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鋼鐵行業重整山河待來日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3年鋼鐵行業投資策略:重整山河待來日 行業策略:我們認為,在全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之陰霾揮之不去的大背景下,鋼鐵板塊不存在整體性機會,給予行業中性評級。 推薦組合:我們推薦具備大…
2013年鋼鐵行業投資策略:重整山河待來日
行業策略:我們認為,在全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之陰霾揮之不去的大背景下,鋼鐵板塊不存在整體性機會,給予行業中性評級。
推薦組合:我們推薦具備大視野、布局未來的低估值行業領軍企業寶鋼股份。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技術最為領先的鋼鐵聯合企業,寶鋼股份盈利能力穩居行業前列,公司以碳鋼產品為主業,熱軋、冷軋競爭優勢突出。同時,公司勇于“二次創業”,善用加減法,去蕪存菁、優化產能結構、布局未來。我們認為,具備戰略大視野的公司才是中國好公司,寶鋼股份將在未來的中長期發展中占據制高點,迎來“二次創業”的收獲期。
2012鋼企盈利愁云慘淡,Q1迎來全行業虧損。根據中鋼協發布的數據,國內大中型鋼企2012年Q1虧損總額超過10億元,為2009年5月以來的第二次全行業虧損。而前三季度,上市鋼企整體虧損逾31億元;34家鋼企中,14家虧損、20家微利。鋼鐵行業盈利慘淡現狀的直接誘因是房地產、基建等下游需求的不振,而更深層次的成因則為全行業嚴重過剩的產能。
過去十年,中國憑借強大的勞動力優勢,以加入WTO為契機,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制造業,制造業投資快速增長;同時,基建、房地產等投資也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尤其在2008年四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出臺以后。投資需求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鋼鐵需求,粗鋼消費快速增長。與此同時,產量增速更快,自2004年起粗鋼產量-粗鋼表觀消費量負值缺口明顯縮小并開始逐漸轉負為正。產量的快速增長源于產能的快速釋放:黑色金屬冶煉固定資產投資在2003-2005年間保持高增長,同比增速逾20%;其余年份也維持了相對較高的增速。
目前國內粗鋼產能究竟有多少?答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認為,現有新增產能統計數據可以用于觀察產能增長趨勢,但在統計過程中可能忽略了部分產能,尤其是近幾年的數據。我們以相對準確的固定資產投資為起點,通過選擇不同關鍵時點,用兩種方法估算產能,發現:2012年我國粗鋼產能已逾9億噸。
我們對歷次控產能政策進行了梳理,發現以往的“減產能”事實上演變為“增產能”;自2005年起加速的兼并重組也未能取得實質性效果。通過研究戰后日本鋼鐵業案例,我們看到日本也經歷過粗鋼產量快速增長直至產能過剩的階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唯有擺脫過去單純依靠價格戰、產品同質化的粗放型競爭,著眼于產業升級;唯有依靠順暢的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秉承弱肉強食的原則進行兼并重組,中國鋼鐵業才能迎來春天的篇章。
根據宏觀組的判斷,2013年宏觀經濟運行“穩中求平衡”——投資、出口貢獻下滑;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16.5%。我們自上而下對2013年全年粗鋼表觀消費量進行估算的結果為7.80億噸。同時,我們對下游需求進行拆分并匯總,自下而上預測為7.39億噸。此外,我們對明年的產能也進行了估算,逾10億噸——產能過剩困局難改。
行業策略:我們認為,在全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之陰霾揮之不去的大背景下,鋼鐵板塊不存在整體性機會,給予行業中性評級。
推薦組合:我們推薦具備大視野、布局未來的低估值行業領軍企業寶鋼股份。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技術最為領先的鋼鐵聯合企業,寶鋼股份盈利能力穩居行業前列,公司以碳鋼產品為主業,熱軋、冷軋競爭優勢突出。同時,公司勇于“二次創業”,善用加減法,去蕪存菁、優化產能結構、布局未來。我們認為,具備戰略大視野的公司才是中國好公司,寶鋼股份將在未來的中長期發展中占據制高點,迎來“二次創業”的收獲期。
2012鋼企盈利愁云慘淡,Q1迎來全行業虧損。根據中鋼協發布的數據,國內大中型鋼企2012年Q1虧損總額超過10億元,為2009年5月以來的第二次全行業虧損。而前三季度,上市鋼企整體虧損逾31億元;34家鋼企中,14家虧損、20家微利。鋼鐵行業盈利慘淡現狀的直接誘因是房地產、基建等下游需求的不振,而更深層次的成因則為全行業嚴重過剩的產能。
過去十年,中國憑借強大的勞動力優勢,以加入WTO為契機,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制造業,制造業投資快速增長;同時,基建、房地產等投資也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尤其在2008年四萬億投資刺激計劃出臺以后。投資需求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巨大的鋼鐵需求,粗鋼消費快速增長。與此同時,產量增速更快,自2004年起粗鋼產量-粗鋼表觀消費量負值缺口明顯縮小并開始逐漸轉負為正。產量的快速增長源于產能的快速釋放:黑色金屬冶煉固定資產投資在2003-2005年間保持高增長,同比增速逾20%;其余年份也維持了相對較高的增速。
目前國內粗鋼產能究竟有多少?答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認為,現有新增產能統計數據可以用于觀察產能增長趨勢,但在統計過程中可能忽略了部分產能,尤其是近幾年的數據。我們以相對準確的固定資產投資為起點,通過選擇不同關鍵時點,用兩種方法估算產能,發現:2012年我國粗鋼產能已逾9億噸。
我們對歷次控產能政策進行了梳理,發現以往的“減產能”事實上演變為“增產能”;自2005年起加速的兼并重組也未能取得實質性效果。通過研究戰后日本鋼鐵業案例,我們看到日本也經歷過粗鋼產量快速增長直至產能過剩的階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唯有擺脫過去單純依靠價格戰、產品同質化的粗放型競爭,著眼于產業升級;唯有依靠順暢的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秉承弱肉強食的原則進行兼并重組,中國鋼鐵業才能迎來春天的篇章。
根據宏觀組的判斷,2013年宏觀經濟運行“穩中求平衡”——投資、出口貢獻下滑;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為16.5%。我們自上而下對2013年全年粗鋼表觀消費量進行估算的結果為7.80億噸。同時,我們對下游需求進行拆分并匯總,自下而上預測為7.39億噸。此外,我們對明年的產能也進行了估算,逾10億噸——產能過剩困局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