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油氣運輸安全面臨兩方面挑戰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我國油氣資源正面臨需求不斷增加,國內供給增速有限的局面,需要通過更安全的管道和海上運輸,保障國內的供應。 中國石油(行情股吧買賣點)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石油(行…
我國油氣資源正面臨需求不斷增加,國內供給增速有限的局面,需要通過更安全的管道和海上運輸,保障國內的供應。
中國石油(行情 股吧 買賣點)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石油(行情 專區)產量2.05億噸,同比增長1%,而表觀消費量約4.9億噸,同比增4.7%,國內石油供需缺口達到3億噸左右,進口依存度已超過56%;2012年全年國內天然氣產量107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6.5%,天然氣進口量(含液化天然氣)425億立方米,增長31.1%,表觀消費量1471億立方米,增長13%。我國天然氣的消費比例將從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4%增至8%-10%。
雖然在原油和成品油的運輸方面,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連接國內外的運輸網絡通道,但在運輸安全上依然存在一些挑戰。
截至2012年末,我國已建成長輸油氣管道總長度近10萬公里,形成了東面的海上進口,西南的中緬(中國-緬甸)油氣管道、西北的中哈(中國-哈薩克斯坦)及中亞(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中國)油氣管道、東北的中俄(俄羅斯遠東管道斯科沃羅季諾分輸站-中國大慶末站)原油管道與國內油氣田的資源和市場相連,初具規模的跨區域油氣管網已基本形成,國內生產的90%以上的油通過上述管道運輸。進口油氣中除俄羅斯及中亞地區輸往中國的油氣主要通過管道運輸外,其它的以海運為主,主要有中東航線、非洲航線和東南亞航線。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管道運輸、海上運輸都存在較大的運營風險。跨國管道(主要指中哈、中亞、中俄、中緬油氣管道)的運輸受地緣政治、油氣資源供給不足、地區恐怖組織的襲擊等重要因素影響。以海運為主的進口油氣,存在通道單一,運輸安全風險高的弊端。而國內陸上油氣長輸管道干線運行安全形勢也不容樂觀。主要面臨管道設備老化、日常管理不到位、自然災害、不法分子打孔盜油、維搶修體系的布局涵蓋范圍不足、新建管道建設與投產和交接中的安全潛在風險等嚴重影響到油氣管道運輸安全。
鑒于上述問題,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完善,力爭將油氣運輸的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1。在進口油氣方面:
(1)開辟多元進口油氣運輸通道,降低遠距離運輸安全風險。
根據我國進口油氣主要集中在中東、中亞及非洲的現狀,在現有海運油氣僅有三條航線(中東航線、非洲航線和東南亞航線)和四大油氣通道的基礎上,開辟新的運輸通道。
一是繞開馬六甲海峽,可考慮從海灣石油的唯一出口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建設至中國新疆喀什的油氣管道,直接將中東的油氣輸往中國。
二是高度關注印度設想的從俄羅斯途經中國到印度的3條油氣管道的進展情況,若能實現,印度還可以向中國提供通往海灣地區的能源通道。
三是要緊密跟蹤泰國管道項目和亞新馬泰管線的進展,應該積極參與,爭取把它連接到中國。
(2)建造超大型油輪,組建中國的遠洋船隊,增加護航艦艇。
(3)隨著我國對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油氣能源依賴度的增加,應從戰略的高度關注中國在該地區的油氣管道安全。充分發揮上海合作組織的協商平臺,與各國建立高效的國際協調機制,構建高效、安全、穩定的油氣運輸體系,加強能源合作的同時,排除中亞地區受到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襲擾對油氣管道運行帶來的不安定因素影響。
2。在國內陸上油氣管道運輸方面:
(1)對在役運行超期的老管道,要進行全面的運行風險識別,采用科技手段,梳理出因年限長久運行帶來的不安全因素,制定出具體的整改方案,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
(2)加強在役運行管道日常安全生產管理。一是要提高企業全員安全風險意識,在加強安全教育培訓的同時,簽訂全員安全風險責任書,直接與員工經濟效益掛鉤;二是以一條完整的長輸管道為單元,完善單線的輸油氣安全預警系統,做到管道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村鎮、管道經過地的公安部門形成齊抓共管的聯防機制;三是制定完善企業管道安全運行體系,形成可操作執行的規范流程、標準和規章。
(3)整合全國油氣維搶修資源,在全國的油氣管網分布現狀基礎上,以區域為中心,將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的管道維搶修資源進行整合,力爭達到資源共享,對全國的油氣管網的安全運行真正起到保駕護航作用。
(4)從新建油氣管道投產前期的源頭抓好安全工作。未來的五年是我國油氣管道大發展的高峰期,全國將有近8萬公里的長輸油氣管網陸續新建并投產運行,在項目的可研、初步設計、建設期間的質量管控、試運投產及交接等全過程中,要與西方發達國家對標接軌,引進先進的管理和技術,把影響到今后運行的安全隱患力爭消滅在試運投產之前。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煤價連跌處近三年來最低點 下一篇:看石鋼如何創新特鋼企業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