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將出 未批先建項目或變相補批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部分未批先建的不合規項目有望合法化,但是新的緊箍咒仍將會對落后的產能進行調控和淘汰。 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平板玻璃五大產能過剩行業將迎來一輪新的生死考驗。 記者從可靠渠…
部分未批先建的不合規項目有望合法化,但是新的緊箍咒仍將會對落后的產能進行調控和淘汰。
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平板玻璃五大產能過剩行業將迎來一輪新的生死考驗。
記者從可靠渠道獲悉,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制定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目前已經完成。該方案對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平板玻璃行業將采取市場化調控的手法,企業只要達到環保、節能等標準的,就允許生產,就不再定義是否有國家審批。
這意味著部分未批先建的不合規項目有望合法化,但是新的緊箍咒仍將會對落后的產能進行調控和淘汰。
事實上,國家多個部委近年一直對過剩行業進行調控,雖然獲得行政審批的項目有限,但前述五個行業實際的產能卻在不斷擴大。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學院教授許中波指出,由國家審批轉變為采用為環保、節能等新的調控手法,實質上是一種對過去項目的“補批”,這對優化產能是有益的。
“行政審批不能解決行業發展問題,也不能解決產能過剩的治理問題。”工信部副部長蘇波9月15日在中國制造業年會上說,中國經濟已經到了不再可能依靠規模擴張,而是需要依靠技術創新的發展新階段。
部分行業審批權將進一步下放
消息人士介紹,與過去對過剩行業調控不同,上述已經完成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不再過分強化行政審批的作用,轉而要求各地未批先建的項目先停產,用市場化辦法來調控,也即是用節能、排放、環保、技術等手段來監管。
該人士還透露,國家有望將一些工業行業的行政審批權進一步下放。
“下一步,國家將減少政府對于企業過度的干預,在大幅減少政府審批事項的同時,以市場手段規范準入,為支持企業創新體系創造潛力。”他說,企業只要達到環保、節能等標準的,就允許生產,不再定義是否有國家審批。
中國水泥協會信息中心副主任陳柏林認為,上述市場化的調控手法若能兌現,將意義重大。
陳柏林說,畢竟政府沒有精力代替市場得出“多少產能是合適的”這一結論,并依此進行逐一審批。他認為,短期看一些地區可能還是會受投資沖動的影響,加快新項目上馬,但長期來看新措施將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企業是以回報率作為導向進行生產的,這種更符合市場規律的決策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調控產能過剩,走出越調控越膨脹的困局。”陳柏林說。
多年來,國家一直在采取行政審批的辦法限制鋼鐵、水泥等行業的產能擴張,但是無論是具體企業還是行業協會的一些人士對此都并不認同,政府和坊間對于行業產能是否過剩存在分歧。
針對工業行業的行政審批權的進一步下放,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學院許中波提醒,由于地方政府顧慮鋼鐵等行業為本地創造的稅收和就業,很難有積極性去調控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而新的限制辦法,能對產能過剩調控的影響如何還需進一步觀察。
未批先建項目或變相補批
消息人士說,過去被定義為過剩行業的約一半的未合規投資項目有望合法化,只要通過環保、節能等評估,即能實現變相補批。
事實上,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平板玻璃行業五大被定義為產能過剩的行業,有諸多已經投建的項目未經行政審批。
比如,鋼鐵行業,今年預計產能將達到10億噸,行業保守估算,約有4億噸未經過國家審批;中國水泥的產能今年有望達到25億噸,而獲得國家審批的只有一半左右;電解鋁方面,2012年中國擁有1986萬噸的電解鋁產能,經審批的卻只有460萬噸。
受訪人士說,目前未經過國家層面審批或者核準的項目,有的是地方批了的,有的根本就沒有經過任何批準,更多的是先違規建設后再獲得補批。
許中波認為,國家通過環保、節能等手段來評估項目是否合規是否需要關閉,進而規范市場控制產能的辦法,實行起來有一定難度,比如環保的指標怎么界定?又如何監控?
該人士說,最常見的一種狀況是,一些企業引進了脫硫的環保設備,使用起來會增加經營成本,“實操中,企業只有在有監管、有檢查的時候才會使用。”
今年3月份,環保部華北督查重點對河北的鋼鐵的全面調查發現,該省60%的運行企業存在環保問題,70%除塵設施運行不正常,八成企業生產廢水違規排放。受調查的河北300家左右鋼鐵企業,僅有53家鋼企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煙氣脫硫裝置,僅僅占到1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