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激發巨大投資需求 各路資金潛力有待深挖
來源:上海證券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城鎮化被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推動力。但就在各級政府及市場對城鎮化充滿憧憬之時,城鎮化帶來的持續巨量資金投入,也將考驗本已負債的各級政府籌資能力及市場承受能力。 銀行信貸資金…
城鎮化被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大推動力。但就在各級政府及市場對城鎮化充滿憧憬之時,城鎮化帶來的持續巨量資金投入,也將考驗本已負債的各級政府籌資能力及市場承受能力。
銀行信貸資金、債市資金、民間資本等被認為是傳統的幾大資金重要來源。但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占據社會融資總量過半的銀行對城鎮化帶來的商機看法頗為謹慎。而與之相對的是,債市等其他融資方式或將更為被倚重。
催生巨大投資需求
有測算稱,僅以2002年的價格計,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就需要增加9萬元的投資。若增加1000多萬城市人口,再以當前價格水平計算,增加的投資則有可能高達幾萬億元城鎮化所蘊涵的巨大潛力,已然激發各地的積極性。
2012年12月中旬,福建省在下發的推進城鎮化發展十二條措施部門任務分工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大城關”戰略,引導產業、人口等要素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十二五”末全省18個縣城人口規模達到10萬人以上,20個縣城達到5~10萬人。
簡單的幾個數字,或難以量化背后的機遇與挑戰。更直觀的是,推進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內需潛力,需要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方面進行大量投資。
有測算稱,僅以2002年的價格計,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就需要增加9萬元的投資。若增加1000多萬城市人口,并以當前價格水平計算,增加的投資則有可能達幾萬億元。
央行曾總結推進城鎮化相關投資的幾個特點:一是資金需求量大;二是建設周期相對較長,投資回收周期往往更長;三是有些投資部分甚至全部體現為社會效益而非項目本身的直接收入效益。
而目前我國城鎮化率為51%,按戶籍人口計算只有35%,距離我國2030年65%~70%的目標尚有很大發展距離。銀河證券測算認為,這意味著到2030年,各類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這就意味各級地方政府未來需要持續投入大筆資金推進城鎮化建設。同時,這對已負債不小的各級地方政府也將是不小的壓力。
因此,央行曾表態應通過鼓勵民間投資、健全稅收體系、完善多元化融資機制等,為城鎮化投資提供規范、穩定、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目前各地政府已在積極探索拓展城鎮化投融資方案。比如,福建省就拓展投融資明確提出,要支持各地組建城鎮開發建設投融資平臺,通過注入土地資產、土地增值效益、盤活冠名權、經營權和使用權,發行企業(公司)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信托計劃和上市融資等渠道籌措資金。
債市望大有作為
與銀行貸款比,債券價格可以及時反映地方財力的穩健狀況,既面臨較強的市場約束,也有助于激勵地方政府通過改善當地信用狀況降低融資成本福建省政府擬倚重城鎮開發建設投融資平臺進行債券融資的構想,一定程度上與監管層思路的側重點頗為相符。此前,央行多次強調市政債這一融資工具對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性,可見其傾向。
在2012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曾專門開辟專欄探討城鎮化建設融資的國際經驗。專欄綜合大多數國家情況稱,城鎮化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府稅收;二是基于使用者付費原則的項目收益;三是通過發行市政債或類似債務工具從金融市場融資。
央行稱,有了使用者付費和財產稅等地方稅作為穩定的未來收入,地方政府就可能負債融資進行城鎮化建設,典型做法就是發行市政債或類似債務工具。
從歷史上看,市政債和城市化進程關系較為密切。比如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時間,市政債發行規模均超過國債,這一時期也是美國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日本二戰后上世紀50~7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大大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地方債在這一時期也大量發行。
據央行分析,與銀行貸款比,市政債是在金融市場上的公開融資行為,需要披露信息和獲得相應的發債評級,債券價格可以及時反映地方財力的穩健狀況,既面臨較強的市場約束,也有助于激勵地方政府通過改善當地信用狀況降低融資成本。
央行行長周小川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呼吁放開市政債的發行。他說,如果市政債和財產稅搭配,可以有效地解決城鎮化建設的成本約束問題,也可以防范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風險。
目前的城投債被認為是市政債的一種變通,與國外的市政債很接近,即以為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或公益性項目籌資而公開發行的企業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2.980.68%資金研報]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亦直言,城投債只不過借用了一個城投公司的名義,背后的實際主導仍是地方政府。可預見,在市政債成行之前,城鎮化將推動城投債的持續擴容。
且據本報記者了解,此前市場間已有流傳,在城鎮化背景下,此前被收緊的地方融資平臺發債已有放松意向。
東北證券[18.804.04%資金研報]認為,城鎮化支撐城投債的發展,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地方政府借助于地方投融資平臺彌補資金缺口,城投債就是一個選擇,估計2013年城投債凈發行規模可能在8000億以上。
據其統計,在2012年1月4日至2013年2月8日,城投債發行額為9900億,發債數843個,其中江蘇以1628.1億、發債150個位居各省區首位,浙江位居第二,發行652.7億元,從存量城投債余額來看,江蘇、北京、浙江、上海位居4甲,前四位集中度為36.41%,城投債發行與地區經濟發展正相關。
不過,要進一步名正言順地推動市政債的發行,郭田勇認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理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他說在美國,各個州政府有自行發債的權力,一旦資不抵債,州政府可以破產。但在中國,即使由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背后仍然有中央財政的兜底,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地方發債的意義。
商業銀行審慎觀望
到目前為止,除了國開行明確表示,2013年將一半以上的新增貸款投向城鎮化及配套建設外,商業銀行幾乎均未就城鎮化明確公開其量化的投入計劃與債市自上而下被寄予的厚望相比,作為傳統的主流融資渠道——銀行此番或不再占絕對主導地位。且據記者觀察,城鎮化這一重大戰略所帶來的誘惑并未明顯激發商業銀行的積極性。比如素來在基建領域頗具優勢的建行對城鎮化的公開表態即頗為低調。
該行2013年工作會議發布的新聞稿中只提到“2013年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縱深推進,將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并未就該行今后將在城鎮化方面做何投入作出明確表態。
持這一審慎態度的商業銀行并非建行一家。農行某地支行行長也對本報記者稱,截至目前總行并未就城鎮化作出具體的安排部署,并稱“這方面特別是涉及政府融資平臺的事碰不得。”
到目前為止,除了政策性銀行——國開行明確表示,2013年將一半以上的新增貸款投向城鎮化及配套建設外,商業銀行幾乎均未就城鎮化明確公開其量化的投入計劃,也未見明確的投入傾向。
國開行董事長陳元日前在該行年度工作會上表示,今年國開行將發揮中長期投融資和綜合經營優勢,以支持城鎮化為重點,加大對基礎設施、社會民生、“走出去”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將一半以上的新增貸款投向城鎮化及配套建設,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融資支持。
陳元指出,2012年國開行加強規模統籌調度,新增煤電油運、農林水、通訊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貸款3382億元,確保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電網聯網等一大批“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資金需求,為城鎮化發展夯實了基礎。
在很多前景并不明確的領域,國開行都扮演著開拓者的角色,待商業前景較為明朗之時,商業銀行再隨之跟進。此時商業銀行顯然并不想貿然跟進。
有商業銀行人士如此評論稱:“國開行是政策性銀行,現在商業銀行誰跟進誰死得快。”
實際上,除了主觀上的審慎應對,商業銀行目前也缺乏大筆投入的能力。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說,2009年金融危機時,為保經濟增長,商業銀行投放龐大的信貸資金保增長,隨后帶來一系列后遺癥,他認為這些后遺癥正是此次商業銀行難以積極表態的原因。
“在這一輪信貸投放中,銀行沉淀了很多資金,比如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投入一期,就還有追加投入支持續建工程,或者為前期貸款展期,這樣一筆貸款沉淀的資金可能要長達幾年。”劉煜輝稱。
為保經濟增長,2009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創出9.59萬億的天量,但后續帶來的資本約束、存貸比制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等系列壓力讓銀行頗傷腦筋,僅在一年之后,資本市場即迎來上市銀行的再融資大年,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也進入頻繁清查整頓期,高企的存貸比亦成為銀行幾年來的持續制約。
債務約束機制待建
專家稱,一方面,地方政府發債的絕對額還在增長;另一方面,債務償還壓力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收入增幅下滑而加大,今年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比往年有所加大頗為默契的是,在商業銀行審慎的同時,地方政府對銀行似乎也未寄予厚望。在福建省擬定的拓寬投融資渠道計劃中,絲毫未提及如何爭取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
盡管信貸資金占社會融資總量比重正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但截至目前銀行信貸資金占比仍超過50%。因此,如何獲得銀行信貸資金的青睞仍將是未來各級政府難以忽略的重點。
劉煜輝認為,商業銀行有商業目標,要吸引商業銀行的積極投入,一個方法是在商業銀行投入未達目標要求時,政府要給予一定的補貼,且這種補貼要進入政府預算。同樣,要吸引規模龐大的民間資本投入到城鎮化的建設中來,亦要一定的收益擔保。
福建省政府擬拓展的另一條投融資渠道即是吸引民間資本、保險資金、股權投資基金通過BOT、BT、項目融資等方式參與城鎮建設和經營。
但在城鎮化大規模啟動初期,且項目前景未明確之時,劉煜輝認為如果缺乏一定的收益保障,地方政府要吸引這類資金的大筆投入存有一定的難度。
不過,在吸納各路資金的同時,地方政府對其償債能力的客觀把握尤為關鍵。根據國家審計署披露的信息,去年和今年地方政府債務將進入集中償還期,約有42%的地方債務于2012年底前到期,53%的地方債務將于2013年底前到期。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曾對媒體表示,一方面,地方政府發債的絕對額還在增長。另一方面,債務償還壓力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收入增幅下滑而加大,今年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比往年有所加大。
劉煜輝則認為現在地方政府的債務已有失控跡象。比如2009年金融危機時,銀行投放的幾萬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已陸續到償還期,但不少地方融資平臺卻存在明顯的償債壓力。
因此,劉煜輝強調,各級政府要建立債務約束機制,即約束地方政府舉債沖動,使其量力而為。他認為,如果缺乏約束機制,無論是債市資金還是銀行信貸資金、民間資本的投入都難免存有風險。
銀行信貸資金、債市資金、民間資本等被認為是傳統的幾大資金重要來源。但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占據社會融資總量過半的銀行對城鎮化帶來的商機看法頗為謹慎。而與之相對的是,債市等其他融資方式或將更為被倚重。
催生巨大投資需求
有測算稱,僅以2002年的價格計,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就需要增加9萬元的投資。若增加1000多萬城市人口,再以當前價格水平計算,增加的投資則有可能高達幾萬億元城鎮化所蘊涵的巨大潛力,已然激發各地的積極性。
2012年12月中旬,福建省在下發的推進城鎮化發展十二條措施部門任務分工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大城關”戰略,引導產業、人口等要素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十二五”末全省18個縣城人口規模達到10萬人以上,20個縣城達到5~10萬人。
簡單的幾個數字,或難以量化背后的機遇與挑戰。更直觀的是,推進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內需潛力,需要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方面進行大量投資。
有測算稱,僅以2002年的價格計,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就需要增加9萬元的投資。若增加1000多萬城市人口,并以當前價格水平計算,增加的投資則有可能達幾萬億元。
央行曾總結推進城鎮化相關投資的幾個特點:一是資金需求量大;二是建設周期相對較長,投資回收周期往往更長;三是有些投資部分甚至全部體現為社會效益而非項目本身的直接收入效益。
而目前我國城鎮化率為51%,按戶籍人口計算只有35%,距離我國2030年65%~70%的目標尚有很大發展距離。銀河證券測算認為,這意味著到2030年,各類城鎮將新增3億多人口。這就意味各級地方政府未來需要持續投入大筆資金推進城鎮化建設。同時,這對已負債不小的各級地方政府也將是不小的壓力。
因此,央行曾表態應通過鼓勵民間投資、健全稅收體系、完善多元化融資機制等,為城鎮化投資提供規范、穩定、可持續的資金支持。
目前各地政府已在積極探索拓展城鎮化投融資方案。比如,福建省就拓展投融資明確提出,要支持各地組建城鎮開發建設投融資平臺,通過注入土地資產、土地增值效益、盤活冠名權、經營權和使用權,發行企業(公司)債券、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信托計劃和上市融資等渠道籌措資金。
債市望大有作為
與銀行貸款比,債券價格可以及時反映地方財力的穩健狀況,既面臨較強的市場約束,也有助于激勵地方政府通過改善當地信用狀況降低融資成本福建省政府擬倚重城鎮開發建設投融資平臺進行債券融資的構想,一定程度上與監管層思路的側重點頗為相符。此前,央行多次強調市政債這一融資工具對推進城鎮化的重要性,可見其傾向。
在2012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曾專門開辟專欄探討城鎮化建設融資的國際經驗。專欄綜合大多數國家情況稱,城鎮化建設資金來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府稅收;二是基于使用者付費原則的項目收益;三是通過發行市政債或類似債務工具從金融市場融資。
央行稱,有了使用者付費和財產稅等地方稅作為穩定的未來收入,地方政府就可能負債融資進行城鎮化建設,典型做法就是發行市政債或類似債務工具。
從歷史上看,市政債和城市化進程關系較為密切。比如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時間,市政債發行規模均超過國債,這一時期也是美國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日本二戰后上世紀50~7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大大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地方債在這一時期也大量發行。
據央行分析,與銀行貸款比,市政債是在金融市場上的公開融資行為,需要披露信息和獲得相應的發債評級,債券價格可以及時反映地方財力的穩健狀況,既面臨較強的市場約束,也有助于激勵地方政府通過改善當地信用狀況降低融資成本。
央行行長周小川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呼吁放開市政債的發行。他說,如果市政債和財產稅搭配,可以有效地解決城鎮化建設的成本約束問題,也可以防范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風險。
目前的城投債被認為是市政債的一種變通,與國外的市政債很接近,即以為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或公益性項目籌資而公開發行的企業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2.980.68%資金研報]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亦直言,城投債只不過借用了一個城投公司的名義,背后的實際主導仍是地方政府。可預見,在市政債成行之前,城鎮化將推動城投債的持續擴容。
且據本報記者了解,此前市場間已有流傳,在城鎮化背景下,此前被收緊的地方融資平臺發債已有放松意向。
東北證券[18.804.04%資金研報]認為,城鎮化支撐城投債的發展,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地方政府借助于地方投融資平臺彌補資金缺口,城投債就是一個選擇,估計2013年城投債凈發行規模可能在8000億以上。
據其統計,在2012年1月4日至2013年2月8日,城投債發行額為9900億,發債數843個,其中江蘇以1628.1億、發債150個位居各省區首位,浙江位居第二,發行652.7億元,從存量城投債余額來看,江蘇、北京、浙江、上海位居4甲,前四位集中度為36.41%,城投債發行與地區經濟發展正相關。
不過,要進一步名正言順地推動市政債的發行,郭田勇認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理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他說在美國,各個州政府有自行發債的權力,一旦資不抵債,州政府可以破產。但在中國,即使由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背后仍然有中央財政的兜底,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地方發債的意義。
商業銀行審慎觀望
到目前為止,除了國開行明確表示,2013年將一半以上的新增貸款投向城鎮化及配套建設外,商業銀行幾乎均未就城鎮化明確公開其量化的投入計劃與債市自上而下被寄予的厚望相比,作為傳統的主流融資渠道——銀行此番或不再占絕對主導地位。且據記者觀察,城鎮化這一重大戰略所帶來的誘惑并未明顯激發商業銀行的積極性。比如素來在基建領域頗具優勢的建行對城鎮化的公開表態即頗為低調。
該行2013年工作會議發布的新聞稿中只提到“2013年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全面縱深推進,將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并未就該行今后將在城鎮化方面做何投入作出明確表態。
持這一審慎態度的商業銀行并非建行一家。農行某地支行行長也對本報記者稱,截至目前總行并未就城鎮化作出具體的安排部署,并稱“這方面特別是涉及政府融資平臺的事碰不得。”
到目前為止,除了政策性銀行——國開行明確表示,2013年將一半以上的新增貸款投向城鎮化及配套建設外,商業銀行幾乎均未就城鎮化明確公開其量化的投入計劃,也未見明確的投入傾向。
國開行董事長陳元日前在該行年度工作會上表示,今年國開行將發揮中長期投融資和綜合經營優勢,以支持城鎮化為重點,加大對基礎設施、社會民生、“走出去”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將一半以上的新增貸款投向城鎮化及配套建設,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融資支持。
陳元指出,2012年國開行加強規模統籌調度,新增煤電油運、農林水、通訊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貸款3382億元,確保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電網聯網等一大批“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資金需求,為城鎮化發展夯實了基礎。
在很多前景并不明確的領域,國開行都扮演著開拓者的角色,待商業前景較為明朗之時,商業銀行再隨之跟進。此時商業銀行顯然并不想貿然跟進。
有商業銀行人士如此評論稱:“國開行是政策性銀行,現在商業銀行誰跟進誰死得快。”
實際上,除了主觀上的審慎應對,商業銀行目前也缺乏大筆投入的能力。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說,2009年金融危機時,為保經濟增長,商業銀行投放龐大的信貸資金保增長,隨后帶來一系列后遺癥,他認為這些后遺癥正是此次商業銀行難以積極表態的原因。
“在這一輪信貸投放中,銀行沉淀了很多資金,比如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投入一期,就還有追加投入支持續建工程,或者為前期貸款展期,這樣一筆貸款沉淀的資金可能要長達幾年。”劉煜輝稱。
為保經濟增長,2009年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創出9.59萬億的天量,但后續帶來的資本約束、存貸比制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等系列壓力讓銀行頗傷腦筋,僅在一年之后,資本市場即迎來上市銀行的再融資大年,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也進入頻繁清查整頓期,高企的存貸比亦成為銀行幾年來的持續制約。
債務約束機制待建
專家稱,一方面,地方政府發債的絕對額還在增長;另一方面,債務償還壓力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收入增幅下滑而加大,今年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比往年有所加大頗為默契的是,在商業銀行審慎的同時,地方政府對銀行似乎也未寄予厚望。在福建省擬定的拓寬投融資渠道計劃中,絲毫未提及如何爭取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
盡管信貸資金占社會融資總量比重正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但截至目前銀行信貸資金占比仍超過50%。因此,如何獲得銀行信貸資金的青睞仍將是未來各級政府難以忽略的重點。
劉煜輝認為,商業銀行有商業目標,要吸引商業銀行的積極投入,一個方法是在商業銀行投入未達目標要求時,政府要給予一定的補貼,且這種補貼要進入政府預算。同樣,要吸引規模龐大的民間資本投入到城鎮化的建設中來,亦要一定的收益擔保。
福建省政府擬拓展的另一條投融資渠道即是吸引民間資本、保險資金、股權投資基金通過BOT、BT、項目融資等方式參與城鎮建設和經營。
但在城鎮化大規模啟動初期,且項目前景未明確之時,劉煜輝認為如果缺乏一定的收益保障,地方政府要吸引這類資金的大筆投入存有一定的難度。
不過,在吸納各路資金的同時,地方政府對其償債能力的客觀把握尤為關鍵。根據國家審計署披露的信息,去年和今年地方政府債務將進入集中償還期,約有42%的地方債務于2012年底前到期,53%的地方債務將于2013年底前到期。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曾對媒體表示,一方面,地方政府發債的絕對額還在增長。另一方面,債務償還壓力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收入增幅下滑而加大,今年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比往年有所加大。
劉煜輝則認為現在地方政府的債務已有失控跡象。比如2009年金融危機時,銀行投放的幾萬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已陸續到償還期,但不少地方融資平臺卻存在明顯的償債壓力。
因此,劉煜輝強調,各級政府要建立債務約束機制,即約束地方政府舉債沖動,使其量力而為。他認為,如果缺乏約束機制,無論是債市資金還是銀行信貸資金、民間資本的投入都難免存有風險。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上周湖南鋼價繼續上漲 下一篇:金瑞化工擬建焦爐尾氣利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