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業亟需轉型升級
來源:中國能源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進入10月,全國煤炭市場寒潮依舊,煤炭滯銷、庫存增加、價格持續下滑,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9日,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比前一報告周期再降1元/噸報收530元/噸,繼續處在近三年最低點。 而…
進入10月,全國煤炭市場寒潮依舊,煤炭滯銷、庫存增加、價格持續下滑,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9日,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比前一報告周期再降1元/噸報收530元/噸,繼續處在近三年最低點。
而在此前召開的2013中國(泰山)國際礦業裝備與技術展覽會高層論壇上,山東能源董事長卜昌森表示,我國煤炭行業尚處在深秋,煤價還將持續下滑,真正的冬天還沒有到來。
業內專家指出,煤炭行業的競爭光靠煤炭本身,已經不能適應國際化和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了,轉型升級才是走出困境的關鍵。
轉型迫在眉睫
無論是宏觀經濟還是煤炭行業本身,都已進入深度調整期。
在1998年、1999年煤炭企業最困難時期,我國的GDP增速低于8%,煤炭消費量增速急劇下滑。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GDP增速低于8%的時候,中國煤炭的消費量增速將會大幅下滑。2011年以來,我國GDP增速處于下滑狀態,與此同時,煤炭的消費量增速也在下滑。
據統計,“十一五”及“十二五”頭兩年,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2.3萬億,按照800元投資一噸的產能,2.3萬億投資就有了30億噸產能,2012年煤炭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是2001年的52倍。保守估計,我國目前的煤炭產能過剩5億噸,“十二五”后三年將總共增加12億噸產能。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此外,節能減排力度的加大,對煤炭行業的影響和約束加大,市場空間越來越小。
近年來,雖然大家都在求轉型,但由于煤市堅挺,對轉型發展沒有形成生死存亡的壓力,多數煤企還處在似轉非轉的道路上,“一煤獨大”的局面并未總體改變。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次煤炭價格持續下滑導致煤炭行業大面積虧損就是很好的佐證,原因是轉型產業還未形成能夠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
“只有加快轉型調整,才能在競爭中獲得發展的主動權。”卜昌森說,成功的企業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轉型升級才是走出困境的關鍵。
多元化需理性
接受記者采訪時,多位煤炭分析師一致認為,宏觀環境的多變性和煤炭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多元化是煤炭企業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煤炭企業轉型應該圍繞煤炭,往煤炭周邊產品行業或是下游的深加工行業方向發展。
太原大學管理系主任陳新玲也表示,在煤炭形勢愈發嚴峻的背景下,煤炭企業應堅持煤與非煤并舉,實施多元化戰略。
但她同時指出,時機與項目的選擇非常關鍵。一般來說,當企業規模還不夠大時,多元產業要注意與主業的連接性,發展多元是為了配合主業,促進主業做大做強。當主業規模較大時,應另辟蹊徑發展符合全球產業趨勢的新型多元產業,形成多條腿支撐的產業格局。
以山西省煤炭企業轉型為例,山西所有煤企所轉向的產業大部分是與重工業息息相關,如油、鋁、建材和電力,而這些重工業的周期與煤炭產業周期基本相同,一旦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煤炭企業的主業和非主業會同向下降,仍然難以抑制周期性問題,這對企業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煤企應根據企業自身實際情況,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和市場發展趨勢選擇路徑。”
“煤炭企業轉型要打破對有形資源的依賴,從更高層次上整合無形資源。”卜昌森說,在“黃金十年”里,許多煤炭企業在高速增長的掩蓋下犯了非理性發展的錯誤,一定要避免。比如,戰略缺失,在項目建設上投入大量資金,但由于缺乏戰略規劃,在產業發展上“亂撒芝麻鹽”,導致產業小、散、亂、雜、多,真正發展壯大的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