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或陷二次衰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歐美股市暴跌,全球市場對美國經濟二次衰退和歐洲債務危機蔓延的擔憂日益加劇。美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鄭學勤認為,美國政府缺乏制定有效政策的能力和決心,導致經濟前景黯淡,歐債!
歐美股市暴跌,全球市場對美國經濟二次衰退和歐洲債務危機蔓延的擔憂日益加劇。美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董事總經理鄭學勤認為,美國政府缺乏制定有效政策的能力和決心,導致經濟前景黯淡,歐債危機的核心與此相同。美國新一輪寬松貨幣政策箭在弦上,或推高全球通脹。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認為,美國巨額有毒資產正處于新的發酵期,新一輪金融危機正在逼近。
暴跌暗含危機隱憂
中國證券報:美國股市連續暴跌,尤其是道瓊斯指數4日暴跌500點以上,創下2008年12月以來的最大單日下跌,是什么原因導致市場如此恐慌?
鄭學勤:美國股市此次暴跌是由多種因素綜合觸發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資者對美國和歐洲政府處理危機和恢復經濟的能力喪失信心。美國的問題不在企業,企業在持有資金、生產力、利潤等方面都很好。政府制訂和貫徹有效的經濟政策的能力堪憂。
困擾美國經濟的最大問題仍是失業。共和黨主張通過減稅,讓企業充分發展,從而解決失業問題。而民主黨主張增加政府開支,完善醫保和社保制度,提高對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用政府的項目來增加就業機會。不少經濟學家指出,解決美國失業問題的唯一方法是政府在基礎建設上大規模投資。很遺憾,這次兩黨“債限談判”的結果基本上斷絕了通過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可能,斷絕了政府進一步擴大政府項目的資金來源,市場投資者因而質疑政府是否有解決經濟問題的意愿和能力,這也是市場恐慌的重要原因。
王建:美國債務上限提高,避免了債務違約和被拋售的風險。此后,美國股市出現罕見暴跌,背后原因絕不像看上去那樣簡單。
我認為,原因之一可能是之前被掩蓋的巨額有毒資產現身。在2009年以后,在媒體上再也沒有看到過有關美國如何處理龐大有毒資產的報道,但這些有毒資產不會憑空消失。美國很可能用凍結和拖延的辦法,把巨大金融壞賬掩蓋了起來。
美國的衍生金融合約高峰是2006-2007年間簽訂的,絕大部分是5年期合約,而現在即將迎來新的金融合約清算高峰。若出現巨量衍生金融合約不能兌現,危機將一觸即發。
再看很多衍生金融合約的標的資產——住房抵押貸款正在承受“止贖”壓力。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失業率居高不下,越來越多的人無力還貸。有關研究稱美國房貸規模大概在12萬億美元左右,而目前有80%的房價低于房貸。隨著越來越多的房貸沒人還,美國金融體系的風險正在積聚。
紙包不住火,美國各金融機構應該很清楚巨額有毒資產已經到了新的發酵期,市場暴跌很可能由此而來。判斷美國新一輪危機是否會爆發,還需進一步觀察是否有美國金融機構因無法清償合約而再度出現倒閉。
中國證券報:美國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包括制造業指數、消費者支出、就業指標等均大幅低于經濟發展正常時期的平均水平。美國經濟是否陷入二次衰退?
鄭學勤:美國國內并不存在覺察得到的危機,但看不到扭轉乾坤的動力。除失業外,美國經濟的最大問題仍然是房地產市場。就財富效應和政策傳導效益而言,房地產市場比股市重要和有效得多,但目前十分疲弱。
美國無論是經濟還是金融市場,不確定性都很大。經濟在前一個季度復蘇速度明顯減緩,但仍然在緩慢的復蘇中;金融市場因為新的金融改革法案,正在逐步調整。
美國進入經濟衰退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概率不高。美國經濟朝什么方向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政府在最近一段時期將采取的政策。但目前看來,似乎應對乏術。
王建:金融機構承擔著給實體經濟輸血的功能,但次債危機摧毀了美國金融機構的這項能力。盡管美國成倍提高基礎貨幣投放,但金融機構去杠桿化的進程在深化,他們手握現金自救而非貸款給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日益枯萎。
目前,一方面是個人消費信貸因失業率上升受到銀行嚴格控制,需求增長緩慢,另一方面是生產性企業得不到銀行貸款,供給增長放緩。再加之美國社會消費品主要依靠進口,即使消費增長,亦對本國生產拉動有限,失業率也難以降低。
若實體經濟上述現狀再疊加有毒資產現身可能引發的金融市場動蕩,美國經濟將在衰退泥潭中陷得更深。
QE3漸行漸近
中國證券報:經濟復蘇乏力,QE3推出的可能性是不是大大增加?
王建:債務上限提高到2.4萬億美元。如此龐大的債務誰敢接盤?只能靠美聯儲發貨幣購買,QE3必定會推出。這就賭上了美元信譽,一旦美元的信譽崩潰,美國商品輸入就會斷流,經濟就會走入一場比1929-1933年更大的危機。
鄭學勤:QE2在今天看來,效果不佳。其通過提高金融資產價格,造成財富效應,從而刺激消費、拉動生產、減少失業的目的并未達到。
在美國有觀點認為,美聯儲現在別無選擇,只有推行QE3,但是QE3不會像QE2那樣再去買進美國債券。這種觀點預測了QE3的另一種方式,也即美聯儲很可能在8月底宣布以通脹為目標的寬松政策,只要通脹沒有達到設定上限,美聯儲就一直把銀行間互借利率保持在0.25%,也就是說不再給退出寬松政策限定時間目標。
QE3是個很模糊的概念,現在還很難說它會以什么形式出現。為刺激經濟,債限談判后唯一能用的就是貨幣政策了。無論美聯儲最終用什么形式來推行它的新金融政策,保持和提高流動性是它不得不做的。這對中國經濟來說,通脹壓力還會長期存在。
歐債危機不必過慮
中國證券報:美國經濟復蘇讓人擔憂,歐洲方面也不省心。在歐盟推出第二輪援助希臘計劃不久,因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收益率上升,市場對歐債危機向意、西蔓延的擔憂開始增加。歐債危機是否會愈演愈烈?
王建:2010年年底,歐元區負債率超過85%,美國超過100%,日本則超過200%。在世界經濟范圍內來看,歐洲形勢遠好于美國。
歐債危機可以說是人為造成的,美國三大評級機構難辭其咎。歐元區經濟體和美國相差不大,歐元區國債規模是9萬億美元,美國國債規模則是14萬億美元。所謂歐洲五國的問題債務也只有2萬億美元,但歐洲一些國債被評為垃圾級,而美國國債評級僅遭下調。
歐債危機是完全有辦法解決的。歐洲2萬億美元的問題債務中有六成是歐盟內部投資人持有,只需通過歐洲央行發行聯合債券購買問題債務的方式即可。
鄭學勤:歐債危機已經有1年多了。同美國一樣,歐洲危機拖到這一步,也是因為歐洲政府缺乏明確的政策和解決問題的決心。
歐債危機還會存在若干年,但是它不至于發展到摧毀歐元區的地步,因為這是歐元區各國無法承受的。但顯然,現在歐債危機還未發展到非立刻解決不可的地步,在此之前,市場難免因歐債危機影響而出現大起大落。
要想解決歐債危機,德國主張任何歐債救援方案都必須以持有債券人承擔一定損失為條件,這也許是問題的關鍵。否則,有了國際貨幣組織和歐盟的擔保,投資人會不斷利用這些國家債券的高收益率進行炒作,這些國家就會在債務泥潭中越陷越深。
中國需穩增長防“熱錢”
中國證券報:若美歐經濟出現二次衰退,對中國沖擊有多大?我們應采取何種措施來應對?
王建:美歐等經濟體爆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時刻正在逼近,世界經濟再度衰退的“雙底”態勢已經顯現,中國也已受到了影響。若剔除出口價格指數,6月出口實際增長率已經下降到不足7%,已經開始顯著低于經濟增長率了。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把控物價作為首要任務的宏觀政策導向需要調整,緊縮貨幣控通脹將會“誤傷”經濟增長動力。調控必須轉到財政政策上來,即貨幣適當放松保增長,財政補貼低收入人群抗通脹。
鄭學勤:中國經濟發展優勢在于中國的市場。只要堅持市場經濟,立足國內市場,經濟增長不應當有問題。這就是西方經濟學家為什么一直強調全球兩種速度的經濟發展的原因。
為了保護這種內在發展動力,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處理好同國際金融市場和政策接軌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兩點是匯率政策和利率政策。
通脹是個綜合征。新興國家的通脹與其經濟高增長密切相關,事實上,在金磚四國中,中國的CPI是最低的。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崛起的南美和亞洲的新興國家,幾乎全都受到通脹的困擾。新興國家通脹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國內的經濟和金融發展的速度同貨幣積累的速度不匹配。貨幣一時不能為經濟發展所吸收,積累起來的貨幣導致了高利率和高匯率。
由于資本流動的開放,國際金融機構將低利率的貨幣輸入高利率的國家進行所謂的“carry-trade”(套利交易)。這些“熱錢”又進一步推高了新興國家的利率和匯率,增強了通脹預期。要防止這種情況在國內重演,在宏觀政策方面應當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控制。
來源:中國證券報
暴跌暗含危機隱憂
中國證券報:美國股市連續暴跌,尤其是道瓊斯指數4日暴跌500點以上,創下2008年12月以來的最大單日下跌,是什么原因導致市場如此恐慌?
鄭學勤:美國股市此次暴跌是由多種因素綜合觸發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資者對美國和歐洲政府處理危機和恢復經濟的能力喪失信心。美國的問題不在企業,企業在持有資金、生產力、利潤等方面都很好。政府制訂和貫徹有效的經濟政策的能力堪憂。
困擾美國經濟的最大問題仍是失業。共和黨主張通過減稅,讓企業充分發展,從而解決失業問題。而民主黨主張增加政府開支,完善醫保和社保制度,提高對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用政府的項目來增加就業機會。不少經濟學家指出,解決美國失業問題的唯一方法是政府在基礎建設上大規模投資。很遺憾,這次兩黨“債限談判”的結果基本上斷絕了通過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的可能,斷絕了政府進一步擴大政府項目的資金來源,市場投資者因而質疑政府是否有解決經濟問題的意愿和能力,這也是市場恐慌的重要原因。
王建:美國債務上限提高,避免了債務違約和被拋售的風險。此后,美國股市出現罕見暴跌,背后原因絕不像看上去那樣簡單。
我認為,原因之一可能是之前被掩蓋的巨額有毒資產現身。在2009年以后,在媒體上再也沒有看到過有關美國如何處理龐大有毒資產的報道,但這些有毒資產不會憑空消失。美國很可能用凍結和拖延的辦法,把巨大金融壞賬掩蓋了起來。
美國的衍生金融合約高峰是2006-2007年間簽訂的,絕大部分是5年期合約,而現在即將迎來新的金融合約清算高峰。若出現巨量衍生金融合約不能兌現,危機將一觸即發。
再看很多衍生金融合約的標的資產——住房抵押貸款正在承受“止贖”壓力。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失業率居高不下,越來越多的人無力還貸。有關研究稱美國房貸規模大概在12萬億美元左右,而目前有80%的房價低于房貸。隨著越來越多的房貸沒人還,美國金融體系的風險正在積聚。
紙包不住火,美國各金融機構應該很清楚巨額有毒資產已經到了新的發酵期,市場暴跌很可能由此而來。判斷美國新一輪危機是否會爆發,還需進一步觀察是否有美國金融機構因無法清償合約而再度出現倒閉。
中國證券報:美國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包括制造業指數、消費者支出、就業指標等均大幅低于經濟發展正常時期的平均水平。美國經濟是否陷入二次衰退?
鄭學勤:美國國內并不存在覺察得到的危機,但看不到扭轉乾坤的動力。除失業外,美國經濟的最大問題仍然是房地產市場。就財富效應和政策傳導效益而言,房地產市場比股市重要和有效得多,但目前十分疲弱。
美國無論是經濟還是金融市場,不確定性都很大。經濟在前一個季度復蘇速度明顯減緩,但仍然在緩慢的復蘇中;金融市場因為新的金融改革法案,正在逐步調整。
美國進入經濟衰退的可能是存在的,但概率不高。美國經濟朝什么方向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政府在最近一段時期將采取的政策。但目前看來,似乎應對乏術。
王建:金融機構承擔著給實體經濟輸血的功能,但次債危機摧毀了美國金融機構的這項能力。盡管美國成倍提高基礎貨幣投放,但金融機構去杠桿化的進程在深化,他們手握現金自救而非貸款給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日益枯萎。
目前,一方面是個人消費信貸因失業率上升受到銀行嚴格控制,需求增長緩慢,另一方面是生產性企業得不到銀行貸款,供給增長放緩。再加之美國社會消費品主要依靠進口,即使消費增長,亦對本國生產拉動有限,失業率也難以降低。
若實體經濟上述現狀再疊加有毒資產現身可能引發的金融市場動蕩,美國經濟將在衰退泥潭中陷得更深。
QE3漸行漸近
中國證券報:經濟復蘇乏力,QE3推出的可能性是不是大大增加?
王建:債務上限提高到2.4萬億美元。如此龐大的債務誰敢接盤?只能靠美聯儲發貨幣購買,QE3必定會推出。這就賭上了美元信譽,一旦美元的信譽崩潰,美國商品輸入就會斷流,經濟就會走入一場比1929-1933年更大的危機。
鄭學勤:QE2在今天看來,效果不佳。其通過提高金融資產價格,造成財富效應,從而刺激消費、拉動生產、減少失業的目的并未達到。
在美國有觀點認為,美聯儲現在別無選擇,只有推行QE3,但是QE3不會像QE2那樣再去買進美國債券。這種觀點預測了QE3的另一種方式,也即美聯儲很可能在8月底宣布以通脹為目標的寬松政策,只要通脹沒有達到設定上限,美聯儲就一直把銀行間互借利率保持在0.25%,也就是說不再給退出寬松政策限定時間目標。
QE3是個很模糊的概念,現在還很難說它會以什么形式出現。為刺激經濟,債限談判后唯一能用的就是貨幣政策了。無論美聯儲最終用什么形式來推行它的新金融政策,保持和提高流動性是它不得不做的。這對中國經濟來說,通脹壓力還會長期存在。
歐債危機不必過慮
中國證券報:美國經濟復蘇讓人擔憂,歐洲方面也不省心。在歐盟推出第二輪援助希臘計劃不久,因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收益率上升,市場對歐債危機向意、西蔓延的擔憂開始增加。歐債危機是否會愈演愈烈?
王建:2010年年底,歐元區負債率超過85%,美國超過100%,日本則超過200%。在世界經濟范圍內來看,歐洲形勢遠好于美國。
歐債危機可以說是人為造成的,美國三大評級機構難辭其咎。歐元區經濟體和美國相差不大,歐元區國債規模是9萬億美元,美國國債規模則是14萬億美元。所謂歐洲五國的問題債務也只有2萬億美元,但歐洲一些國債被評為垃圾級,而美國國債評級僅遭下調。
歐債危機是完全有辦法解決的。歐洲2萬億美元的問題債務中有六成是歐盟內部投資人持有,只需通過歐洲央行發行聯合債券購買問題債務的方式即可。
鄭學勤:歐債危機已經有1年多了。同美國一樣,歐洲危機拖到這一步,也是因為歐洲政府缺乏明確的政策和解決問題的決心。
歐債危機還會存在若干年,但是它不至于發展到摧毀歐元區的地步,因為這是歐元區各國無法承受的。但顯然,現在歐債危機還未發展到非立刻解決不可的地步,在此之前,市場難免因歐債危機影響而出現大起大落。
要想解決歐債危機,德國主張任何歐債救援方案都必須以持有債券人承擔一定損失為條件,這也許是問題的關鍵。否則,有了國際貨幣組織和歐盟的擔保,投資人會不斷利用這些國家債券的高收益率進行炒作,這些國家就會在債務泥潭中越陷越深。
中國需穩增長防“熱錢”
中國證券報:若美歐經濟出現二次衰退,對中國沖擊有多大?我們應采取何種措施來應對?
王建:美歐等經濟體爆發新一輪金融危機的時刻正在逼近,世界經濟再度衰退的“雙底”態勢已經顯現,中國也已受到了影響。若剔除出口價格指數,6月出口實際增長率已經下降到不足7%,已經開始顯著低于經濟增長率了。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把控物價作為首要任務的宏觀政策導向需要調整,緊縮貨幣控通脹將會“誤傷”經濟增長動力。調控必須轉到財政政策上來,即貨幣適當放松保增長,財政補貼低收入人群抗通脹。
鄭學勤:中國經濟發展優勢在于中國的市場。只要堅持市場經濟,立足國內市場,經濟增長不應當有問題。這就是西方經濟學家為什么一直強調全球兩種速度的經濟發展的原因。
為了保護這種內在發展動力,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處理好同國際金融市場和政策接軌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兩點是匯率政策和利率政策。
通脹是個綜合征。新興國家的通脹與其經濟高增長密切相關,事實上,在金磚四國中,中國的CPI是最低的。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崛起的南美和亞洲的新興國家,幾乎全都受到通脹的困擾。新興國家通脹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國內的經濟和金融發展的速度同貨幣積累的速度不匹配。貨幣一時不能為經濟發展所吸收,積累起來的貨幣導致了高利率和高匯率。
由于資本流動的開放,國際金融機構將低利率的貨幣輸入高利率的國家進行所謂的“carry-trade”(套利交易)。這些“熱錢”又進一步推高了新興國家的利率和匯率,增強了通脹預期。要防止這種情況在國內重演,在宏觀政策方面應當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控制。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