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電互保”再升級 “新政”實施效果待驗
來源:英大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期以來,隨著煤價持續下跌,各地“煤電互保”政策呈愈演愈烈之勢,河南、山東、湖南等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或明或暗的實行起“煤電互保”,當地政府下達行政指令,要求當地電廠優先使用當地煤…
近期以來,隨著煤價持續下跌,各地“煤電互保”政策呈愈演愈烈之勢,河南、山東、湖南等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或明或暗的實行起“煤電互保”,當地政府下達行政指令,要求當地電廠優先使用當地煤企生產的電煤,希望在電煤價格持續疲弱的情況下,通過行政手段力保當地煤炭企業存活。
各地“煤電互保”政策,讓山西、陜西及內蒙古等產煤大省成為最大受害者;特別是在山西省,加之近期神華、中煤等煤炭巨頭不斷下調動力煤掛牌價格,讓山西省煤炭企業競爭力大大削弱,已面臨“四面楚歌”,逼迫山西省也加入了地方“煤電互保”的方陣中。
近日,山西省政府出臺20條“煤炭新政”來為本省煤炭企業減負,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其中包括“暫停提取煤炭企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煤礦轉產發展資金”;“對省內實施煤電聯營、煤電一體化和簽訂煤電長期合作協議等的發電企業,給予發電指標傾斜,鼓勵其節省運力,節約成本,清潔高效,就近用煤”等措施。
五大上市煤企將直接獲益7.67億元
曾擔任同煤集團董事長的山西煤炭工業廳廳長吳永平向媒體介紹,“煤炭20條”分近期、中期、長期三類措施同時啟動。近期措施就是要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擺脫困境,激活企業,促進煤炭企業平穩發展。中期措施就是要優化發展環境,通過清費立稅,推動銀企深度合作,積極穩妥建立山西煤炭儲備機制,建立和諧煤電關系等措施,推進煤炭行業協調發展。長期措施就是要轉變發展觀念,在加強煤礦安全生產,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煤炭清潔高效、就地轉化項目,加快現代化礦井建設步伐。
有研究報告分析稱,僅第一條措施“從2013年8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暫停提取煤炭企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和煤礦轉產發展資金”,就能讓山西西山煤電、大同煤業、蘭花科創五大上市煤企直接受益高達7.67億元。
另據中煤遠大咨詢中心分析師張志斌指出,第二條“從2013年8月1日起至2013年12月31日止,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交易服務費減半收取”,至少可為交易雙方節省0.1元/噸的交易手續費,“雖然量不大,但這是實打實的優惠”。
太原交易中心內部人士稱,千分之一的手續費已經非常低了,此次減半交易手續費后,該交易中心5個月大約損失1800萬-2000萬元,這也是為支持省內煤炭企業發展而做出的犧牲。
由于過去十年是煤炭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盈利能力頗佳,這導致各省份和地區出臺以各種名義征收費用,使煤炭行業出現費大于稅。值得注意的是,山西20條“煤炭新政”對于“清費立稅”有了比較明確規定,但具體實施效果尚待時間檢驗。
張志斌認為,山西20條“煤炭新政”中,雖然推出了“鼓勵發展煤電一體化、煤焦化、煤制氣、煤制油等就地轉化項目,實現多聯產、規模發展,拓寬煤炭利用范圍,將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轉化等”多項支持煤炭企業轉型發展;以及“加大清理涉煤不合理收費工作力度;研究煤炭稅費整體改革方案,合理確定稅費總體水平,擴大增值稅抵扣范圍;取消鐵路建設基金;根據資源賦存條件制定差別化稅費政策等”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措施,但具體實施效果還需時間和市場雙重考驗。
煤炭營銷專家李朝林認為,地方政府的“煤電互保”政策,雖然借助減負相關政策措施,當地煤炭企業可以降低噸煤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并從中獲益,但總體上難以改變目前煤炭市場供應過剩的格局,且具體實施效果尚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