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十八大”行情--“北材南下”成鋼市最大隱患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嚴冬襲來,鋼市面臨考驗。北材南下,將成為影響鋼市行情的一大不確定因素,因而受到鋼貿商的關注。 近來,我國北方大部地區遭強冷空氣橫掃,帶來大范圍降溫雨雪天氣。中央氣象臺發布暴雪橙…
嚴冬襲來,鋼市面臨考驗。“北材南下”,將成為影響鋼市行情的一大不確定因素,因而受到鋼貿商的關注。
近來,我國北方大部地區遭強冷空氣橫掃,帶來大范圍降溫雨雪天氣。中央氣象臺發布暴雪橙色預警和寒潮藍色預警,北京、河北相繼發布暴雪紅色預警,預計這些地區的降雪今天仍將持續。同樣,寒潮襲擊國內鋼材市場,其影響不能說不小。
這些天,北方不少地區氣溫猛降18℃-20℃,紛紛下起暴雪,西部、北部的降雪超過15毫米。受其影響,露天建筑工程停止施工,鋼材需求量明顯減少,尤其是螺紋鋼、線材、盤螺等建筑鋼材的消耗量銳減,導致當地鋼材市場供給過剩,供需矛盾凸現。無疑,這批過剩資源將分流,投向南方市場。每到嚴冬季度,“北材南下”猶如候鳥一樣,隨季節不同周期性進行遷徙。然而今年的“北材南下”與往年相比似乎又有不同,今年建筑鋼材市場價格的區域差異較之往年仿佛更為明顯。諸如,時下北方地區的鋼價跟華南地區的差價已經超出300元/噸,在利潤刺激之下,流入華南市場的北方資源將顯著增多。但是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的建材差價僅100-200元/噸,尚難以形成明顯的利潤空間,所以短期北方資源對華東市場沖擊有限。
不過,一些鋼貿商認為按照傳統慣例,每年的“北材南下”都會出現,不可避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今年“北材南下”啟動的時間早,區域間的價差大,或許“北材南下”的程度將會更大,預測后期“南北差價”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北材南下”將使南方市場承受更大的銷售壓力。對此,已經引起南方地區的鋼貿商高度重視和關注,不少鋼貿商針對今年“北材南下”可能出現的市場變化,研究應對的對策和制定經營策略,重新確定市場定位。
可不是嗎?滬上有的鋼貿商對時下申城的鋼材市場運行狀態,探討“北材南下”帶來的影響。總體感到,今年上海地區的鋼材貿易企業由于遭到資金緊張、融資渠道受阻等諸多因素,貿易商的訂貨量比往年明顯縮減,現在不少鋼貿商擁有的現貨資源普遍不充裕,品種規格不齊全,脫銷、斷檔現象明顯,鋼材的社會庫存量偏低,創近2年來的新低。在這種狀況下,“北材南下”對上海等南方市場的沖擊波或許不會太大,這或許是今年上海建筑鋼材市場的一大特點。
不過,鋼貿商對“北材南下”的沖擊波并沒有放松警惕,因為對比去年的冬季,今年東北地區鋼廠對南下建筑鋼材資源的訂貨優惠力度和計劃投放量均有提高,因此“北材南下”的力度將大于去年,其沖擊波也將明顯增大。針對可能出現的沖擊波,滬上鋼貿企業大都持謹慎心態,“囤貨”熱情并不高,即便北方鋼廠給予優惠政策,也不想貿然“吃北材”,博行情,而是把防范風險放在首位。更多的鋼貿商利用期貨市場的規避風險功能,通過在期貨上買賣進行套保。目前現貨和期貨存在一定的價差,鎖定終端的貿易商,完全可以在期市買賣,套期保值,不必去博行情,冒風險。
其實,南方市場的鋼貿商這種心態,對于北方鋼廠來說,似乎亦值得深思,該如何將“北材”向南分流。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對比近幾年的庫存變化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貿易商開始放棄傳統的“冬儲”經營模式,減少庫存積壓,降低經營風險。
尤其在上海地區,因為“倉單事件”的頻發,經銷商利用庫存融資的渠道基本喪失,他們主動“囤貨”積極性未必高漲。此外,相對華東建筑鋼廠趨于靈活的定價政策,東北鋼廠按照到貨后每噸下浮多少定價結算的模式未必真的具有優勢。這給“北材南下”設置了諸多障礙,后期東北鋼廠資源抵滬的力度,并不完全取決于鋼廠的訂貨政策和計劃投放量,更多還要看貿易商的接受能力和市場消化能力。所以說,“北材南下”,北方地區的鋼廠還需認真研究,三思而行。
近來,我國北方大部地區遭強冷空氣橫掃,帶來大范圍降溫雨雪天氣。中央氣象臺發布暴雪橙色預警和寒潮藍色預警,北京、河北相繼發布暴雪紅色預警,預計這些地區的降雪今天仍將持續。同樣,寒潮襲擊國內鋼材市場,其影響不能說不小。
這些天,北方不少地區氣溫猛降18℃-20℃,紛紛下起暴雪,西部、北部的降雪超過15毫米。受其影響,露天建筑工程停止施工,鋼材需求量明顯減少,尤其是螺紋鋼、線材、盤螺等建筑鋼材的消耗量銳減,導致當地鋼材市場供給過剩,供需矛盾凸現。無疑,這批過剩資源將分流,投向南方市場。每到嚴冬季度,“北材南下”猶如候鳥一樣,隨季節不同周期性進行遷徙。然而今年的“北材南下”與往年相比似乎又有不同,今年建筑鋼材市場價格的區域差異較之往年仿佛更為明顯。諸如,時下北方地區的鋼價跟華南地區的差價已經超出300元/噸,在利潤刺激之下,流入華南市場的北方資源將顯著增多。但是華東地區和華北地區的建材差價僅100-200元/噸,尚難以形成明顯的利潤空間,所以短期北方資源對華東市場沖擊有限。
不過,一些鋼貿商認為按照傳統慣例,每年的“北材南下”都會出現,不可避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今年“北材南下”啟動的時間早,區域間的價差大,或許“北材南下”的程度將會更大,預測后期“南北差價”有可能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北材南下”將使南方市場承受更大的銷售壓力。對此,已經引起南方地區的鋼貿商高度重視和關注,不少鋼貿商針對今年“北材南下”可能出現的市場變化,研究應對的對策和制定經營策略,重新確定市場定位。
可不是嗎?滬上有的鋼貿商對時下申城的鋼材市場運行狀態,探討“北材南下”帶來的影響。總體感到,今年上海地區的鋼材貿易企業由于遭到資金緊張、融資渠道受阻等諸多因素,貿易商的訂貨量比往年明顯縮減,現在不少鋼貿商擁有的現貨資源普遍不充裕,品種規格不齊全,脫銷、斷檔現象明顯,鋼材的社會庫存量偏低,創近2年來的新低。在這種狀況下,“北材南下”對上海等南方市場的沖擊波或許不會太大,這或許是今年上海建筑鋼材市場的一大特點。
不過,鋼貿商對“北材南下”的沖擊波并沒有放松警惕,因為對比去年的冬季,今年東北地區鋼廠對南下建筑鋼材資源的訂貨優惠力度和計劃投放量均有提高,因此“北材南下”的力度將大于去年,其沖擊波也將明顯增大。針對可能出現的沖擊波,滬上鋼貿企業大都持謹慎心態,“囤貨”熱情并不高,即便北方鋼廠給予優惠政策,也不想貿然“吃北材”,博行情,而是把防范風險放在首位。更多的鋼貿商利用期貨市場的規避風險功能,通過在期貨上買賣進行套保。目前現貨和期貨存在一定的價差,鎖定終端的貿易商,完全可以在期市買賣,套期保值,不必去博行情,冒風險。
其實,南方市場的鋼貿商這種心態,對于北方鋼廠來說,似乎亦值得深思,該如何將“北材”向南分流。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對比近幾年的庫存變化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貿易商開始放棄傳統的“冬儲”經營模式,減少庫存積壓,降低經營風險。
尤其在上海地區,因為“倉單事件”的頻發,經銷商利用庫存融資的渠道基本喪失,他們主動“囤貨”積極性未必高漲。此外,相對華東建筑鋼廠趨于靈活的定價政策,東北鋼廠按照到貨后每噸下浮多少定價結算的模式未必真的具有優勢。這給“北材南下”設置了諸多障礙,后期東北鋼廠資源抵滬的力度,并不完全取決于鋼廠的訂貨政策和計劃投放量,更多還要看貿易商的接受能力和市場消化能力。所以說,“北材南下”,北方地區的鋼廠還需認真研究,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