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的美債降級“三劍客”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你也許從未聽說過比爾斯(David Beers)這個名字,但幾乎全球每一個國家的財政部長都知道他。曾在華爾街工作、畢業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比爾斯,正是標準普爾(Standard&Poor"s)全球主…
你也許從未聽說過比爾斯(David Beers)這個名字,但幾乎全球每一個國家的財政部長都知道他。曾在華爾街工作、畢業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比爾斯,正是標準普爾(Standard&Poor"s)全球主權評級主管,也正是他毅然決定下調了美國3A評級。
除比爾斯外,錢伯斯(John Chambers)和多倫多分析師斯萬(Nikola Swann)也是降低美國信用評級團隊的主要成員。
眼下,美債降級“三劍客”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八字胡、煙不離口的比爾斯
評級機構的雇員通常和他們的工作一樣,顯得神秘莫測。
即使是“三劍客”之首的比爾斯,也低調得幾乎沒有人能細數他的背景。甚至直到2011年8月5日之前,維基百科上都找不到有關比爾斯的頁面。
比爾斯于1990年加入標普,主要負責對超過100多個國家進行主權債務評級。在此之前,他曾經是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的經濟學家,主要負責分析主權債務可信度。
他擁有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of Virginia)國際關系專業的文學學士學位,并在LSE獲得了經濟學的理學碩士學位,比爾斯還在LSE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項獎學金。
盡管在公眾面前鮮為人知,但比爾斯卻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英國《衛報》曾在2011年8月寫道:“最近幾周,我們見證了全球權力最大國家的領導人們圍著比爾斯團團轉。他就是那個留著八字胡、煙不離口的標普主權信用評級主管,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中最大也最具影響力的那一家。”
比爾斯解釋說,“這一切都被誤解了。”他說:“財務政策,和其他政府政策一樣,本質上是政治過程。就像標普的降級聲明指出,政治領導者不愿意真正執行稅務和津貼的改革。”
“我們認為那些政府官員在處理導致美國公共債務負擔的結構性問題上,顯得過于小心了。和AAA級所要求的標準不符,也和其他擁有AAA評級的國家不在一個水平上。”比爾斯接著說,“我們信息是非常一致的,而且數字會替自己說話。”
他認為唯一的恢復AAA評級的做法是在稅務和津貼改革上的突破,但是“我看不到政治家的意愿和解決問題的希望”。
沒有經濟學學位的錢伯斯
而當公眾最近翻看錢伯斯的學歷背景時,竟然發現這位參與下調美國主權評級的分析師連經濟學學位都沒有,不禁大跌眼鏡:錢伯斯大學本科攻讀的專業是文學和哲學,并拿到了英文文學碩士學位。
55歲的錢伯斯和妻子、女兒以及他們的兩條狗現在住在曼哈頓河濱大道。
錢伯斯在美國的堪薩斯州堪薩斯市郊區長大,曾經進入愛荷華州文科高校格林內爾學院(Grinnell College)就讀。在校期間,他是游泳隊的明星,在該學院1000米自由泳歷史上名列第八。
1977年他獲得文學和哲學學士學位之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并獲得英文文學碩士學位。
錢伯斯進入金融業的第一份工作是歐美銀行(European American Bank)國際部,他最終從管理層的實習生上升到副總裁。
標準普爾發言人沃爾金(David Wargin)表示,作為金融分析師的錢伯斯主持主權評級委員會,后者是由不同背景的“高級主權分析師”組成。但沃爾金沒有說該委員會不同意對美國信用降級。
“債務上限談判的失敗幾乎持續到了午夜。”錢伯斯認為華盛頓的無能是降低評級的主要原因。
加拿大籍斯萬引爭議
而“三劍客”中的最后一位則是來自加拿大的斯萬。如前兩位一樣,斯萬的背景也諱莫如深。
據悉,斯萬目前在標普的多倫多辦公室工作,于2002年加入標普的多倫多辦公室,自2005年以來擔任標準普爾公共財政及主權評級副主任。
斯萬是標普的董事之一,同時也是負責美國、加拿大和百慕大的首席分析師,并且覆蓋一些公共部門機構,包括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和魁北克債券和儲蓄銀行。
在加入標普之前,斯萬是加拿大聯邦政府財政部門的經濟學家。在那之前他還曾供職于加拿大銀行的財政貨幣分析部。
由于這位加拿大籍的分析師也是主導本次美債評級下調的“三劍客”之一,一些美國媒體甚至驚呼:“標普下調美國信用評級的主要分析師竟然是加拿大人!”
有美國媒體評論稱:“標普降級的行為讓人想起該機構在1992年下調加拿大評級的舉動。”標普曾在1992年將加拿大的主權債務評級從AAA下調至AA+。
評級機構的權力迷局
對于普通人來說,評級機構的權力和幾家機構之間的關系是個謎。很少有人明白,為什么這些機構有權力動搖全球經濟。簡單來說,他們的作用和美國的信用局對個人和家庭信用進行信用評分性質類似。一個差的信用評級意味著更高的風險。貸款人因而會要求借款人支付更高的利息,以保證自己能夠收回借款。
信用評級機構的第二項權力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首要權力。這些權力植根于監管結構體系中,規定了銀行業、許多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運作,這使得評級機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扮演著核心作用。
信用評級機構的這些權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NRSRO”,即“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認為,只有這一機構有資格對公司及其財務狀況進行評級。
世界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都要求,任何債券必須經過此類評級機構的正式評級后才能購買。換句話說,銀行、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國庫只能購買被NRSRO評級為值得投資的債券。
對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口誅筆伐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便不絕于耳。但將評級機構推到風口浪尖的,正是他們在歐洲債務危機中的“推波助瀾”和如今毫不留情地劍指美債。評級機構之爭已成危機后全球金融改革最具爭議性的一章。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除比爾斯外,錢伯斯(John Chambers)和多倫多分析師斯萬(Nikola Swann)也是降低美國信用評級團隊的主要成員。
眼下,美債降級“三劍客”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八字胡、煙不離口的比爾斯
評級機構的雇員通常和他們的工作一樣,顯得神秘莫測。
即使是“三劍客”之首的比爾斯,也低調得幾乎沒有人能細數他的背景。甚至直到2011年8月5日之前,維基百科上都找不到有關比爾斯的頁面。
比爾斯于1990年加入標普,主要負責對超過100多個國家進行主權債務評級。在此之前,他曾經是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的經濟學家,主要負責分析主權債務可信度。
他擁有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of Virginia)國際關系專業的文學學士學位,并在LSE獲得了經濟學的理學碩士學位,比爾斯還在LSE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項獎學金。
盡管在公眾面前鮮為人知,但比爾斯卻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英國《衛報》曾在2011年8月寫道:“最近幾周,我們見證了全球權力最大國家的領導人們圍著比爾斯團團轉。他就是那個留著八字胡、煙不離口的標普主權信用評級主管,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中最大也最具影響力的那一家。”
比爾斯解釋說,“這一切都被誤解了。”他說:“財務政策,和其他政府政策一樣,本質上是政治過程。就像標普的降級聲明指出,政治領導者不愿意真正執行稅務和津貼的改革。”
“我們認為那些政府官員在處理導致美國公共債務負擔的結構性問題上,顯得過于小心了。和AAA級所要求的標準不符,也和其他擁有AAA評級的國家不在一個水平上。”比爾斯接著說,“我們信息是非常一致的,而且數字會替自己說話。”
他認為唯一的恢復AAA評級的做法是在稅務和津貼改革上的突破,但是“我看不到政治家的意愿和解決問題的希望”。
沒有經濟學學位的錢伯斯
而當公眾最近翻看錢伯斯的學歷背景時,竟然發現這位參與下調美國主權評級的分析師連經濟學學位都沒有,不禁大跌眼鏡:錢伯斯大學本科攻讀的專業是文學和哲學,并拿到了英文文學碩士學位。
55歲的錢伯斯和妻子、女兒以及他們的兩條狗現在住在曼哈頓河濱大道。
錢伯斯在美國的堪薩斯州堪薩斯市郊區長大,曾經進入愛荷華州文科高校格林內爾學院(Grinnell College)就讀。在校期間,他是游泳隊的明星,在該學院1000米自由泳歷史上名列第八。
1977年他獲得文學和哲學學士學位之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并獲得英文文學碩士學位。
錢伯斯進入金融業的第一份工作是歐美銀行(European American Bank)國際部,他最終從管理層的實習生上升到副總裁。
標準普爾發言人沃爾金(David Wargin)表示,作為金融分析師的錢伯斯主持主權評級委員會,后者是由不同背景的“高級主權分析師”組成。但沃爾金沒有說該委員會不同意對美國信用降級。
“債務上限談判的失敗幾乎持續到了午夜。”錢伯斯認為華盛頓的無能是降低評級的主要原因。
加拿大籍斯萬引爭議
而“三劍客”中的最后一位則是來自加拿大的斯萬。如前兩位一樣,斯萬的背景也諱莫如深。
據悉,斯萬目前在標普的多倫多辦公室工作,于2002年加入標普的多倫多辦公室,自2005年以來擔任標準普爾公共財政及主權評級副主任。
斯萬是標普的董事之一,同時也是負責美國、加拿大和百慕大的首席分析師,并且覆蓋一些公共部門機構,包括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和魁北克債券和儲蓄銀行。
在加入標普之前,斯萬是加拿大聯邦政府財政部門的經濟學家。在那之前他還曾供職于加拿大銀行的財政貨幣分析部。
由于這位加拿大籍的分析師也是主導本次美債評級下調的“三劍客”之一,一些美國媒體甚至驚呼:“標普下調美國信用評級的主要分析師竟然是加拿大人!”
有美國媒體評論稱:“標普降級的行為讓人想起該機構在1992年下調加拿大評級的舉動。”標普曾在1992年將加拿大的主權債務評級從AAA下調至AA+。
評級機構的權力迷局
對于普通人來說,評級機構的權力和幾家機構之間的關系是個謎。很少有人明白,為什么這些機構有權力動搖全球經濟。簡單來說,他們的作用和美國的信用局對個人和家庭信用進行信用評分性質類似。一個差的信用評級意味著更高的風險。貸款人因而會要求借款人支付更高的利息,以保證自己能夠收回借款。
信用評級機構的第二項權力的重要性絲毫不亞于首要權力。這些權力植根于監管結構體系中,規定了銀行業、許多養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運作,這使得評級機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扮演著核心作用。
信用評級機構的這些權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NRSRO”,即“國家認可的統計評級機構”。美國證券和交易委員會認為,只有這一機構有資格對公司及其財務狀況進行評級。
世界各國政府和金融機構都要求,任何債券必須經過此類評級機構的正式評級后才能購買。換句話說,銀行、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國庫只能購買被NRSRO評級為值得投資的債券。
對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口誅筆伐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便不絕于耳。但將評級機構推到風口浪尖的,正是他們在歐洲債務危機中的“推波助瀾”和如今毫不留情地劍指美債。評級機構之爭已成危機后全球金融改革最具爭議性的一章。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