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能源淄礦集團內涵式增長 建立發展新模式
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就在許多煤炭企業“熬冬”之時,山東能源淄礦集團卻反其道而行之,開始了“冬天狩獵”。最近,該集團相繼控股濟南泰星公司,收購淄博瀚森水泥,頻頻得手,收獲頗多。 煤炭行業“黃金十年”…
就在許多煤炭企業“熬冬”之時,山東能源淄礦集團卻反其道而行之,開始了“冬天狩獵”。最近,該集團相繼控股濟南泰星公司,收購淄博瀚森水泥,頻頻得手,收獲頗多。
煤炭行業“黃金十年”的終結,給了許多煤炭企業當頭一棒。然而,淄礦雖受行業沖擊,但越挫越勇。在山東省國資委公布的業績考核中,淄礦反映企業經營業績核心指標的經濟增加值達到2.4億元(稅后凈營業利潤-資本成本),位列能源集團第一。
“我們正是通過內涵式增長,對沖了行業危機,提高了企業競爭力。” 淄礦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張壽利介紹。2013年,該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06億元,首次突破300億元大關。
淄礦響亮地提出了“煤價降到哪里、成本就控制到哪里”的口號,把目光轉向內部,靠內生動力抵御外部壓力,以“創新之手”挖掘“潛在之利”。他們在各單位普遍建立了包含四級結算關系、五大市場主體、十大要素市場、十萬余種價格的內部市場化管理體系,將市場關系延伸到崗位和個人、擴展到生產經營的最末端。
該集團編制《礦井內部市場化運營管理手冊》,規范理順了生產礦井內部市場化管理。內部市場化管理實現了企業發展責任和經營壓力的有效傳導,真正體現了“人人都是經營者、崗位都是利潤源”。通過實施內部市場化,維修費降低3600萬元,材料費降低4700萬元。
突出“人均”導向,提高內生動力。淄礦始終認為,均量才是決定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把人均水平高作為著力培育和矢志追求的核心優勢。他們提出了“人員零增長”的目標,大力實施裝備換人、技術換人、管理換人、機制換人“四個減人”舉措,千方百計控制用工規模,最大限度地控制了人工成本過快增長。
2013年,該集團在確保職工收入不降低的同時,實現了用工總量和人工成本“雙下降”,從業用工總數同比減少2354人。山東能源集團統計排名的人均收入、人均效益等五項人均指標,淄礦均位居前列。
與已投入生產的成本相比,煤炭企業積淀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成本十分巨大。為此,該集團加強資產清理整頓,盤活內潛價值。他們集中開展清理低效無效資產、清理應收賬款等“六項清理”,充分盤活了潛藏在各個環節的價值和資源。僅實施物資超市化管理,代銷代存物資32400余種,減少自有資金占用10378萬元;實行設備集中管理和自主維護,加大材料清理歸集和再造復用力度,全集團維修費和材料費支出同比降低1.4億元,成為降本增效的有力舉措。
一個企業的成本高低、效益好壞,投入是基礎因素。淄礦創新人、財、物管理運營模式,努力實現“輕裝上陣”。他們把資產輕量運營作為降低投資成本、提高資產收益的重要舉措,專注主業管理,積極推動非核心業務外包。他們以效益分成為“蛋糕”,吸引社會資源建設和運營煤炭洗選系統。
旗下楊家村煤礦通過洗煤廠建管外包,減少投資1.6億元。水泥建材產業以品牌、管理和技術為依托,采用托管和貼牌方式擴大生產規模,年增水泥產能200萬噸,減少設備和廠房投資3億元。中心醫院以“市場換裝備”,零投資引進診療設備20臺套,減少支出540萬元。通過實施“輕資產”運營,淄礦凈資產收益率達到6.1%,居能源集團所屬礦業集團首位。
按照“用人不養人”的原則,淄礦積極推進“輕用工”管理。他們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后勤服務社會化管理和大力推進生產輔助專業化,最大限度地變勞動關系為勞務關系,從根本上解決國有企業用工成本高、養人包袱重的問題。集團總部機關15萬平方米辦公區、生活區的綠化和保潔工作,通過引入社會專業機構僅花費90萬元,相當于以9名正式職工的費用完成了過去50多人的工作量。
在設備維修、井筒裝備、工作面安撤等生產輔助業務方面,該集團引入外部專業力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減少了費用支出。楊家村煤礦將大采高工作面安撤任務,全部交由專業公司承擔,安撤面時間由過去的45天減為15天,每次可節約費用100多萬元。 該集團確定了“輕用工”管理的階段性目標,到“十二五”末煤炭產能達到4000萬噸時,仍使在冊職工總數維持在目前2萬人左右的水平,做到增量不增人,堅決不再走“用人多、包袱重”的老路。
“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成本”。該集團堅持源頭抓起,加強過程控制,正確處理高標建設與合理投資的關系。他們先后對3個在建項目的設計和投資進行了再優化,共審減投資14.3億元。依靠全方位加強投資和用工管理,淄礦的新礦井從一開始就具備了“用人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優良基因。
在新礦井建設上,淄礦堅定不移地提出了“人均萬噸”的效率標準,全面推行采掘機械化、裝備自動化、管理信息化、運營市場化、輔助專業化、后勤社會化“六化”模式,著力打造輕型大礦、智慧礦山和高效企業。即將投產的巴彥高勒礦井,探索應用了國內領先的智能化無人值守開采裝備,千萬噸礦井定員僅為833人。年產500萬噸的楊家村礦井,定員500人的目標也正在逐步實現。
“我們緊緊把握內涵提升這個主題,堅定不移地走穩健經營、完善‘121’新型產業體系、用人少效率高、經營市場化和改革創新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建立起輕資產、精用工、市場化、均量高為主要特征的內涵發展新模式。”張壽利介紹。通過內涵發展,淄礦2014年將實現兩大歷史性轉折。一是省外煤炭產能首次超過首內。二是非煤實體產業收入首次超過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