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偏松 強麥面臨回落
來源:期貨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內小麥供需形勢依舊偏松,并不支持強麥期貨繼續走高,加之周邊豆類、油脂類期貨也面臨技術性回調,因此,在相對高位振蕩后,強麥期貨有回落風險。強麥期貨同其他糧食期貨的比價持續偏低,使…
國內小麥供需形勢依舊偏松,并不支持強麥期貨繼續走高,加之周邊豆類、油脂類期貨也面臨技術性回調,因此,在相對高位振蕩后,強麥期貨有回落風險。
強麥期貨同其他糧食期貨的比價持續偏低,使得市場認為強麥已具投資價值。于是,在春節后特別是3月份以來,在資金的推動下,鄭州強麥期貨放量增倉,強勁上行,持倉量達到上市以來新高。但是,國內的小麥供需形勢依舊偏松,并不支持強麥期貨繼續走高。后市看,在相對高位振蕩后,強麥期貨有回落風險。
連續八年豐產,小麥供應充足
新作小麥長勢良好,國內小麥市場無短缺之虞。2011年已經是我國小麥連續第八年豐收。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1年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約3.63億畝,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冬小麥3.39億畝,較上年增加0.35%,春小麥2340萬畝,較上年略減。全國小麥總產2358.4億斤,較上年增加54.8億斤。其中冬小麥2215.8億斤,較上年增加42.4億斤。連續的豐產,在需求相對平穩的情況下,使得國內小麥庫存充裕。而目前尚在生長期的新作小麥,播種面積擴大,長勢良好。據預計,今年小麥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100萬畝左右。目前,隨著氣溫的回升,黃淮海主產區小麥進入返青期。據農業部門消息,盡管受今冬氣溫偏低影響,我國冬小麥發育較常年略晚,但苗情整體好于常年,其中,河南省冬小麥一類苗、二類苗及三類苗的比例分別為57.6%、31.2%和11.2%,相比去年,一、二類苗占比提升3.8%,三類苗明顯減少。近期連降春雨,為冬小麥安全返青打下良好基礎。
現貨市場平穩依舊,波瀾不驚
在春節后一度由于面粉廠補充庫存,小麥價格出現10—20元/噸的上漲。但隨著小麥上市量的增加,各地小麥價格又趨于回落。據監測,3月19日,3等白麥全國主要糧食市場均價為2140元/噸,豫麥34為2540元/噸,比前期下跌10元/噸。而政府每周例行的最低收購小麥拍賣也反映了這一趨勢,最近兩次拍賣成交率不足10%,成交均價也在1915元/噸左右。隨后幾個月,從供應上看,除政府穩定的每周小麥拍賣外,各儲備庫在新麥豐收形勢定型后,將會增加小麥出庫量,而農民也會更多地賣出余糧,小麥市場供應量將趨于增加。而在需求上,隨著氣溫的升高,小麥市場也將逐漸迎來相對消費淡季。
利多題材推漲作用有限
而市場看多強麥期貨的理由不外乎兩點:一是政府繼續提高201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二是相關糧食期貨大漲,替代效應對強麥期貨產生提振作用。而我們認為,這兩點對小麥期貨推漲作用有限。第一,去年9月份,政府公布了2012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將2012年產白小麥(三等,下同)、紅小麥和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均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比2011年分別提高7元、9元和9元。而實際上,目前河南、山東、河北等主產區小麥價格已經在1.05元/斤左右,遠遠高于政府最低收購價。政府提高最低收購價能夠起到托底作用,但對進一步推高麥價作用有限。第二,玉米期貨和早秈稻期貨價格飚升,對小麥影響不大。近年來,小麥替代玉米消費量不斷增加,今年據預計可能達到1400萬噸左右,但對于1.2億噸的龐大的小麥消費量而言占比偏低。而且囿于品質限制,小麥替代玉米數量不會大幅擴大。退一步說,即便玉米價格可以一定程度上帶動普通小麥價格走強,但對于高端優質強麥價格的推動作用也微乎極微。
周邊市場面臨技術回調
周邊豆類油脂類期貨的上漲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強麥走強,但這些品種也面臨技術性回調。南美大豆集中上市以及階段性利多消息耗盡可能導致國內外豆類、油脂類期貨沖高回落,進而拖累強麥期貨同步低走。技術上看,以WS1209為例,可在向下突破3月8日低點后順勢做空。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