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防治計劃:減少煤炭消費成難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按照國務院要求,環保部、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住建部、…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切實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按照國務院要求,環保部、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住建部、能源局聯合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簡稱“國十條”)對我國今后五年的大氣治理給出了一個明確目標: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對此,一位發改委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國十條”的具體目標很不滿意。
“現在發布的國十條目標,比之前我們討論的目標有所降低。比如京津冀細顆粒物濃度下降25%這個標準就是有所降低的。”上述官員表示。他隨后解釋說,要求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有關部門發現按照之前的標準,可行性不強。
上述發改委官員表示,在十條措施中,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最值得關注。
在此次出臺的“國十條”中明確提出要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具體目標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力爭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通過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強度等措施替代燃煤。
對此,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秘書長梁敦士給了記者一組數據,目前煤炭仍然是我國的主體能源,“國十條”給出的65%的占比,相比于2012年67%左右的占比,雖然只是下降兩個點,但要達到目標還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認為,“國十條” 對于能源結構調整的作用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出現突然性的轉變。
中國煤炭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賀佑國向記者表示,“國十條”給出的65%以下的目標,是指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的變化。我國能源總量需求一直上升,雖然煤炭所占的比重下降,但對總量的影響并不大。對于煤炭企業來說,主要帶來的影響是煤炭行業地區布局需要轉變,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將是用煤行業的結構調整。
梁敦士也表示,“國十條”的出臺將倒逼火電企業轉型。一方面,小型機組和高耗能機組要進行淘汰,另一方面,火電企業要向坑口電廠、煤炭產地轉移。
而在控制煤炭消費總量的同時,“國十條”也提出其空出的部分將由天然氣、煤制天然氣、煤層氣填補。目標是,到2015年,新增天然氣干線管輸能力1500億立方米以上,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
一位業內分析師告訴記者,在減少煤炭消費總量的壓力下,燃氣發電在未來必將獲得大力支持。但目前,所有燃氣發電企業如果不依賴政府補貼,都無法實現盈利。
他給了記者一組數據,按照目前的行業平均水平,燃氣發電成本平均為0.505元/度,這一成本不包括人力成本等企業運行成本在內,如果加上這些成本,將會高出目前燃氣發電上網電價0.528元/度。“如果不算上政府補貼,燃氣發電企業的凈利潤肯定是負的。”上述分析師表示。所以其認為,能源結構的調整將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