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專營6月試水 央地發生整摩擦
來源:鋼聯資訊|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中國企業報》報道,今年兩會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對外表示,全國稀土企業將整合組建為2到3家大型企業。他表示,整合方案沒有時間表,同時也不一定按照省份來劃分。稀土行業整合早…
據《中國企業報》報道,今年兩會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對外表示,全國稀土企業將整合組建為2到3家大型企業。他表示,整合方案沒有時間表,同時也不一定按照省份來劃分。
稀土行業整合早在去年就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北方包鋼稀土一家獨大,南方各地群雄混戰,一時間難分輸贏,究竟誰能最終成為部長口中所說的3家大型企業,還難以預料。但隨著美歐等將我國稀土配額問題提交世貿組織,我國稀土行業所面臨的困難可以預見。
在國際市場上,稀土產業的整合方向是全產業鏈,越大越好。這恰恰與我們國內稀土整合方向存在諸多爭議形成反差。以我國南方稀土整合為例,由于資源非常分散,湖南、廣東、江西、廣西、福建等5省區都將稀土作為自己經濟發展的重點,在采礦權由地方政府掌握的前提下,中小型企業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而在稀土下游應用環節,是否集中的爭議更大,2012年即將啟用的稀土專營體系能否覆蓋應用環節,目前尚無結論。下游企業中很多都是民營企業,而且中小企業很多,都納入搞專營不現實,但要管好這個行業,企業整合在所難免。
從2009年開始,包括包鋼稀土、五礦集團等大型稀土企業紛紛將觸角伸向下游應用領域,做全產業鏈也成為大企業的發展目標。2011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更是提出了排名前列的稀土企業的市場壟斷份額指標。
整合危機感來襲
南北爭霸加劇
南方的稀土整合形勢較為復雜,整合南方稀土資源,重點在于整合廣東、湖南、江西和福建幾個儲量大省的稀土資源。南方稀土行業中也出現五礦、中國鋁業、中國有色等幾家央企爭霸的局面。
在南方,五礦發展大股東五礦集團是一家總資產達2000億元,在世界500強企業中金屬類排名第六的國際化礦業公司。
幾年前,五礦發展即斥資整合了江西鎢業集團,同時還參股了廈門鎢業,目前擬收購湖南的金屬材料研究院。五礦集團目前雖參與了南方稀土競爭,但其優勢項目并不在稀土,而在黑色金屬業務。更重要的在于,五礦發展并沒有實際獲得稀土的采礦權,所以其業務只能局限于稀土的冶煉分離階段。
另一家央企中國鋁業貌似下手遲緩,但有后來居上之勢。2011年6月,中鋁成功整合了位于江蘇的5家稀土礦公司。在迅速拿下江蘇之前,中鋁更是搶先控股了江西鎢業,意圖從五礦手中搶下江鎢控股。同時,中鋁與廣西有色及有研稀土簽訂了合作協議,意圖進軍廣西。但是在與五礦的爭奪戰中,中鋁并沒有太大的優勢,一位長期跟蹤鎢業領域的分析人士表示,“2003年,江鎢已經將主要的資源類資產注入了與五礦合資組建的合資公司中去。”而且到目前為止,中鋁在廣西并沒有獲得采礦權,申請新證的過程也需要漫長的等待。
最后要提的一家是中國有色,在激烈的南方稀土競爭中,中國有色集團高調加入這場南方稀土整合的爭霸戰中。中國有色集團旗下的中色股份是上下游一體化的鋅生產商和中國領先的有色金屬工程承包商,也是南方主要的稀土分離企業。在中色股份霸氣外露的同時,依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同五礦發展一樣,采礦證的問題是一個硬傷。其旗下另一家公司東方鉭業雖然出產稀土,但畢竟位于寧夏,而且也必須優先滿足自己的業務。
就目前我國稀土行業的整合形勢來講,北方稀土的整合較為順利。從2011年5月份開始,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開始對區內上游企業實施整合淘汰工作,所涉及的35家稀土企業將通過重組、補償關閉、淘汰關停等方式,最終只保留包鋼稀土一家上游企業。該計劃在當年6月底整合完畢,然而,實際整合工作并沒有想象中順利,直至去年年底,仍有絕大多數企業未能完成整合。
此前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政府出臺這一政策,對于包鋼稀土而言屬于絕對利好,因為公司可以借助政策力量實現對行業內企業的低成本收購。然而,這一方案推出后,不但因補償標準過低等原因遭到被補償關閉企業的強烈反對,同時包鋼稀土似乎在主動性上也并不強。不過,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兩會上的那番表態,也許會讓包鋼集團增加危機感,加快一統北方稀土的步伐。
稀土專營6月將試水
追溯懲罰制度閃現
在稀土整合過程當中,有一些政策一直廣受矚目,那就是稀土的專營制度,這一制度從去年開始就傳聞要實施,并且,一旦實施,對稀土生產和開發將起到重要作用。繼鹽業和煙草業實行國家專營之后,日漸成為中國與歐洲、美國、日本爭議焦點的稀土行業也將被納入“國家專營”的范圍內。目前作為“專營制度”技術基礎的稀土專用發票,可能將于2012年6月在中國稀土的主產區內蒙古和四川率先試點。
然而,在稀土專用發票的適用階段,稀土專營體系的覆蓋范圍目前尚存爭議,業內普遍擔憂如果專營體系包含整個下游產業將會引發新的混亂。
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國內大型稀土企業一直在呼吁啟用稀土專用發票,其現實目的是借助專用發票打壓“不帶票”稀土,穩定稀土價格。
但是,管理部門對以專用發票為紐帶的稀土專營體系的作用定位并非價格那么簡單。稀土專用發票的推行依然遵循“整合為先”的大原則,即在完成稀土產業整合的地區先行試點稀土專用發票,然后再擇機推向全國。
2011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已經明確提出,要建立稀土開采、冶煉分離、產品流通臺賬和專用發票管理制度。
中投顧問冶金行業研究員苑志斌認為,建立稀土專營體系,最大的意義在于杜絕稀土亂挖亂采和違規超采現象,保護稀土資源與自然環境,同時這也有助于大企業加快實施兼并重組步伐。
按照最初的設想,稀土專營體系涵蓋中國稀土開采、冶煉、深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更為具體的體系設計是由稀土儲備、開采、冶煉、消費四部分構成,開采、冶煉及消費企業實行身份認證和網簽制度,每年開采的稀土進入儲備和消費兩個領域,徹底阻斷非法生產企業獲得稀土的途徑。
此舉與企業密切相關的是專營體系下的追溯懲罰制度,即一旦發現體系外的稀土產品,都要依法處罰,最嚴重的要直接沒收產品,而稀土產品的涵蓋范圍上至礦石,下至應用產品,凡是包含稀土的產品都在體系之內。
利益糾紛復雜
央地對抗一觸即發
在稀土整合過程中,有一個關系始終繞不過去,要就是央企與地方國企的關系。尤其是南方的稀土市場,畢竟在這種多元化的市場下,企業的整合兼并必然會有另一部分企業受到損失。央企與地方政府、地方國企間的利益非常復雜,地方政府如何處理好這種關系也就顯得事關重要。
就目前全行業而言,地方國企在開采方面有一些優勢,但是稀土產業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不單是開采,還包括深加工、貿易等等。行業整合要把稀土產業做大、做深,真正成為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分工上來說,地方國企做開采,央企負責深加工和貿易流通,能真正發揮各自的長處,但是從結果上看,整合稀土資源不能有太多的主體,不然集中度上不來,發揮不了規模優勢,也控制不了市場,對誰都沒好處。
苑志斌對記者表示,整合過程本身就是利益的博弈過程,央企的進駐雖符合國家政策的引導,但是在實際過程中,會觸碰到地方政府的利益,這將導致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國企產生抗拒心理并付諸實際行動,最終在利益分割上難以達成合作是整合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由于背后的利益糾紛復雜,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平衡各家利益。
目前,北方包鋼稀土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得到大家承認,而南方則相對混亂,這兩種不同模式下的整合過程,對一些稀土中小企業的退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苑志斌表示,南北稀土市場的基礎、特征等各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不適合進行復制。相較于北方較高的市場集中度,南方稀土市場較為松散,且存在各方利益主體的博弈,資源性行業的整合過程中,地域限制對整合影響較大,這一點在南方市場上尤為突出。中小企業受到傷害是產業整合過程中必然的結果,建立完善的退出制度是降低市場影響的最重要手段。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國內稀土產業無懼貿易訴訟 下一篇:遼寧確定2012年找礦目標促經濟持續發展