有些城市——像巴塞羅那——已經處理得很好,有些城市在這方面的考慮則不是很成功。正因如此,倫敦從一開始就熱衷于在奧林匹克公園建設中“嵌入式地”考慮到其將來作為奧運遺產的后續發展。
倫敦獲得奧運主辦權的消息一宣布,倫敦奧組委就委托了主策劃團隊,Populous也在其中,他們要為位于斯特拉福德的奧運公園設計總體規劃并提交規劃申請,包括如何建設奧林匹克公園、人們如何從不同的交通線路到達,以及奧林匹克公園如何成為奧運遺產的設想。
場地一旦決定下來,就必須盡快確定主場館的建造方式,因為主場館是整個奧運會最重要的建筑,為了確保能在2011年夏季完工并開始賽前系列測試,負責場館建設的奧倫敦奧運交付管理局決定把從設計到完工的環節都委托給一個綜合的團隊,而不是分別去選擇一個建筑設計公司,再找一個承建商來實施。
奧倫敦奧運交付管理局在全歐洲范圍邀請各個建筑設計和施工團隊,每個團隊都必須證明自己有過在同等規模項目上的成功合作。
作為一家全球性建筑設計和總體規劃顧問公司,Populous雖鮮為人知,但該公司負責設計的一些運動場館赫赫有名,包括2000年悉尼奧運會主場館、2010年南非世界杯約翰內斯堡足球城體育場、倫敦的溫布利網球場等,2014年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場館也是其設計。Populous與其承建商合作伙伴在之前的悉尼、雅典和北京多個奧運建筑項目上也都有合作,他們在2006年圣誕節提交的設計方案,于次年1月投標成功。
挑戰:如何建造臨時結構
倫敦本身已有很多大型體育場館,當時奧組委也猶豫是否需要再新建一個超大場館,但體育界非常希望能有一個新家,對像西漢姆足球俱樂部這樣的潛在下家來說,理想的設計規模就是真正能賣出票的大約25000個座位,而且也足以呈現盛大的氣氛。因此,詹森和他的同事們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去設計一個在短期內有大規模容量、隨后可以縮減為較小規模的體育場。
這個非常務實的想法要實施起來可不容易。
對于如何設計和建造那些臨時結構,必須另辟蹊徑,因為傳統上該建筑應該有一系列大堂,人們可以穿過大堂到達體育場每一層,洗手間和吧臺的位置也應該在大堂,但現在上層結構只是臨時性的,一切都要重新考慮。
最終他們決定把大量的觀眾設施放在看臺上,就像經典的英國夏季花園聚會那樣,人們可以在七八月的好天氣下盡情享受,這意味著真正的體育場結構本身將非常簡單和高效。
“從一開始我們的時間進度就非常緊,承建商也希望能盡早在現場開始施工,”詹森回憶道,“所以我們決定把規劃申請書分成兩部分,基礎面上的一切單獨設計,所有和舞臺在同一平面及低于舞臺的部分,都需要迅速開工,這部分設計工作不得不更快于上部的設計工作,但我們又需要知道上部的設計是什么,支架如何起作用,負荷怎么壓下來,工程師們在不知道上部為何物的情況下是無法進行下部基礎工作的。”
最終他們決定將團隊里所有人分派專門處理各個圍繞在基礎工作的設計,包括下水道的走向,座位系統的結構。最終操作起來就是一切事情同時進行。他承認這種快速的工作模式非常難于管理,但核心就是確保一切按計劃進行,絕不能出任何差錯。
而帶領一個幾十人的創意團隊工作,其中很多是相當有創意的人才,所有點子總是在同一時間被拋出來,詹森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決定在哪個地方用哪個點子,并嘗試在整個項目實施中保持一致眼光,不能太被時尚和任何異想天開的想法所分心。
在詹森看來,預算是個約束,但這種約束同時也變成了激發各種創新設想和實踐的機會,只要一切在技術上可行。“你無法做出比這種形式更輕的屋頂,只使用如此少的材料,為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他說。
理念:不要建造太多永久建筑
2008年5月,詹森曾去北京參加過一個場館測試。他說很喜歡北京的奧運場館,建筑屬于各種不同的簡潔風格,但沒想繼續像北京那么做。
“北京奧運會很棒,我想很多英國人通過北京奧運會忽然對北京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所以我認為北京奧運會也許是北京和中國的偉大廣告,”他說,“但是在倫敦,我們也許希望更多地展示城市本身,我認為在倫敦有些臨時場館的設計方式意味著奧林匹克公園并不會成為太多焦點。試想鐵人三項的自行車路線經過白金漢宮,沙灘排球比賽就設在首相居住的唐寧街外面……我確信倫敦被人們所知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大本鐘、倫敦眼、格林尼治公園等等這些地方屆時都將被華麗地照亮,我可以預期到的評論和媒體報道就是——倫敦是怎樣作為一個整體來舉辦奧運,而不只是專注于奧運場館。”
詹森剛去看過一場主題為“透過歷史看體育場館”的展覽,涵蓋從古羅馬、希臘時期到現代甚至未來的場館。他認為倫敦奧運會帶來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探討永久性和臨時性之間的關系。
“很顯然世界上的富裕國家可以花很多錢來舉辦像奧運會這樣的大型賽事,但是以我自己的理解,國際奧委會想要做的是希望通過舉辦奧運會來進一步傳播奧運理念。做到這一點的方式就是不要建造如此多的永久性建筑,或者說在建筑中至少融入臨時性的部分,倫敦已經開始了這一進程,或者可能比以前做得更明顯。”
未來:后奧運時代的功能規劃
按目前規劃,倫敦奧運會后,主體育場將被關閉,由倫敦奧組委負責拆除屋頂,然后交給倫敦奧運遺產公司(LODC),后者再確定承包商,完成相關改造,計劃2014年重新開放,舉辦2014年夏天的第一場賽事,然后再舉辦2017年夏天的世界田徑錦標賽。
奧林匹克公園在奧運會結束后將改名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公園。很長時間里,LODC將管理一塊龐大的基礎設施并進行長遠業務規劃。LODC要尋求奧林匹克公園的未來發展途徑,例如奧運村將如何從為運動員提供住宿的功能轉換為私人和社會住房組合;水上運動中心將拆除所有臨時座位層,繼續成為倫敦領先的水上運動中心;至于主體育場,LODC成立之初就宣布,更愿意把主體育場留下來并或多或少地保持座位容量。
因此,詹森現在的工作是考慮奧運會后體育場怎么改造。“我們的建筑物不是被設計為空置的,它們是為了人們設計的,這就是Populous這個名字的意思,”他說,“奧運開幕式只是一個大的夢幻聚會,隨后是嚴肅的體育競賽,但以后可能發生的事情就非常不同了。我真的很想幫助主體育場進入它的下一個階段。它就像一個你剛帶到這個世界上的嬰兒,你必須幫助這個嬰兒成長到進入大學,或者找到一份工作。”
- 上一篇:德國股票仍是好的投資標的 下一篇:英國變臉:2300萬英鎊的國家品牌升級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